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存在生态风险,人类
2022/8/30 来源:不详导语: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温上升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于亚洲主要江河之源的青藏高原,水体固液结构失衡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而高原人类足迹的不断扩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更加剧了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
01了解青藏高原的基本概况,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条件以高寒缺氧为主
1、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地处亚欧板块中南部,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跨东西31个经度、南北13个纬度,在中国境内的面积为2.57×km2,占中国陆地面积的26.80%。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板块相接壤,由于地壳板块相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下方。
致使地面迅速隆升,形成了全球隆起时间较晚、抬升速度较快、海拔高度最高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边缘和北部有众多山脉分布,山脉以东西走向为主,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
有邛崃山、沙鲁里山、芒康山和怒山等,喀喇昆仑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m以上,高原中西部的高大山脉海拔高,但在高原面上的起伏度相对较小,地貌类型以台地、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和青海高原。
而高原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受到内流河(西北部)与外流河的多年下切侵蚀作用,致使地形起伏度较大,是青藏高原大起伏山地和极大起伏山地的集中分布区域。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青藏高原范围内起伏度最小且最集中的区域。这些高原、山地、盆地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基本框架。
2、植被土壤及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等独特的气候环境条件影响下,发育了高寒的草甸、草原和荒漠三大主要生态系统,草原土地类、草甸和灌丛草甸土地类、荒漠土地类及高山与亚高山地带的冰缘寒冻土地类等高寒土地约占总面积的70%,高原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下的盐碱化、荒漠、沙丘、戈壁及干旱河谷中稀疏灌草土地等约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50%。
青藏高原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随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依次为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垂直自然带也由东南部的湿润型植被转变为青藏高原腹地的干旱型植被。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多集中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据粗略估计高等植物可达属,种以上。
3、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条件以高寒缺氧为主,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中国东部地区。因青藏高原范围的自然区划与行政区划不吻合,位于高原边缘的县级行政区部分地区划分至高原外部,所以居住于高原的人口数量统计有较大困难。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发展正值鼎盛时期,人口众多,加上周边地区的大量人口被作为奴隶带入高原,人口数量(青海、西藏部分)为4.21×人,在公元13世纪后,随着吐蕃王朝的覆灭,因受到战争、疾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青海、西藏部分)锐减到1.08×人。
年西藏解放后,人口数量(青海、西藏部分)缓慢上升至2.61×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统计方法和技术的提升,已有学者明确调查到青藏高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其中,年青藏高原范围内的人口数量为8.67×人,年增长至9.47×人,年为10.37×人,年为12.04×人。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常住总人口为12.40×人,截至年末,青海和西藏的常住人口总数为9.47×人。进入21世纪后,青藏高原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得到了大力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截至年底,青藏高原(青海和西藏部分)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6亿元。
其中,年青海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3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0亿元、.06亿元和.07亿元,各产业的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36%、43.52%和47.12%。
西藏自治区的全区生产总值为.63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5亿元、.37亿元和.01亿元,各产业的产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81%、42.53%和48.66%。
02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源,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需引起重视
1、生态风险源识别
生态风险源自于自然和人为因子两方面,其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包括: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的长时缓慢变化,洪涝、滑坡、干旱灾害、极端气温的短时快速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包括:耕作垦殖率、放牧强度、建设用地、道路密度、生境破碎度和人口密度。
从自然环境缓慢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面分析,土壤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变化基于良好的土壤含水量等条件,若土壤受到强烈的水力、风力和冻融方面的侵蚀,或由于气候、人为原因发生的土地沙漠化,土体会流失植物所必需的水分、有机质等,势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从自然环境快速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面分析,短时的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脆弱性较大的生态系统类型遭受损坏程度最大,自然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主,对局部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从人类活动强度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方面分析,人类改变地表覆被、改造地表形态、改变土地的下垫面性质以服务于人类活动,而与人类满足食物、穿衣、住房和出行需求等,相对应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开垦耕地、放牧牛羊、建造房屋和建设道路。在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地区,人口密度会高度集中。
人类获取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但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和生活的废气、废渣等。在生境破碎度较大的区域中,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均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且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因不断退化,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锐减或消失,由此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生态风险事件。
2、自然环境变化风险分析
青藏高原的洪水灾害多由短时强降雨或春季冰雪融水造成的,洪水泛滥危害河流附近的农作物、道路、房屋等,洪水的水量大、流速快,向河两岸侵蚀剧烈,易造成山体垮塌、道路桥梁塌陷等,洪水携带的大量砂石和土壤在河流下游不断堆积,致使河床升高、河道淤积,排水不畅等。
青藏高原的洪水风险主要分布于高原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西北部有少量分布。洪水风险的整体分布是沿各河道呈现线状和网状分布,因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较强,所以高原内湖泊众多的区域几乎没有洪水风险。
洪水高风险区域分布于湟水主河道与支流交汇处和南部边境地区,占洪水风险的0.27%;洪水较高风险和中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湟水河中下游及其支流北川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年楚河、堆龙曲和拉萨河等流域,少量分布于南部卡门河两岸区域和怒江两岸,零星分布在横断山区谷地和喀喇昆仑山西北部区域。
共占洪水风险的15.10%;青藏高原大部分洪水风险以较低和低风险为主,占洪水风险的84.63%,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区河道干支流的中下游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北部边缘的小流域和一江两河地区的支流小流域,在青藏高原西北部有少量分布。
滑坡风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边缘地带,以外流区的河流峡谷为主,其余主要分布于高大山脉的冰川周边区域。滑坡灾害中,较高风险和中风险区域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地区和怒山部分区域,海拔低,地形起伏度较大,植被多为乔木,但因降水量大等因素致使滑坡灾害风险值高。
结语:青藏高原整体的人类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且表现出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很小,集中于中、低海拔地区,表现出海拔低、强度大,海拔高、强度小的特点。在海拔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之下,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系统的干扰呈现出明显的局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