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自然地理学
2023/7/24 来源:不详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m.39.net/news/a_6205102.html
1、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潜水: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3、土壤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土体内物质转化所产生的结核、锈斑等物质。
4、硅铝铁率:土体或粘粒部分的SiO2/R2O3分子比值,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6、生态幅度: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称为生态幅度。
7、径流模数: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8、湖泊: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9、成土因素:自然土壤是由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故将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称为成土因素
10、潜在酸度: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11、建群种:指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并在形成群落的环境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12、群落演替: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二、选择题
1、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盆有(C)。
A、构造湖盆B、火口湖盆C、风成湖D、阻塞湖盆
2、蓄满产流主要决定于(D)大小。
A、降雨强度B、降雨历时C、下渗强度D、降雨量
3、反映河流断面多年平均来水情况的指标是(A)。
A、正常年径流量B、径流模数C、径流总量D、洪峰流量
4、(B)发生在海洋内部,由两种密度不同的海水作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波动现象。
A、风浪B、内波C、涌浪D、海啸
5、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是按照(A)特征分类的。
A、洋流流经的地理位置B洋流按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
C洋流的成因D洋流的发生地
6、毛管水属于地下水中的(D)。
A饱和带水B潜水C承压水D包气带水土壤
7、砂质土温度易变的原因之一是(B)。
A、导热率大B、热容量大C、热容量小D、导温率大
8、pH(KCl)表示的酸度是(C)。
A、活性酸度B、潜在酸度C、代换性酸度D、水解性酸度
9、卡庆斯基把物理性砂粒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的分界定为(B)毫米。
A、0.1B、0.01C、0.02D、0.
10、在农业土壤中,最好的耕层土壤结构是(C)。
A、片状结构B、块状结构C、团粒状结构D、核状结构
11、被土壤固体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所吸持的水分称为(C)。
A、毛管水B、结晶水C、吸湿水D、重力水
12、白蚁与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是(C)。
A、原始合作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种间竞争
13、离岸海洋中生产力最高的在(D)。
A、河口湾B、珊瑚礁C、红树林D、上涌带
14、根据光照强度可划分为(B)。
A、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B、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
C、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D、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15、动物区系最古老、最原始的陆地区系区是(D)。
A、非洲热带区B、新热带区C、东洋区D、澳大利亚区
16、生物种类最丰富的陆地区系区是(A)。
A、新热带区B、东洋区C、古热带区D、全北区
17、反映河流断面多年平均来水情况的指标是(A)。
A、正常年径流量B、径流模数C、径流总量D、洪峰流量
18、不能反映洪水特征值的指标是(D)。
A、洪峰流量B、洪水总量C、洪水总历时D、洪峰出现的时间
19、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是(C)。
A、温度高则密度大B、温度低则密度小
C、盐度高密度大D、盐度低则密度大
20、大洋表层环流结构中,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A)。
A、反气旋大洋环流B、气旋大洋环流C、西风漂流D、绕极环流
21、由于海水受热、冷却、蒸发、降水的分布不均匀,形成的洋流为(D)。
A、风海流B、密度流C、补偿流D、热盐环流
22、在水库正常运用情况下,当发生设计洪水时,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称为(A)。
A、最高洪水位B、正常高水位C、校核洪水位D、汛前限制水位
23、土体中普遍含有石膏的土壤是(D)。
A、黑土B、黑钙土C、栗钙土D、棕钙土
24、灰化土中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主要是(B)。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藻类
25、暗棕壤地带内,在母质粘重的平坦台地上可以形成(A)。
A、草甸土B、沼泽土C、白浆土D、暗棕壤
26、暗棕壤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是具有(A)过程。
A、残积粘化B、淀积粘化C、双重粘化D、腐殖化
27、腐殖质在土壤剖面呈舌状向下延伸,是(B)。
A、黑土B、黑钙土C、栗钙土D、棕钙土
28、大多数淡水动物和几乎所有海洋动物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C)。
A、4-8 B、5-9C、5-10 D、6-11
29、植物有厚的木栓层是对(A)的适应。
A、高温B、低温C、湿润D、干旱
30、海绵以软体动物为掩蔽所,二者的关系属于(C)。
A、寄生 B、原始合作C、偏利共生D、互利共生
31、属于全北区的特有科是(A)。
A、鼹鼠科B、金毛鼹科C、吸血蝠科D、树鼩科
32、以鼠兔科为特有科的生物区是(A)。
A、全北区B、非洲热带区C、新热带区D、东洋区
三、简单题
1、水循环的实质是什么?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即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个环节。
2、试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3、简述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土壤与环境间的关系。
4、土壤矿物质的转化有何规律性?时间上的顺序性,空间上的地带性。
5、生物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为什么岛屿生物灭绝速度比大陆快?
(1)岛屿生活的风险比大陆风险大,(2)灾变对岛屿有持久的影响;(3)岛屿上一个种撤离某个区域后,返回的机会非常小,易发生灭绝;(4)岛屿生物不容易重新侵入;(5)岛屿生物消亡后,难以弥补。
7、试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大洋环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
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8、对比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特征。
(1)空间上的立体性地表上的江河水系基本上呈平面状态展布;而地下水流系统往往自地表面起可直指地下几百上千米深处,形成空间立体分布,并自上到下呈现多层次结构,这是地下水流系统与地表水系统的明显区别之一。
(2)流线组合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地表上的江河水系,一般均由一条主流和若干等级的支流组合而成有规律的河网系统。而地下水流系统则是由众多的流线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在系统内部不仅难以区别主流和支流,而且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
(3)流动方向上的下降上升的并存性在重力作用下,地表江河水流总在自高处流向低处;然而地下水流方向在补给区表现为下降,但在排泄区则往往表现为上升,有的甚至形成喷泉。
9、黑土易遭侵蚀的原因.
降水集中,土壤粘重,地形微起伏,植被破坏。
10、自然植被下棕壤表层盐基饱和之原因。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微生物活动旺盛含有丰富的盐基物质,在分解时所产生的大量盐基,。
11、植物对低温有哪些适应特征?
北极和高山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有芽鳞包被;植物器官表面有蜡层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形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12、为什么岛屿生物灭绝速率度比大陆快?
(1)岛屿生活的风险比大陆风险大,(2)灾变对岛屿有持久的影响;(3)岛屿上一个种撤离某个区域后,返回的机会非常小,易发生灭绝;(4)岛屿生物不容易重新侵入;(5)岛屿生物消亡后,难以弥补。
四、论述题
1、论述土壤吸收性能产生的机理。
土壤固相部分,实际为一复杂的疏松多孔体,当土壤溶液通过时,土壤犹如一架过滤器,阻滞、截留并保持溶液中大于其孔径的悬浮物质,这种作用称为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某些土壤的粘粒淀积层的发育,是与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密切相关的。
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也称分子吸收作用。主要是指土壤固相物质借表面能从土壤溶液和空气中吸附和保持一些分子态物质的作用。如土壤靠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能够吸附CO2,H2O,H2,NH3、有机酸、醇、有机碱等分子态物质。
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物质经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而淀积在土壤中的过程,称为化学吸收作用,也称化学固定作用。如,土壤中的有效磷及H2PO4-及HPO42-与Ca2+、Fe3+、Al3+作用,生成难溶性磷酸钙或磷酸铁(铝)的过程,使磷发生化学固定
生物吸收作用是指生物有机体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并以有机质形式在土壤中积累的过程。有机质再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将养分重新释放出来以供植物利用。
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是指土壤胶体对土壤溶液中离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因此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胶体的存在。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对土壤离子态物质的迁移转化、植物养分的供给、土壤缓冲性能的产生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对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
2、试述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以欧亚大陆为例)。
(1)欧亚大陆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
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生物群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该系列夏绿阔叶林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这里的常绿阔叶林大为发育。这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夏绿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和不对称性。
大陆西岸的大西洋沿岸系列:由北向南更替的顺序为:苔原-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稀树草原-热带雨林。该系列夏绿林比大陆东岸发育,并向内陆伸展。在地中海地区,有适应干旱的常绿硬叶林;在亚热带形成了荒漠。
大陆内部: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出现了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针阔混交林和夏绿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所代替。
(2)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范围内,从大陆东岸向内陆,依次分布着夏绿林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和温带荒漠生物群,表现出很明显的经度带性规律。
3、黑土与北方草甸土的生物累积特点的本质差别?
黑土是我国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植被为草原化草甸类型,由于中生性草甸植物生长茂盛,根系发达,大量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对黑土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黑土的形成过程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水分潴积(还原淋溶)过程所组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过程,但与一般直接接受下水影响的草甸过程不同;由于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根系发达,所以黑土层深厚;
草甸土是在地下毛管水浸润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一般都发育在近期的沉积物上,地下水埋藏深度在1~3米左右,地下水沿着毛管经常上升至地表。自然植被繁茂,多为中生性草甸植物,也有部分沼泽草甸植物。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每年留给土壤大量有机残体,在嫌气条件下不利于有机质分解,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累积。同时,由于草甸草本植物根系多集中于土壤上层,因此,腐殖质累积主要集中表层,向下层锐减,这与黑土腐殖质累积明显不同。
4、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基本生物群带。
(1)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生物群,西北部为无森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2)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特别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生物群。
(3)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生物群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
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生物群,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生物群。
(4)除上述生物群的纬向变化外,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从东到西,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内陆的干旱区,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