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湖南教师资格考试地理知识点地质
2024/10/22 来源:不详一、地震
(一)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来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和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也会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
(二)地震要素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2.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3.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4.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5.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三)危害
1.直接灾害:导致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次生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灾等威胁人畜生命安全。
(四)分布
1.世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的海岭)。
2.我国:台湾省、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二、滑坡
(一)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侵蚀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4.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二)分布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三)危害
1.直接危害:毁坏城镇、村庄、铁路、公路、航道、房屋、矿山企业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次生灾害:阻塞河道、使上游江河溢流或者堵河成湖后溃决,发生洪水;有时受暴雨或洪水诱发进一步形成泥石流,造成更严重的破坏损失。
三、泥石流
(一)形成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二)分布
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三)危害
冲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乡村,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林木及耕地;淤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