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以明代ld
2022/7/9 来源:不详医院订阅哦!
·中国历史文化论坛·
十五世纪印度洋国际体系的建构
——以明代“下西洋”亲历者记述为线索
万明
[作者简介]万明,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年被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明太祖本传》《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主编,第一作者)、《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一作者)、《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合著)。
摘要
聚焦印度洋,以印度洋为代表的古代中西交汇海洋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初,明代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折——全面导向海洋,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从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强劲走势。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率领两万多人的船队,七次从南海至印度洋远航,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航海外交活动,不仅在印度洋沿岸形成了统一政权国家兴起和发展的趋势,也开启了融为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历史进程。此前,虽然唐代对外交往广阔,但有大食国存在,没有在印度洋沿岸形成国际体系化的条件;宋代民间对外交往兴盛,却难以发挥区域整合作用乃至形成新的国际体系;蒙元时代以武威著称,结果造成海上外交的惨败。至明代初年,在“不征”的外交模式确定之后,与印度洋沿岸各国建立的朝贡关系主要是一种合作共享关系。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对明朝使团进行应对与认同,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在印度洋沿岸形成互动的国际体系;而“不征”与“共享”成为这一新体系权力平衡的基石,可视为印度洋沿岸各国良好合作的开端。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对抗,往往影响着各国自身内部社会的“治”“乱”以及区域的国际秩序。明朝“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的国际秩序思想,适应了区域内各国的共同需要,维护了海道清宁、人民安业,维护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而与各国公平交易、互惠互利,也推动了区域国际贸易的活跃发展。由于它实际上起了一种区域整合作用,使得在印度洋沿岸国家迎来了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建构起一个建立在合作共享基础上的新的国际体系。
关键词
15世纪初郑和印度洋朝贡体系国际体系
中国古代朝贡体系问题,一直是中外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