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季风吹来了商船和货物,也吹来了开

2023/5/3 来源:不详

10世纪后,泉州兴起,成为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笔下的世界巨港。外国商贾带来了货物与财富,也带来了各国的文化和宗教。海陆交汇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基督教文明多元共存,泉州俨然中世纪人类文明的大熔炉。当繁华落幕,外来文明的遗产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另类的延续。

印度洋的季风将城市的面纱吹起一角,露出的部分便是开元寺。这座东南名刹坐落在泉州古城的核心位置,寺中两座宋塔分立东西,历经地震、台风战火,屹立千年不倒,更是泉州当之无愧的地标。开元寺是福建省规模最巨的佛寺,香火鼎盛,佛教氛围浓厚,却也隐藏着宋元泉州多元宗教的印记—一印度教遗存。

开元古寺,原名开元寺又称东大寺

当你从大雄宝殿参观出来后,会看到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十六边形石柱,石柱上、中、下部各有四面浮雕,刻画着印度神话故事和图案。逐一辨认,你会发现它们的内容大多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无疑是印度文明的痕迹。

△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

在中国其他地区你绝不会看到这样的古迹,欣喜的你开始着手寻找其他可能线索绕着大殿打望了几圈后殿前露台束腰部分的青石浮雕吸引了你的目光那是拾阶而上直入大殿的人难以发现的盲点区域。浮雕上刻着来自南印度的狮身人面像,这种传统是否来自古埃及的“斯芬克司”,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地中海到印度洋再到泉州的狮身人面像之路,着实是一段奇幻的文明旅程。

开元古寺

你觉得自己找到了窍门,开元寺的印度教遗存都是石构件,在以木为主的中式建筑中颇为突兀。终于,走进大殿的你抬头看见一块题有“御赐佛像”的门楣石雕。这样的题名在佛寺中本不“违和”,根据在泉州发现的一块泰米尔文石碑的记载:元代泉州曾有一座湿婆庙,建庙者为马八儿国(印度古国,在今泰米尔纳德邦)人挹伯鲁马尔,所建神庙得到了元朝皇帝的“御赐执照”。眼前这块门楣石很可能就是来自那座湿婆庙,甚至就是那块“执照”本身。

△开元寺大殿走马廊移自宋元时印度教神庙的石柱,图中石刻为十臂人狮撕裂凶魔肚皮的场。人狮是毗湿奴的化形,后者是放“三相神”之一,掌维护宇宙之权。

像开元寺里这样的印度教石构件在泉州已发现了三百多方,大多收藏于被简称作“海交馆”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这些石构件类型各异,证明了宋元泉州有多处印度教建筑存在。其中最有名的是见于史籍的“番佛寺”,有学者根据现存石构件来复原这座庙宇,发现其形制与印度本土的神庙并无二致原汁原味的印度文明遗存源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印度人社区,社区里居住的并非传教士,而是来泉贸易的商人及其家属,出于信仰需求,他们在泉州建立了印度教神庙。

泉州开元寺一角

和明清时闽南人出海经商不同,宋元闽南的海外贸易多以外国商人来泉为主。还记得那些把泉州称作“Zayton”的阿拉伯人吗?泉州遗留了大量宋元阿拉伯人的墓葬石刻,还有中国现存最古的清真寺——清净寺,他们从红海和波斯湾出发,沿着印度海岸,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并抵达泉州。印度商人的航线则要短些,只走了阿拉伯人航线的后半段。那时,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到来,泉州更多的是处于印度洋贸易体系东绿,受到印度洋文明强烈影响的区域。印度洋的季风吹来了商船和货物,也吹来了开元寺里的石头。

泉州开元寺·镇国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