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式战略的传承与发展以苏联的视角重读冷战

2023/3/7 来源:不详

北京青春痘专业医院 http://m.39.net/pf/a_9113231.html

上帝爱惜小心谨慎的人;小心无大错。——俄罗斯谚语

现有的冷战题材作品大多是建立在西方视角之上的。这既是因为苏联对外公开的档案数量较少,也有苏联/俄罗斯自身在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的原因。但是,冷战毕竟是美苏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单听“一方之言”难免会遗漏历史的重要细节。专业领域尚且如此,通俗历史领域更是如此。因此,笔者选择以苏联的视角,重读冷战爆发的原因。

希腊、伊朗,苏联战略的试金石

虽然可兹利用的文献较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苏联在冷战初期的具体行动中梳理出它的行为逻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斯大林在应对希腊和伊朗两场危机中的不同表现。

希腊危机与伊朗危机表面上看有相似的原因:都是由于二战中为应对德国的侵略而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希腊内战中,英国援助的部分军备物资

年德国出于援助战事不利的意大利的需要,也是为了在入侵苏联之前巩固南欧侧翼而发动希腊战役,并在短短的数周内击败希腊和英国军队。在此后的数年中,顽强的希腊军民为实现国家的独立而英勇抗争,在此过程中,以希腊民族解放阵线为代表的左翼抵抗组织发展壮大。德国战败后,希腊左翼抵抗组织与归国的流亡政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战。由于后者得到英国的支持,希腊左翼自然开始寻求苏联的支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非但没有响应希腊左翼的援助请求,反而要求南斯拉夫等苏联阵营国家谨慎对待希腊内战。最终,希腊内战以英美支持的右翼政府的胜利告终。

不同于对希腊危机的消极对待,苏联在伊朗问题上却要主动的多。伊朗危机的源头也要追溯到二战爆发之初:年,为防止德国的侵略、保证美国的援苏物资能从陆路运抵苏联,苏联和英国分别派兵占领了伊朗北部和南部地区,并签订协议规定在战争结束后撤走。但是,苏军进入伊朗北部之后,积极扶持当地的亲苏势力。年德国战败后,苏联更是以各种理由推迟撤军,从而引发了伊朗危机。在延缓撤军的同时,苏联大力支持伊朗北部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民族自治运动,并积极筹建苏伊石油公司。这些举动自然遭到了英美的强烈反对,最终苏联的行动大多以失败告终。

俄罗斯传统安全战略的传承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苏联对希腊和伊朗的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从表面上看,希腊和伊朗危机有很大的相似性:国内都存在可以扶持的亲苏力量;国外也都遭到英美的反对。特别是在地缘政治方面,两国对于苏联来说,都有极高的战略重要性——希腊扼守东地中海、伊朗则直面波斯湾和印度洋,都是苏联南下的重要通道。对两国地缘重要性的分析文章早已汗牛充栋,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容易让读者混淆这两个国家对苏联的意义,甚至得出斯大林应对失误的错误结论。

苏英两国进入伊朗

事实上,希腊和伊朗危机对苏联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事件。

先说希腊危机。斯大林对希腊危机的应对最早可以追溯到年其与丘吉尔达成的著名的“百分比协定”。在该协定中,斯大林同意以英国在希腊拥有90%的优势换取丘吉尔对苏联在东欧占有绝对优势的承诺。虽然“百分比协定”遭到罗斯福总统的强烈反对,但是该协定所规定的西方与苏联各自的势力范围的基本轮廓成为战后欧洲国际格局的构建基础,美英苏三国通过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在事实上承认了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从这个角度来说,斯大林之所以消极对待希腊危机,正是由于他遵照了上述事实。

伊朗危机截然不同。虽然双方在战时规定了战后撤军的要求。但是这些并没有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以及其他确定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会议中得到再次确认。这就造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模糊处理”。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斯大林早在苏军进入伊朗之初就开始积极培养当地势力,正是希望能形成一种既成事实,从而让苏联有理由永远控制伊朗北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伊朗从一开始就在苏联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而希腊则没有这样的“待遇”。

苏联的欧洲隔离带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斯大林为什么会区别对待这两个国家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重拾传统的地缘政治分析。

虽然从表面上看,希腊和伊朗都是苏联南下扩张的重要通道。但是,希腊远在巴尔干半岛最南端,不与苏联本土接壤;而伊朗却紧邻高加索能源核心区。如果此时的欧洲处于势力均衡之下,苏联断然不会如此轻易就将希腊拱手让于西方。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欧洲的势力均衡被打破。此时,摆在斯大林面前的当务之急是重塑苏联在欧洲的地位。而这当务之急的关键就是将东欧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打造一条环绕苏联的安全隔离带。为了这个目的,斯大林不得不放弃其在希腊的利益,以此换取英美对苏联控制东欧的认可。

由此可见,斯大林之所以在希腊和伊朗问题上区别对待,绝非其应对失当。相反,这是斯大林在综合考虑了欧洲均势的重建、苏联国家安全的需要以及其手中可与西方交换的筹码等等条件之后,做出的深思熟虑的决定。

深思熟虑的战略为何没能阻止冷战的爆发

谈及冷战的爆发,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探讨。事实上,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他们的初衷都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并非将对外扩张摆在首位。既然如此,为什么都是采取的防御性战略,却最终走向不可调和的对抗呢?

对斯大林来说,他非常清楚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损失,也非常清楚和平的外部环境对苏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重要性。这一点,美国人也有非常清楚的认知。美国冷战战略之父乔治·凯南就曾明确指出,二战给苏联造成的巨大破坏,迫使苏联不得不寻求与西方的和解。因此,未来苏联对西方的威胁并非军事性的、而是来自非军事领域。

红场大阅兵

那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凯南的上述观点。一方面,凯南的观点确认了美苏之间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爆发战争,至少不会发生蓄谋已久的正面战争(但是凯南非常担心会发生由其他原因引发的擦枪走火)。另一方面,凯南的话也确认了美苏关系不可能回到战时的合作状态。考虑到当时欧洲的百废待兴以及左翼力量在战争中的发展壮大(例如,在法国和意大利的议会中,左翼力量差点成为第一大党)。苏联很可能会通过这种和平的方式一步步扩大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这也是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原因之一。

冷战初期,苏联在伊朗和土耳其采取的积极行动更是触动了西方的敏感神经。我们总是喜欢在美苏对抗的背景下分析苏联采取上述行动的意义。其实没有必要如此复杂。正如本文所述,苏联的行动与沙俄时代一样,都是为了打造环绕俄罗斯本土的安全屏障并寻找到在温带的战略性出海口。同样的,我们可以回溯19世纪沙俄围绕土耳其海峡与西方开展的百年博弈,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英美会在上述地区做出如此激烈的反对,甚至推出“杜鲁门主义”,将这些问题抬高到战略对抗的层面。

历史上,俄罗斯与土耳其为争夺土耳其海峡多次爆发战争

由此可见。虽然冷战之初,美国和苏联都采取了防御性的战略,都将维护国家安全放在首位。但是,苏联的安全需要其巩固在欧洲的地位、在东地中海和印度洋需要找到战略出口;而美国的国家安全却要求其阻止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主导性大国。因此,两国的安全需求在欧洲和中东地区造成重叠,一方之得就变成了另一方之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双方采取的都是防御性的战略,使得双方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也能保持谨慎和克制,冷战也始终没有变“热”。

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料,通过梳理苏联在希腊危机和伊朗危机中采取的不同态度,整理出了冷战初期斯大林的战略观——总的来说,斯大林的战略可以被看作是对俄罗斯传统国家安全战略的传承与发展。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更全面的理解冷战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1、《权力优势》,(美)梅尔文·P·莱弗勒2、《冷战的起源》,沈志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