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运动中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对于生物会产
2023/12/14 来源:不详地球自从诞生以后,在外界宇宙环境和自身地质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无论是内部岩层的组合与分布,还是外表地形地貌的特征,都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因此将会存在着海洋和陆地互换的现象,那么原来栖息生活在海洋或者陆地的生物,对它们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地球的冷却推动形成球体分层结构以及原始海洋在地球诞生之初,地球还是一个整体温度非常高的球体,连表面大部分区域都是呈熔融态存在的致密岩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再也无法从周围宇宙环境中吸取大量的星际物质时,除了太阳辐射之外,也就再也没有别的渠道来增加地球本身的热量来源,此后地球就会作为一个“热源”向宇宙空间辐射热能,地球的温度缓慢出现下降。在这个过程的持续进行下,地球内部岩层逐渐出现了分化,以比重较大的物质为主体向地核深入沉积,而留在外层的物质比重就逐级减小,后来就演化形成目前地球的这种分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和地壳,而且温度从内向外逐级递减,当到达地壳下层时,绝大部分的熔融态物质就因温度的降低逐渐凝结,形成包裹着整个地球的地壳圈层。另外,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内部积聚能量本来畅通的排放通道,大部分被封闭堵死,而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所引发应力和能量的积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增加,必须从一定的通道加以释放,否则地球就将内部压力的不断增大而解体。而这个能量的输送通道,就是在地壳最薄弱的地方,比如岩层密度最低、缝隙最多或者纹理结构最集中的区域。随着地球内部能量的喷涌,一起被带出来的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大气层。随着地球大气层中水蒸气含量的逐渐增多和地球温度的逐步冷却,这些水蒸气不断地进行着凝结、蒸发、再凝结的反复过程,同时加上外来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坠入地球带来的大量水源,使得地球上的这些水资源最终在地势最低的区域逐渐汇聚起来,面积越来越大,形成了原始海洋,为地球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地球生命的演化地球是宇宙中的幸运儿,无论是从与太阳适中的距离产生宜居的温度、含有适量氧气的大气层,还是从拥有大量的液态水源、稳定的磁场角度来说,具有了多种生命诞生所必须具备的先天条件的完美组合。在此基础上,在强烈宇宙射线、地球闪电、原始海洋的作用下,创造出了形成生命所拥有的基本组成物质-氨基酸,进而组合成蛋白质,同时还形成了简单的糖类物质,地球在40亿年前就已经做好了孕育生命的准备。从生命演化的进程来看,地球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诞生,也同时无疑充满了各种偶然性,比如地球创造出来的有机大分子如何形成细胞质、细胞膜、核酸片断,这些细胞组成物质如何组装形成细胞结构,并且激发细胞活性的,这其中的奥秘至今科学家们还没有研究清楚,以至于无论现在科技怎样发达,都无法创造出一个生命体,哪怕是一个细胞。在40亿年前,地球上首先出现的生命形态是简单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在原始海洋中,以围绕海底火山创造的温暖环境和喷出物质为能量来源。在漫长的海洋环境和地质运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从原核生物进化为原生生物,虽然大部分也是单细胞生物,但是其体型更大一些,结构也更为复杂,并且有的还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其活动范围、能量获取途径、适应能力、繁殖分裂能力等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几亿年的演化,单细胞生物中又有部分进化为多细胞形态,进而诞生了多细胞植物、动物和真菌三大类生物。从总体来看,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其前进路线是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海洋到陆地的这个总体原则。生命演化的不可逆性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论断,是在自然环境变化的胁迫下,在自身基因发生没有方向性突变的基础上,根据“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大方向前发展的。综合来看,地球生命的演化,与地球地质活动的大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假如我们把地质环境的演变与生物演化的进程放在同一个平面之内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由不同地质时代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所组成的平面,会呈现不同的叠加状态,而处于后续时间叠加平面上的生物种群,总体上看是要比之前叠加层的要高级,越往后等级越高。从这个生物种类空间叠加的现象可以看出,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变,任何生物都是向着适应能力更强、基因更加强大的方向发展,而绝没有从高级状态向着低级状态迂回的现象,即使有局部器官退化现象的发生,也不代表着个体和种群的退化,只是更加适应环境改变、减少能量消耗、提高适应能力的结果。海洋和陆地互换对生物的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海洋和陆地互换虽然的确在发生,但是这个过程异常漫长,不是说换就换的,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有足够的时间长度来确保部分生物演化进程的持续。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地球最早的陆地其实是完整的一块,与原始海洋地壳的密度相比较低,因此漂浮在地球上地幔的软流层之上。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月球和太阳潮汐力等的综合作用之下,这块古老大陆在3亿年前开始出现分裂和漂移,向着地球的各个方向移动,最终在万年前左右形成了现在各大洲的分布状态。在古大陆分离的过程中,比重较大的海洋地壳,会与比重较轻的大陆地壳发生着持续的的远离或者碰撞现象,比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逐渐分离,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抬升了相接区域的地势,使之从原始海洋变成了现如今的喜马拉雅山脉,只不过这些过程都是极其缓慢的。海洋和陆地互换,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因剧烈地质活动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结果,对处在影响区域的生物来说,将会极大地推动它们重新选择适宜生活的方式,否则只能被无情地淘汰。这种影响可能带来的改变有:重新变换生活区域。无论是陆地下沉,还是海洋隆起,所经过的时间都是以千万年甚至亿年来计算的,这就给处在受影响区域的生物,足够的调整时间,使它们完全有条件离开这部分区域,重新在陆地或者海洋中寻找它们的新归宿。推动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有一些区域,比如大型的岛屿、被陆地围起来的海域,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岛屿沉没、内海消失或者隆起的情况,在这种既漫长又反差强烈的地质演变中,一些低等级的生物会逐渐从细胞形态、生殖方式、活动方式等方面持续进行着演化,向着更加复杂和适应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比如从水生演化为两栖、从无脊椎演化为有脊椎等等,从而更加有效的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不适者终将淘汰。由于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在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剧烈变化中,总会有绝大多数的生物,出现进化不完全、进化速率不快、进化后适应能力仍然不强等诸多问题,只能在自然竞争中被环境所淘汰。总结一下地质运动中海洋和陆地互换,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地球众多地质活动所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结果中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地球生物进化的巨大推动力,而这个过程,是使生物进化向着更加高级、更加复杂、适应能力更强的方向发展,不符合这个要求的生物必将被淘汰。因此,对于生物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体现在进化的进程上,也体现在进化的不可逆上,而绝非“海洋生物变成陆地生物,陆地生物变成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