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荔枝,是中国赠给世界的礼物

2023/3/27 来源:不详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zj/150818/4681577.html

撰文

魏水华

头图

日食记

公元年,年仅20岁的法兰克部落首领路易·克洛维率领大军,在巴黎南部的苏瓦松击败了罗马帝国的末代高卢总督,建立了中古意义上的法国。

为了稳定对罗马故地的统治,克洛维决定皈依天主教。传说在他接受洗礼的时候,耶稣出现,赠送了一朵鸢尾花作为礼物。

鸢尾花的法语发音(iris)和克洛维的姓氏路易(Louis)非常接近。法国国花鸢尾花由此而来。

有趣的是,几乎与克洛维一世建国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东方,也出现了对鸢尾科花卉的记载。汉语称它为“荔”。这个字,与“萱”“茞”“芷”一样,都是形容带有馥郁气味和美好外形的香草。

但今天,人们看到“荔”,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荔枝联系起来——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汉字,与产自广东岭南的水果,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关联。它的背后,是东亚帝国开疆拓土与民族融合的历史,更是中国人对荔枝丰腴口感和曼妙滋味的肯定。

它是初夏最甜美的佳果、是岭南最明艳的标签、更是这个地球上,最能代表东方色彩和中国韵味的食物之一。

No.1壹

陕西的渭河平原上,有一个名叫“大荔”的县城。这里从古至今都种不出荔枝,但生长着大量古称“马荔”的马兰花和古称“薜荔”的木莲。

一个有“荔”无“枝”的地方。

根据渭南的地方志记载,“大荔”两字,源于古代汉族对当地西戎部落的称呼。但追本溯源,它的字形字音,都描述了挺立生长的草本植物的模样。这是人们对这片土地风俗物产的早期认知。

很显然,“荔”最初的意思,并不是荔枝,它所承载的土地,也与岭南毫无关系。

真正把“荔”和荔枝联系起来的,是发生在公元前年的秦攻百越之战。这一场在教科书里常常被刻意忽略的战争,对东亚地缘格局的深远影响,其实并不亚于秦灭六国之战。

秦攻百越之战持续十年,志得意满的秦始皇先后发兵五十余万,集七国的军力民力,越过南岭征伐百越之地。岭南的福建、广西、广东自此以后,成为中华帝国的领土。

这三个省所产的荔枝,占到今天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

在对秦战争失败之后,百越民族融合杂居,成为今天汉族和壮、傣、侗、苗、瑶等民族的祖先,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和东南亚。

有趣的是,百越的后人们至今对荔枝依然有着趋同的认识:“荔枝”在缅甸语里的发音是[laity],在傣语里的发音是[linci],在壮语里的发音是[laehcei],而在粤语里的发音是[laizie]。

是的,高度同源。

而在文化从属上更多来自中国中原移民的越南,荔枝的读音是[quavai],它是中古南亚语里“棉花”的同源词——显然,中原移民们并不了解荔枝,而是望果生义,认为它长得像棉花而直接命名。

同样,在早期汉语文献里,“荔枝”两字也带有很大的文化疏离感。有人说它是“离枝”,因为离开本枝很快就会变质(白居易);有人说它是“劙枝“,因为枝蒂牢固需要用刀砍斧劙(康泰);也有人说它是“离支”,且说不清楚这两个字的具体来历(司马相如)。

都有强烈的附会痕迹。

显然,“荔枝”并不像是一个汉语原生词,极有可能是来自古代百越民族语言——用“荔”这种香草,描述荔枝果肉的芬芳,这是信达雅兼备的音译。

岭南古老的精神崇拜偶像——冼夫人

因此,在后来的汉文化中,荔枝的形象,常常呈现出神秘、精细、文雅和无与伦比的娇贵。它与荔枝产区里堆积成山、当饭吃都吃不完的真实状态,有着巨大的落差。

前者造就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后者则孕育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小小一枚果实,见证的是中华帝国扩张发展的历史,和中国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性格。

广东茂名的晏镜岭荔枝山/视觉中国

No.2贰

荔枝的主要产区,为什么局限在岭南?

事实上,荔枝的亲戚们,无患子科植物大多喜热、喜湿,适应性很强。比如桂圆、红毛丹,广泛分布在从中国南方到东南亚的广大区域里。

相比之下,桂圆更耐寒一些,所以在纬度较高的福建、四川山区,桂圆的种植更广泛。藏语里的荔枝读作“brugtshags”,译为“龙漦”,和“龙眼”的读音很接近。可能就是川西康巴地区的藏族搞混了荔枝和桂圆两种植物的。

红毛丹则喜热一些,在常年气温更高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有更多的种植。马来西亚人称它为“果王”,而在法餐里,红毛丹则是餐后甜品、沙拉和冰淇淋的常见原材料。在不产红毛丹的地区,荔枝才成为红毛丹的替代品——这与西方率先在中南半岛殖民,比接触荔枝更早地接触红毛丹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荔枝,是它们中最特殊的一位。

荔枝没有桂圆那么抗寒,它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但在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期间,荔枝却需要相对的低温,保证其花芽分化的顺利完成。花芽分化得好,荔枝花期才盛,相应的,才会结出更多的果实。所谓荔枝挂果小年,大多是前一年出现罕见暖冬后的花果减产。

而纵观全球,同时满足全年高温湿热、冬季低温、土地肥沃三个条件的地域并不多,岭南,便是其中最大的一片区域:来自南海的暖流为这里带来了丰沛的水汽,围绕北回归线的纬度让副热带高压常年在此徘徊,而到了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高压冷空气则一路南下,让岭南地区笼罩在一次接一次的强降温天气里。

简言之,极端、不宜居:这是两广人常常吐槽家乡“只有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一天体验四季”的地理原因。

人居不幸,荔枝大幸。

无论是荔枝适应了岭南的气候,还是岭南孕育了荔枝,总之,这块土地作为荔枝的发源地,承载了人们对它所有的向往。

对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岭南地区作为国家的一部分,这里的物产本应唾手可得。但夏季的高温和长途的运输,又让娇贵的荔枝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滋味。从汉代开始,中国人想出了无数种把荔枝运输到南岭以北地区的方法,包括蜂蜜渍、竹节封存、窖藏冰冷却等等,但每一种都成本不菲。

满清皇室为了吃到最新鲜的荔枝,甚至把整棵的荔枝树运到北京。3-4月荔枝花开后,受到夏季风影响,中国北方的温度也迅速回升。抓住这个时间差,把岭南的荔枝树运到北方,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唯一的问题也是成本高:除了运送整棵果树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畜力之外,所有果树都活不过当年冬天。

《多利图》

齐白石

即便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用冷链把荔枝送到长江以北的成本,依然远远高于荔枝本身的价值。无形中,物以稀为贵的形象,却养成了中国人珍视荔枝的传统。果肉食用,果壳和果枝可以碾粉制香,叶子与果核则可以沏茶入药……

物尽其用。

No.3叁

与送往北方,成为中国古代贵族士大夫的盘中珍馐不同,荔枝向南传播的历史要晚得多。因为岭南以南,就是大海。海洋阻隔了多数人探索的路线,洋流则阻隔了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脚步。此外,没有国家机器作为后盾,荔枝鲜果的运输更难上加难。

广东三大渔港之一博贺港,年前,荔枝由此入海/视觉中国

得名于14世纪的柬埔寨的荔枝山国家公园,也许是荔枝最早飘洋过海传播的遗迹。

荔枝山原名大因陀罗山,是吴哥王朝的佛教圣地。“荔枝”得名,传说是因为元朝使节周达观来此游览时,将吃剩的荔枝核撒在山上,长成大片的荔枝林。

传说未必是空穴来风,在周达观本人撰写的《真腊风土记》里,已经出现对荔枝的描述:“真腊(柬埔寨)的水果只有石榴、甘蔗、莲藕、芋桃、蕉芎(香蕉)和中国相同。荔枝和橘子长得虽然和中国的一样,味道却很酸,其他的水果是中国所没有的。”

事实上,有赖于宋元时代航海技术的大爆发,建造船只进行海外贸易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虽然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经纬度的时代,远洋航行非常困难,但南中国海的漫长的海岸线却是人们航海最佳的坐标。经由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一个巨大的世界向中国人打开大门。

荔枝的种子,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散播到了各地。

《真腊风土记》里说柬埔寨荔枝“酸”,也许是一些驯化程度低、在更湿热环境里容易存活的品种,也可能是荔枝来到新环境后做出的自我适应。

这些荔枝的味道虽然不佳,产量也小,但并不影响其继续扩散。大约在17世纪,拥有丘陵农业基础的缅甸腊戌和印度的比哈尔、旁遮普邦、阿萨姆等地,也出现了种植荔枝的记载。

今天,这片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岭南的全球第二大荔枝产区。虽然受限于自然条件,当地荔枝的甜度低、口味差,且运输基建环境落后;但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印度东部,这些来自东方的水果,却养活了无数穷苦的印度百姓。

著名的英式鸡尾酒:荔枝马天尼,就是在法国人马天尼的基础上,加入荔枝汁和荔枝肉制成。荔枝的柔和甜美,很好地平衡了金酒的辛辣和柑橘皮的涩。著名的谚语“鸡尾酒自马天尼酒开始,又以马天尼酒告终”,说的就是荔枝马天尼登峰造极的滋味。

从大的历史环境来看,英荔枝式马天尼的诞生,与18世纪开始,英国对印度、缅甸地区长达多年的殖民有很深关系。

巧的是,与荔枝传入印度几乎同时,中国茶也在印度的阿萨姆、大吉岭和锡兰岛生根发芽。它塑造了今天英国及英殖民地饮用茶叶的历史,也改变了当时在欧洲,咖啡一家独大的饮品格局。

从微观来看,荔枝与茶在印度、英国和其他英殖民地的传播,只是历史的巧合。但从宏观来看,这却是中国国内封关禁海的时期,普通中国百姓从未放弃出洋探索谋生的缩影,是中华文明依然强有力影响世界的例证。

-END-

年,一个名叫陈芳的广东珠海人,搭乘一艘运载中国货物的商船,登陆夏威夷檀香山务工。

两年后,头脑灵活的陈芳,在檀香山街头开出了第一家“中国制造”百货店,因价廉物美受到当地人追捧。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切断了北方的蔗糖供应,商业嗅觉敏锐的陈芳,依靠在夏威夷投资的甘蔗园,向北方大量倾销蔗糖,由此成为当时的夏威夷首富。

一个华人在海外创业,依靠头脑和胆魄发财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后续是,陈芳在他的甘蔗园里,种植了一批家乡的荔枝,为的是让从广东一同远渡而来的乡党亲友们,能在每年的荔枝季一膏馋吻。

在陈芳的赞助帮扶下,广东商人把控了夏威夷相当部分的商业市场,甚至成为当地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

又三十年后,另一位广东人远渡重洋来到夏威夷。他的目的,当然不止是尝尝夏威夷荔枝的滋味比家乡广东如何,而是向当地的华侨商会募集资金,用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他的名字,叫孙中山。

中国新的时代,就在夏威夷郁郁葱葱的荔枝园里,酝酿而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