印度大国之路如何以中国之名,扩大
2023/1/19 来源:不详一直以来,印度都有一个大国梦。走出南亚,做“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是印度历届政府的雄心壮志。
多年以来,印度的外交战略看似混乱,但其实都是以这个梦想为目标,根据客观环境进行政策的调整。
但是,印度在追求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始终将中国视为“危险的对手”。因此,无论何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中都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防范中国。
印度也凭借着这个理由,一步步增强军事实力,扩大南亚霸权。那么印度究竟是怎样不断“碰瓷”中国的呢?
为扩张领土,挑起边境冲突。
早在印度独立以前,尼赫鲁就提出,印度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印度绝对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
尼赫鲁以及他领导的国大党,不仅创立了印度这个新型议会民主制国家,让古老的印度重新焕发活力,而且力图将它引上一条强盛的大国之路。
为了走上强国之路,尼赫鲁指出:考虑任何问题,首先都要从印度的利益着眼,其次,才是事情的是非曲直。
印度在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饱尝丧权辱国的艰辛和痛苦。
独立以后,因为英国对印度次大陆采取的“分而治之”政策,印度人还来不及感受独立的喜悦,就先遭遇了大一统国土变得支离破碎的重大打击。
那些一心想要将印度发展成从东南亚到中亚细亚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的印度政治精英们,在这个沉痛的打击下,为了自己利益,选择毫不犹豫地继承英国曾经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霸权主义和强盗逻辑。
他们不仅继承了英国通过侵略在北部邻国所攫取的全部特权,还找寻一切借口和理由来扩大北方的领域和活动空间。
再加上此时国内因为经济状况得不到迅速改善,民众开始产生不满情绪,挑起战争,走向称雄称霸之路,也成为了印度领导阶层转移国内矛盾的好方法。
于是,印度从曾经的被侵略者,华丽转身,开始欺压周围的那些较小的国家。比如控制不丹,将尼泊尔纳入自己的安全体系。
印度国大党在执政后,还迅速兼并了全国五百六十余个土邦王国,接着就出兵克什米尔。
自然,这种情况下,印度也不会忘了中国。
印度之所以自始至终对中国采取防范和敌视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本国偏激的战略分析,还有一方面就是英国殖民者在离开时留给印度的“谆谆教导”。
英国殖民者在离开之时,给印度制定的安全战略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把南亚大陆的邻国,看成印度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就是把阿富汗和中国西藏,作为防范中俄势力南下的缓冲区。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印度迅速与我国建交,还大力支持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这丝毫不影响印度为了自己的利益,挑起西藏问题。
印度不仅加紧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还将阿克赛钦标在印度版图上。
建国初西藏叛乱,印度不仅收留达赖喇嘛,还发表大量文章攻击、谩骂中国政府。
中国政府虽然十分不满,但是还能保持冷静,没想到印度却得寸进尺,公然向中国提出大面积领土的主张,甚至采取武力方式推进。之后,印度更是一次又一次制造事端。
在和平解决方案无疾而终以后,中国选择武力解决。于是,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
此一战,印度自取其辱。但没想到,印度不仅不反思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究竟是否正确,而是谴责尼赫鲁对中国的政策太过软弱。
印度认为,中印战争自己之所以会失败,都是因为低估了武力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于是,从此以后,印度开始走上了谋求军事强国的道路。
二、借口“中国威胁论”,发展军事力量
中印战争印度战败以后,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为了和中国与巴基斯坦作战,印度组建了11个山地师,空军增加了21了中队。
短短5年内,印度军队人数增加了近一倍,军费开支则增长了5倍多。
此后,印度的军费开支也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通过巴基斯坦秘密访华,开始中美关系的重大调整。
中国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是为了打破美苏的合围,但是印度却将此视为中、美、巴三国在建立秘密的战略联盟,并且认为这个联盟会损害印度的利益。
于是在年,印度和苏联结成战略同盟关系。但印度和苏联结盟,也损害了其自身宣扬的不结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它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
此外,年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也给了印度重重的一击,所以印度开始改变以往的和平核政策,并且在年,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
80年代以后,印度国内问题频发,政局动荡,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对立与冲突、极端分离主义运动等诸多问题不断。
印度政党为了稳定政局,开始转移国内视线,寻找外敌,继续在拓展国家空间上下功夫。
一方面,印度将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威胁大加宣扬,并更加强调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所以,到了80年代,印度主张发展核武器的呼声也占据了上风。印度声称,只有发展核武器,才能像中国一样,受到西方大国的重视和尊重。
进入90年代,为了威慑中国和暗中进行核武器计划的巴基斯坦,印度国内主张发展核武器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此后,几乎每届政府也都会做核试验的准备。
另一方面,印度还不断出兵周围国家,确立其在南亚的支配地位。
从70年代开始,印度就以武力肢解东巴,兼并锡金。到80年代,继续出兵干涉斯里兰卡内乱、镇压马尔代夫未遂政变、使用威逼手段,将不丹变成自己的“保护国”、封锁尼泊尔并对其施压。
不仅是周边国家,印度的扩展也逐渐开始向印度洋地区延伸。
因为在印度看来,巴基斯坦只是在陆地上对其构成威胁,而中国则可以从陆海空全方位发动对印度的攻势,对其构成全面威胁。
所以,为了应对中国,也为了扩展其霸主地位,从80年代末,印度开始大力扩展海军,并且谋求对印度洋的控制权。
截至80年代末,印度的海军预算增长了倍,年,海军费用占了印度当年全部国防支出的13%。
印度海军也由五六十年代时期的小型巡逻艇和护卫舰为主的力量,跃升到七八十年代,以巡洋舰和护航舰为核心作用的力量,并正在逐渐以核攻击潜艇和航母作为他的主要攻击力量。
到80年代末,印度海军已经成为印度洋地区国家中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和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合作,印度再次觉得自己的南亚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胁和挑战。
三、新任政府,对华态度依旧
年3月,带有明显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上台以后,继续编造借口,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
在当年5月份11、13两日,印度还先后进行了5次不同当量、不同规模的核试验,充分反映了其核技术已经取得突破。
因为印度一直想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是希望一直渺茫。印度觉得,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是因为拥有核武器。
为了争得和中国并驾齐驱、平起平坐的地位,印度选择打出“核武器牌”显示自身实力,来吸引美国与全世界的注意。
印度还继续加大武器研制和采购的力度。
据0年俄罗斯的《独立军事评论》报道,印度陆军以兵员、坦克和大炮数量,列世界第四位;空军以作战飞机和装备论,也列第四位;海军则在世界十强之内。
印度希望能够借此控制印度洋和东南亚的海洋及海峡的航线,并且希望能够对中国构成威胁。
在外交上,印度也采取多边、务实和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加大了争取东盟各国的力度,并试图降低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
当东盟一些国家因为南海问题和中国发生冲突的的时候,印度就会立刻和这些国家站在一起,甚至与越南签署防御条约,和越南海军共同举行军事演习。
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印度又认为,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后勤补给能力至少提高了三倍,所以印度的战略界精英再次开始渲染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挑战。
印度提出,要执行不结盟2.0战略,就是在具体议题上可以与其他国家结盟应对中国。
印度还提出了自己的强权逻辑:因为中国可能威胁印度,所以印度要加强对中国的威慑,甚至采取先发制人的入侵方式来应对。
年,印度直接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6个装甲团,配备了辆坦克和3个机械化步兵营。
莫迪就任后,继承了印度对华认识传统,依然以中国为借口,对内转移矛盾,对外进行扩张。
年,莫迪政府推行极端经济措施,惹得印度民族天怒人怨。
为了支持率和选票,印度军方就秉承政府旨意,在洞朗地区引发冲突并大肆炒作,成功地帮助莫迪政府减轻压力。
年,面对疫情的冲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控能力都一塌糊涂的印度政府,再一次让民众怨声载道。
面对国内的不满,印度政府又选择了转移矛盾,再次在中印边境挑起冲突,最终引发了中方的强硬反制。
近些年,为了遏制中国,印度和美国也加强了军事合作。
美国不仅对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提议和申请加入核供应集团等诉求给予了政治支持,还在其它国际事务中主动配合,这也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不管如何,中印互为邻国,长期的对抗并不符合印度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的利益追求,试图用暴力手段在中印对抗中占据优势实现崛起,对印度来说,也不可能。
从过去70年的中印关系来看,理性共存才是中印关系的较佳选择,也因此中国一直能够冷静处理两国之间关系。
而印度却不断用零和思维看待中印关系,不断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希望通过打击中国来获得自身发展。
但印度应该看到,美国并不会真正允许印度强大来损害本国战略利益,对美国抱有希望根本就是心存幻想。
与中国共谋理性共存,一起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才是印度的出路。
编辑:浮生
责编: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