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回忆录心怀叵测的盟友
2023/3/6 来源:不详我们都知道,缺少了制海权或制空权,德国便不可能把军队运过海峡。冬季以及随之而来的风暴,使得德国想用轰炸来恐吓不列颠民族及粉碎其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的企图都已破灭。闪电战的代价十分昂贵,要想恢复“海狮”作战计划,势必有许多个月的耽延。每过一周,英军的发展、编制和装备便更为好转,希特勒便需要一个更大规模的“海狮”计划,运输也愈益困难。到年的四五月间,即使装备齐全的75万人,也难胜任这一计划。那时到哪去找这样大规模的渡海袭击所必需的船舶、驳船和特别的登陆艇呢?在英国日益增长的空中力量下,他们又该怎样集结?
同时,英国的空中力量,由于有了英美两国工厂积极生产的支持,并在以加拿大为中心的各自治领采取了训练飞行人员的庞大计划,将在质量上超过德国的英国空军,一年左右便从数量上超过了德国。当希特勒认识到戈林的希望和吹嘘已经破灭时,便把目光转向东方,这有什么奇怪呢?正如拿破仑在年的情形一样,在没有完全弄清东方无后顾之忧以前,是迟迟不敢进攻我们这个岛的。希特勒觉得,在孤注一掷地入侵不列颠以前,应不惜任何代价把同苏联的关系搞清楚。
和拿破仑率领大军由布洛涅到乌尔姆、奥斯特利茨和弗里德兰的情况一样,希特勒也受到了同样的压力,按同样的想法行事,暂时放弃毁灭大不列颠的欲望和需要。如此一来,这出戏就只能这样收场。毫无疑问,他在年9月底就已经打定主意了。从那时以后,德国对英国的空袭,虽然时常由于普遍增加飞机而显得规模较大,但在元首的思想和德国的计划中,都只占第二位了。
空袭也许是用来有效地掩饰其他计划的,希特勒已不再指望靠空袭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了。向东去吧!从纯军事的观点来看,我个人并不讨厌德国于年春季或夏季发动对英国的进攻。我相信,敌人将遭受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特定的军事冒险中从未遭受过的惨败和伤亡。但我也不会仅仅为了这个缘故就希望敌人真来入侵。在战争中,你不反对的事,敌人也往往不做。况且,在指挥一场长期的战争中,当时间在一年或两年内对我们有利,并且还会获得强大的盟国时,我感谢上帝,使我们的人民免于遭受一场严峻的考验。
从我在这一时期所写的文件就可看出,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德国会在年侵袭英国。到了年年底,情况就不同了,我们不再是单独作战,世界上有3/4的国家是站在我们一边的,而且,有许多难以预料的惊心动魄的大事都出现在这令人难忘的一年里。
当不明白真相的欧洲人和外界人士认为我们的命运似乎已经绝望,或者最多也不过是生死未卜的时候,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却在世界事务中占了首位。一经看出英国不能像法国和低地国家那样被吓倒和制服时,这两个专制暴虐的大国之间的基本矛盾便又显现出来了。
说句公道话,斯大林尽了最大努力,在忠实地和希特勒合作的同时,也在苏联的广大群众中尽量聚集他所能聚集的一切力量。德国每打一次胜仗,他和莫洛托夫都照例毕恭毕敬地表示祝贺。他们把大批的食物和重要的原料源源不断地送到德国。他们第五纵队的共产党员极力扰乱我们的工厂。他们的广播对我们倍加诬蔑和诽谤。他们随时准备就两国之间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同纳粹德国进行永久的解决,幸灾乐祸地希望英国的力量遭到最后的毁灭。但是,他们也一直认识到,这项政策可能失败。他们打定主意利用各种方法争取时间。就他们对这一问题的估计来看,他们无意把苏联的利益或野心单单置于德国胜利的基础之上。这两大集权国家,都缺乏道德上的节制,在彼此的相互关系中彬彬有礼,却又冷酷无情。
当然,对于芬兰和罗马尼亚,双方意见是不一致的。苏联领袖们对法国的沦陷和第二战场的结束(不久以后,他们大声疾呼地要求重开这个战场)感到震惊。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突然的瓦解,满以为在西线会出现双方长期互相消耗的局面。现在没有西线了!但在尚未看清英国年是否将屈服或被消灭以前,对勾结德国的办法大肆改变,那也是愚蠢的。由于克里姆林宫逐渐认识到,英国能够应付一场持久、无限期的战争,而且在战争期间,在美国周围和日本本土可能发生任何事情,斯大林就更加意识到他的危险,就更加想争取时间。
正如我们行将见到的,斯大林为了同纳粹德国保持友好,显然牺牲了许多利益,冒了许多风险。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对于即将临头的大难作出了许多错误的估计,表现得愚昧无知。从年9月开始,直到希特勒年6月发动进击为止,斯大林真是一个既冷酷无情,又诡计多端,又孤陋寡闻的巨人。
略加交代前文的情况后,我们不妨来谈谈年11月12日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插曲。当这位布尔什维克使者到达纳粹德国的心脏地区时,他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恭维话,受到了一切隆重的款待。在之后的两天中,莫洛托夫同里宾特洛甫——也同希特勒——进行了冗长而紧张的会谈。他们艰难可怕地交换意见和当面折冲,这一切,在年初华美国国务院从缴获的文件选编的《纳粹-苏联关系,—年》一书中暴露无遗。为了要叙述或了解其中的经过,就必须引用其中的材料。
莫洛托夫第一次是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
德国外交部部长说,他在致斯大林的信中已表明德国坚信:世界上没有力量能够改变英国的末日业已来临这一事实。英国已被击败,最后承认失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它也许不久就要认输,因为英国的形势正日渐恶化。当然,德国也欢迎及早结束战斗,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它也不愿意不必要地牺牲人的生命。如果英国不在最近的将来打好主意,承认失败,那他们来年也一定是要求和的。德国正夜以继日地轰炸英国。德国也将逐步充分利用其潜艇,使英国遭受严重的损失。
德国认为,英国也许会由于这些袭击而被迫放弃斗争。在英国,显然有了某种不安的心情,看来事情将采取这样的解决途径。但如果目前的攻击方式还不能使英国屈膝的话,则德国一到气候条件许可,就要坚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从而彻底摧毁英国。到目前为止,这种大规模的进攻迄今之所以未能进行,完全是由于天气不良的缘故……
英国自身或在美国的支持下,想在欧洲大陆登陆或采取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彻底失败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这一点,英国人还不了解,因为在大不列颠显然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
另外,因为这个国家是由一个名叫丘吉尔的人领导的,此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是外行,他以前的事业,每到关键时刻都彻底失败,这一次必然还会失败。
再说,轴心国已经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在欧洲压倒英国。甚至法国——法国业已战败,而且要为战争付出代价(附带说一下,法国人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也接受了这一原则:法国将来决不支持英国和唐·吉诃德式的非洲的征服者戴高乐。轴心国由于具有异常强大的实力地位。因此,它们所考虑的,不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如何迅速结束这场已经打胜的战争。
年11月12日
午餐后,德国元首接见了这位苏联使节,并再次侈谈英国的全盘失败。他说,战争带来了许多违背德国意图的复杂情况,时常迫使他不得不从军事上对某些事情作出反应。接着,元首向莫洛托夫概述了到目前为止的军事行动的进程,还说这样的军事行动已使英国在大陆上没有盟国了。
当前,德国不仅要为这场最后的斗争进行军事部署,而且要澄清在这次最后摊牌中和摊牌之后的极其重要的政治问题。因此,他重新检查了同苏联的关系,他不是从消极的精神出发,而是想要积极加以调整——如果可能的话,使之经历一个长时期。他在这方面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德国不想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
第二,由于战事蔓延极广,德国为对付英国,曾被迫深入远离其本国的地方,而它对这些地方无论在政治或经济上都根本不感兴趣。
第三,虽然如此,德国也有某些需要,这些需要的全部重要意义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显示出来,它们对德国是绝对重要的。
在这些需要中,包含有某些原料的来源,德国认为这些原料极重要,绝对不可缺少。
莫洛托夫对这一切含糊其辞地随声附和了一番。
莫洛托夫问到了《三国条约》对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意味着什么,在这个新秩序中要苏联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在柏林会谈和德国外交部部长预计的莫斯科之行中必须加以讨论,苏联人肯定期望德国外长访问成行。而且,关于苏联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利益,关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也有些问题需要澄清。如果苏联政府能够获得关于以上各项问题的解释,它也许更容易对元首的问题提出更明确的答复。苏联对欧洲的新秩序表示关心,特别是对这种新秩序的进度和形式表示关心,它也想了解所谓大东亚圈的范围。
元首回答说,《三国条约》的宗旨是要根据欧洲国家的天然利益来调整欧洲的局面,因此,德国要求苏联自己表示它感兴趣的地区。在任何情况下,没有苏俄的合作,就不能决定。这不仅适用于欧洲,也适用于亚洲,要求苏联合作,一起来划定大东亚圈,并提出它对那里的要求。德国在这方面的任务是担任调停人。苏联决不会碰到任何一项既成事实。
当元首着手建立上述各大国的联合时,他认为最困难的一点倒不是苏德关系,而是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之间的合作是否可能的问题。只有现在……他才觉得,可能通过同苏联的磋商来解决黑海、巴尔干和土耳其的问题。
当会谈结束时,元首总结道,这次会谈在一定程度上向着广泛的合作迈出了第一个具体步骤:会谈充分考虑到西欧的问题,要由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国来解决,同时认为远东的问题,主要是苏联和日本的事情,但德国愿以调停人的身份居中调解。这是一个反对美国企图“靠欧洲发财”的问题。美国对欧洲、非洲或亚洲没有置喙的余地。
莫洛托夫表示,他同意元首关于美国和英国的地位的说法。他认为,只要苏联能以伙伴而不仅仅是以对象的身份进行合作,则苏联参加《三国条约》在原则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形下,他认为,苏联参加共同事业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条约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关于大东亚圈的区划,必须首先予以更明确的规定。
当11月13日恢复会谈的时候;
莫洛托夫提出立陶宛那条狭窄的领土的问题,并着重说苏联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尚未获得德国明确的答复,但是,这一问题正在等待着决定。关于布科维纳,他承认,这牵涉到另外一块土地,在秘密议定中没有载明这一块土地。苏联最初的要求仅限于北布科维纳。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德国应当了解苏联对南布科维纳的关心。在这个问题上,苏联也没有获得答复。相反,德国却保证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而完全不顾苏联对南布科维纳的愿望。
元首答复道,苏联哪怕只占领布科维纳的一部分,那就是德国方面很大的让步了……但莫洛托夫坚持他以前说过的话:苏联所希望的重新划分都是极微小的。
元首答复道,如果苏德合作要在将来产生实际的结果,苏联政府必须了解德国正在从事生死攸关的战争,它无论如何要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双方在原则上同意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两国与其继续纯理论的讨论,不如转入更重要的问题。
英国被征服以后,英国将要作为一份拥有万平方公里、范围遍及世界的破产者的庞大财产被人瓜分。在这份破产者的财产中,苏联可以分到真正通往大洋的不冻的出海口。万的少数英国人迄今统治着大英帝国的6亿居民。他就要摧毁这个少数了。就是美国,它事实上也无非是要从这份破产者的财产中拣几项特别适合于美国的东西。
当然,德国要避免在它攻击英国心脏英伦三岛的战斗中再遇到其他分散其力量的冲突。因此,他(元首)不喜欢意大利对希腊发动的战争,因为,这样做,就要将部队分散到外国,而不能集中兵力于一点来攻击英国。
在波罗的海区域发动战争也是一样。对英国的战争将进行到最后为止,他毫不怀疑,英伦三岛一被挫败,即可使英国趋于瓦解。如果以为可从加拿大来统治并团结英国,那是在做梦。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世界范围的前景了。在以后的几周中,这些问题都要在同苏联的联合外交谈判中解决,并作出使苏联参加解决这些问题的安排。一切对这份破产者的财产有兴趣的国家,彼此都应当尽弃前嫌,专心考虑瓜分英帝国的问题。这适用于德国、法国、意大利、苏联和日本。
莫洛托夫回答说,他很感兴趣地倾听了元首的议论,并对其所了解的每一件事情表示同意。
柏林会谈对于希特勒内心深处的决定丝毫没有发生影响。10月间,凯特尔、约德尔和德国总参谋部都根据他的命令拟定计划,把德国军队东调,以便于年初夏进攻苏联。
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必要规定正式的日期,因为这也受天气的影响。考虑到越过国境以后还需要走那么远的距离,而且要在冬季开始以前攻克莫斯科,所以5月初显然是最相宜的。而且,沿波罗的海到黑海长达英里的战线集结与部署德国军队,以及准备所有的兵站、营房和铁道侧线,所有这一切都是从来没有承担过的最艰巨的军事任务之一,无论在计划和行动上都不容有所延误。在这一切之上,还需保守秘密,蒙骗对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希特勒利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掩护,每种形式都各有其优点。第一种是在瓜分和分配英国远东殖民地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共同政策的细致谈判,第二种是通过匈牙利不断地增派军队以控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这在军事上有重大的收获,同时又可掩盖或解释在该战线南翼集结德国军队,进行针对苏联的部署。
谈判采取由德国提出建议草案的方式,邀请苏联参加《三国条约》,把英国在东方的权益给予苏联。如果斯大林接受了这一方案的话,事态也许会在一个时期内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希特勒随时都可暂时搁下进攻苏联的计划。拥有百万军队的大陆两大帝国结为军事同盟,会怎样分割巴尔干、土耳其、波斯和中东,甚至进一步图谋攫取印度,同时还有那热衷的伙伴日本所倡导的“大东亚计划”,结果如何,我们真是难以设想。但希特勒一心要摧毁布尔什维克,他对他们恨之入骨,相信有力量使他一生的大志能如愿以偿。以后,一切都可以归他所有了。从柏林会谈和其他的接触中,他必然已经看出,他让里宾特洛甫送交莫斯科的建议远远不能满足苏联的野心。
在缴获的德国外交部致德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信件中曾发现一份《四国公约》的草案,上面没有载明日期。据说舒伦堡于年11月26日曾与莫洛托夫会谈,这份草案显然就是他们会谈的基础。根据这一草案,德、意、日三国同意尊重彼此的天然势力范围。由于这些势力范围互相接触,因此,由此引起的问题,他们将以友好的方式经常地互相磋商。
德、意、日三国又共同宣布,承认并尊重苏联目前的领土范围。四国决不参加或支持以反对四国中任何一国为目的的国家联合。它们将在经济上彼此通力协助,并且要补充和扩大彼此现有的各项协定。协定的有效期为10年。
在《四国公约》之外,还有秘密议定书。在议定书中,德国声明,除在缔结和约时重新划分的欧洲领土以外,它的领土愿望集中于中非的土地;意大利声明,除了重新划分的欧洲的领土以外,它的领土愿望集中于北非和东北非的土地;日本声明,它的领土愿望集中于日本帝国本土以南的东亚地区;苏联声明,它的领土愿望集中于苏联国土以南通向印度洋的地区。四国声明,除特殊问题尚待解决外,都互相尊重这些领土愿望,并且不反对它们获得这些领土。
不出所料,苏联政府没有接受德国的方案。他们在欧洲单独同德国周旋,而日本在世界的另外一边又对其施加压力,但是,他们对自己逐渐增长的力量和广大的领土深有信心,他们的领土占地球陆地面积1/6之多。因此,他们一再讨价还价。
年11月26日,舒伦堡把苏联的反建议草案送到柏林。苏联的反建议提出:德国军队应立即撤离芬兰,因为根据年的条约,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其后几个月内,为了保证苏联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安全,由苏联与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苏联黑海疆界安全区以内的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以长期租借的方式,在接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范围内为苏联陆军和海军建立基地。德国承认巴统和巴库以南凡是通往波斯湾的地区为苏联领土愿望的中心。日本放弃在北萨哈林岛开采煤炭和石油的权利。
对于这一建议,希特勒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他根本不打算和苏联进行调和折中。像这样严重的问题是值得双方本着友好的精神进行长期的仔细研究的。苏联当然希望也的确在等待德国的答复。在这期间双方都向本已大军云集的边境开始增兵,希特勒的右手已经伸向巴尔干了。
凯特尔和约德尔根据元首的命令拟定的计划,已充分成熟,使元首能在年12月18日从司令部发出他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二十一号指令。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做好准备,以便在结束对英战争之前就能在一场快速战中摧毁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