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bull南越传奇第7集金花
2022/6/23 来源:不详著名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65.html
这个夏天,中国航海博物馆携手游米亲子,为各位粉丝送上音频剧《南越传奇》。
本剧为中海博年度重磅特展《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的线上趣味解读,带大家一起揭秘千年南越古国的海丝传奇。
第7集海路遗珍
金花泡玻璃世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谢磊老师,上一集我们聊了南越王墓的发掘过程,以及墓主人到底是谁。今天开始我们请了一位神秘嘉宾,和大家一起聊聊里面出土的文物,顺便带大家走一遭古代的玻璃世界。
在开讲前,有个历史小故事。
话说汉武帝将一个伟大的梦想——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交给了一个伟岸的男人。这个男子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带着西域的情报、特产还有大汉王朝的气节回来了。从此,汉朝技术西传,西域物品东进,东西方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被打通,听到这里,我猜你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没错,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海淘带货”第一人——张骞!
场外音:导演,时间到!可以开始录南越了!
导演:好,张骞退场!有请文帝登场!谢老师,请准备一下!
灯光师!聚光灯起!
音乐,起!
谢磊:与此同时,南越同样有一位伟岸的身影出现在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他便是我们今天的特邀嘉宾赵眜——我们久违的南越文王。
赵眜:大家好,很荣幸又回到这个舞台,展示我们南越璀璨文化。不过话说,伟岸的男子很多,像我这样,雄才伟略、有勇有谋、英明神武,政治经济两手抓两手硬的一国之君,呵呵,不过谦的说,历史上出现的概率是不多滴。
谢磊:我的王,注意低调,你今天的身份是特邀嘉宾——南越文化大使赵眜赵先生。前几期你爷爷在演播室,就低调得很有范儿。
赵眜:哦,不好意思。说到张骞,他打通的是陆上“带货”通道,而我们南越,开展的是海、陆两栖“带货”,我们这个,叫什么?什么淘?
谢磊:海淘....
赵眜:哦,对“海淘”!我们不仅淘货搞贸易,还淘技术,哦,不,是交流技术,技术交流!且听我细细道来。导演,这里需要个特写!
导演:机位注意,用长镜头推进,给全方位立体式特写!
赵眜:请大家看我手上的这枚金花泡。它其实是珠襦饰品,珠襦,就是贯珠为饰的短衣,在我的年代,只有皇帝、皇后以及贵族,在入殓时才能穿这样的高级殓服。据说后世的考古学家们在我的墓中找到了32枚金花泡时,连连发出惊叹:“Nice,nice,这制作工艺,堪称中华精品,南越顶流。”
谢磊:你那几颗确实了不起。不过据说,金花泡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到了商代晚期以后,金、铜、包金、贴金、鎏金等等金属泡饰作为装饰品已经开始流传起来。但圆形的金属泡饰大多是素面的,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都尚未见到掐丝和金珠工艺。而您的珠襦上的金花泡,这些工艺都出现了。
请允许我为大家简述一下这些特殊工艺的复杂程度,简直是鬼斧神工。
掐丝工艺,是将捶打得极薄的金银片剪成细丝,慢慢从相对的方向搓扭,然后再把搓扭的细丝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这工艺讲究的是极致的精细,中间任何一步稍有差错,工匠的努力就白费了。
而金珠工艺,就更高难度了。且来听听看它的制金珠工艺和焊金珠工艺。先是金珠的加工,根据目前的研究,加工方法至少有4种,但考虑到要保证融化形成的金珠,具备细小、实心、圆润等特点以及加工成本等因素,工匠们一般采用:先将黄金加工成大小相近的金片或者小金块,然后放入热液中加热,等加热融化的金液逐渐结成小珠后,再筛选出大小相近的金珠。
而且啊,把那极小极小的金珠焊上去的精湛工艺,是绝对不亚于一台微型外科手术的。
赵眜:哈哈,你们后世的考古学家把工艺研究的这么透彻,连我这个使用者都不知道,原来制作一个金花泡还真不容易啊。
谢磊:过奖过奖。请大家有机会到中海博一睹这些金花泡的真容吧。
那么再补充一点,这掐丝和金珠工艺据学者研究,起源于公元前年的两河流域,随后流行于古埃及和波斯等地。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流传到了古印度,之后,广泛的出现于中亚大地。所以考古推测零星散布在中国岭南的掐丝和金珠工艺,可能和最早的中西方海上航路有关,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啊。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条海上流传的线路:起自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南海。
而这掐丝和金珠工艺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金器工艺,并在汉代形成了一个金银器制造的高峰。
赵眜:哦,经你这么说,不得不为我南越这条海上航路打Call了!顺便也为我们南越工匠们点个赞。
谢磊:赵先生,我听说你今天除了带来金花泡,还有以玻璃制品为代表的玻璃世界。给大家展示展示呗。
赵眜:好!这些玻璃制品可都是我的宝贝。来,蓝色平板玻璃、蜻蜓眼式玻璃珠、玻璃贝、玻璃璧、玻璃鼻塞、玻璃珠,准备好,一起上场啦!
蓝色平板玻璃
右夫人A组玉佩组件,右图为其中的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西耳室出土)
玻璃贝
玻璃璧
玻璃鼻塞
玻璃珠
谢磊:听众朋友们,听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赵先生为什么把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玻璃当做宝贝啊!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在古代,玻璃的制作需要高温和冗长的工序,这其中各个环节很难把握,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再加上烧制出来的东西也确实很美,因此就成为了贵族们的奢侈品,与黄金和宝石等具有同等价值。
说到玻璃,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就是琉璃。玻璃是我们现代人的叫法,一般认为直到清朝才出现了玻璃这个词。在古代,不同朝代有对于玻璃的不同称呼,流传度最高的就是琉璃了。
当然了,赵先生用玻璃世界来形容他这些珍贵收藏,我觉得也没有太大问题的。好了,言归正传,接下来就来具体说说这些宝贝吧。
今天赵先生带来的这批玻璃制品,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多元!怎么说呢?请大家仔细看看,是不是感觉有些具有明显的传统中式风格,有些又具有明显的海外风格?
首先出场的是蓝色平板玻璃。这是中国首次发现汉代板块玻璃,而此前发现的玻璃大多是玻璃珠、玻璃璧等形态。这些平板玻璃被镶进长方形的铜框中,是作为牌饰使用的,而牌饰又是作为腰带上的装饰物使用。
接下来,是蜻蜓眼式玻璃珠。蜻蜓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玻璃珠饰的俗称,这种由彩色玻璃加工成的珠子在器表上镶嵌上有同心圆的图案,因形似蜻蜓复眼而得名为蜻蜓眼。蜻蜓眼据说起源于古埃及,传说中与“邪恶眼”的观念有关,拥有无限神力,春秋末期传至中国并被仿制,成为贵族的装饰物。南越王墓中发现有两件蜻蜓眼。在右夫人的A组玉佩组件中就串了一颗蜻蜓眼玻璃珠,堪称那个时代顶级的奢侈品,好比现在的爱马仕里的凯莉包。
其次是玻璃贝。这种看似像贝壳的东西,实际上也是由玻璃模铸而成,是缝缀在织物上面的,玻璃贝前后有小孔可用来穿线。
再次是玻璃璧。玻璃璧是一种仿造玉器的纹饰、形制的玻璃器,主要发现于战国,到汉代就逐渐衰落了。在文王墓的西耳室,发现了5件青白色的玻璃璧,具体细节,请移步至展览现场哦。
最后,是玻璃鼻塞和玻璃珠。前者被发现于西侧室,因为风化的缘故,其表面呈灰黑色,胎为蓝色透明,短柱形。后者,是一条由上千颗玻璃珠串成的串子,出土的时候就位于玉衣胸前,应该是珠襦的组件。
有专家研究表明,这种玻璃珠的制作方法叫拉制法,一般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于此同时,中原制造玻璃常用的是用另一种方法,叫做缠心法的工艺。大家看到两地玻璃工艺的不同了吧。
神奇的是,在汉代,虽然广州地区出土的玻璃制品与中原地区的大太相同,但与新疆出土的十分近似。这就说明,它们源自相同的风俗背景,而非各自独立的发明。这些珠子最有可能的是由古印度,北道陆路传入新疆;南道海路由印度洋、中南半岛再传入广州。新疆和广州一北一南均是商贸要冲,通过它们,印度和西方的文化从不同通道传入中国,同时我们也对外传播了我们的中华文明。
赵眜:所以嘛,我们这个时代,看盛世到汉朝,看多元就要来南越啦。
谢磊:确实是中华双绝,旷古烁今!谢某佩服。
听众们,如果说南越文化的标签是多元化,那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南越的本土文化也是极为出众的。古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结合中原文化进行吸收再创造的路上,南越有它的另一番心得。请听下集:熏炉熏香和银盒。
全剧剧透抢先看
剧集
内容概述
南越往事
讲述南越国的前世今生
海路遗珍
讲述中外工艺品的技术交流
南越王墓
讲述南越王墓的发现
并还原南越王当年的衣食住行
多元文化
讲述南越文化与秦文化、巴蜀文化
齐鲁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
更多《南越传奇》精彩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