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欲从群岛转为全球海洋支点中

2022/10/24 来源:不详

身为“群岛国家”的印尼自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其海洋观念经历了从“内向型”的“群岛观”,向“外向型”的蕴含“印太”概念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抱负,与其复杂的国内政治背景和躁动的民族主义情绪、变幻的地缘政治以及多元的现实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深刻影响了当代印尼海洋政策的取向和构建路径。

 印尼海洋政策的形成

在历史上,室利佛逝(—)和麻若巴歇(—)时代的印尼,曾经拥有繁华的港口和强大的海上力量。14世纪至15世纪初,5条重要海上商道分布于印尼海域。中国与印度借此商道进行繁忙的贸易,海上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荷兰殖民时期,虽然殖民者对陆上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剥削并严密控制海港,但印尼民族主义者并未忘却海洋对于印尼国家身份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印尼是海洋与陆地难以分割的整体”。在年正式独立后,印尼的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开始提上民族国家的议事日程。年苏加诺在东爪哇泗水海军基地发表演讲:“努力使我们再次成为航海者……成为广义上的航海国家,而不仅仅是海上的船员,绝不是!而是作为海上统帅的航海之国,拥有商业船队的航海之国,拥有军事舰艇的航海之国,在大洋上乘风破浪的航海之国。”

年,刚刚上台的苏哈托总统召集海、陆、空三军负责人,召开了以“海洋群岛观”为主题的第一次国防研讨会。年,印尼国防安全会议决定将“群岛观”作为国防与安全的指导思想。年,印尼人民协商大会通过第四号决议,将“群岛观”确立为印尼的国家发展指导思想。在年第六个《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前言部分对“群岛观”进行了阐述与完善。该规划在政治领域部分新增了“基于年宪法”和“实行自由且灵活的外交政策,来推动建立一个基于独立、永久和平和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经济领域部分,新增了“经济的发展是基于群岛上的每个家庭,并有利于全体国民的福祉”。随着法案和规划文件的最终确定,印尼的“群岛观”也得以正式成形。其具体内涵是印尼是个群岛国家,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安全的统一实体,海洋为连接印尼各个岛屿的桥梁,而非“隔离带”。在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国际社会承认印尼为“群岛国家”。群岛基线的确立,使得印尼的领海海域和专属经济区比之前扩大了数倍。

“群岛观”最初是印尼军界精英为了政治目的而建构出来的概念,强调群岛之间海洋的统一性,地缘政治意味浓厚。虽然年的发展规划新增了外交政策的维度,但佐科之前历任总统的海洋政策基本都聚焦于内政层面。作为一种发展观念,“群岛观”对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苏哈托执政初期,基于“群岛观”的地缘政治内涵,印尼主要与周边国家开展海洋边界的划界谈判,营造有利于“群岛国家”身份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哈托政府注重群岛经济发展内涵,着力挖掘印尼海域的经济价值,包括海洋渔业的发展和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民主改革时期,“群岛观”中的经济和国防安全内涵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走向。在海盗、走私、非法捕鱼、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梅加瓦蒂和苏西洛都给予相应的重视,分别提出“绿水海军”和“最低防御力量”的海军国防战略。

尽管在“群岛观”的主导下,印尼历届政府特别是梅加瓦蒂和苏西洛时期,对印尼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部门利益的阻隔和印尼自身国力的发展水平,海洋政策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群岛观”囿于以陆地思维来认知海洋,即“海洋的领土化”,忽视了海洋所特有的流动性和公共属性。在其影响下,印尼海洋政策均以“内向型”为导向,其焦点在于国内层面,较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0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