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柏等GRL伦坡拉季风

2023/6/24 来源:不详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地球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也促生了亚洲季风系统。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然而,当前有关亚洲季风的报道主要分布在高原周缘,尚无高原腹地轨道尺度的古季风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精确解读。此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地球系统从渐新世向中新世过渡的重要阶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气候变迁事件,例如极地冰盖扩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全球海平面下降等。深入研究该时期陆地古气候演化特征及其动力学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系统变化以及未来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中部的伦坡拉盆地(图1)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河湖相地层,并含有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和火山碎屑岩,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地质科学家的密切   古气候分析发现,伦坡拉盆地25.5-19.8Ma期间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干-湿旋回特征(图2)。小波分析及谱分析显示干湿旋回周期约40万年(图3),与地球轨道长偏心率周期一致,表明偏心率驱动了该时期伦坡拉盆地的古降水变化。此外,前人对于青藏高原中部盆地(伦坡拉盆地、尼玛盆地)的多学科研究表明,晚渐新世高原中部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南亚季风而不是西风。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偏心率通过南亚季风驱动了伦坡拉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古降水变化。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25.5-19.8Ma期间南亚季风轨道尺度的演化,还表明南亚季风至少在晚渐新世强化,并北进至伦坡拉盆地。

  他们进一步探讨了晚渐新世南亚季风强化以及轨道尺度季风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构造尺度上,此次南亚季风强化与该时期青藏高原或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隆升密切相关,这些隆升增强了海陆热力差异,使得南亚季风强化,并北进至高原腹地。轨道尺度上,晚渐新世偏心率尺度的南亚季风演化与该时期南极冰盖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受偏心率调控的北半球太阳辐射量有关,它们通过影响海平面升降、海表温度等调控印度洋水汽负荷,进而引起南亚季风的周期性强弱变化,并导致伦坡拉盆地古降雨的周期性波动。

图3小波分析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苏柏,孙继敏,靳春胜..OrbitalforcingofclimaticchangesonthecentralTibetanPlateaurevealslateOligocenetoearlyMioceneSouthAsianmonsoonevolution[J].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49:eGL.DOI:10./GL.)。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XDA,XDB)、二次青藏科考(QZKK)的联合资助。

美编:陈菲菲

校对:张腾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