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伯尔山口,为何是印度次大陆上的唯一命门
2025/3/12 来源:不详如今在中文互联网上有声量的国家,无一不是经济发达、军事先进的强者。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一众发达国家中,印度的出现绝对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虽然它的发展各方面都不如中国,但网络存在感却极强,其影响力已经远超西欧,直逼美日。
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印度在贡献大量段子的同时,还是数一数二的区域强国。作为潜在对手,在战术上提高对它的重视才是应有之举。
而且印度这些年发展极为迅速,其GDP增速仅次于中国。和我国近乎恶劣的地缘相比,印度所处的位置堪称得天独厚,它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完全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瑰宝。
不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坐拥顶级地理优势的印度历史上却多次被侵略,高原雪山都仿佛形同虚设。
之所以如此狼狈,是因为上天在其完美的地形上留了个口子,它就是古代印度人的噩梦——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完美开局的天选之地可以这么说,印度绝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国家,它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实在是太优越了。
作为印度洋板块撞击亚欧大陆之后的产物,南亚次大陆诞生较晚。伴随着两个板块的相互挤压,在此后几百万年里,它们交接的地方产生了一座座崇山峻岭,隔开了南亚次大陆与亚洲诸国。
如此优越的地形,让印度几乎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在古代的通行技术限制下,想要越过高山入侵它几乎是天方夜谭。只有进入航海时代后,神秘的印度才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
印度次大陆打开南亚次大陆的地图,就能清晰看到它满满的安全感。
其北面是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虽然后者和印度直线距离极短,但平均海拔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其中,是当之无愧的天堑。
而南亚次大陆的东面则是隆格朗山脉以及平均海拔米的若开山脉。它看似与东南亚接壤,但是中间还隔着一片非常广袤的热带雨林,古代军队想要穿林而过基本上不可能。
在两道屏障的保护下,古代印度避开了东亚最强大的势力——中国。有了雪山和雨林的阻隔,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对印度没有丝毫兴趣,从来没考虑过发动大军去占领这片土地。
喜马拉雅山脉与此同时,南亚次大陆的南边就是广阔的大海,古代没有势力能从这里进入印度。
而它的西边则是平均海拔米以上的兴都库什山脉,有了它的阻隔,想要从中亚入侵印度也八成是妄想。
在这些山脉、高原、海洋和雨林的围绕下,古代印度几乎处在一个能完美隔绝所有外敌的区域。除此之外,南亚次大陆的生存条件也是非常优越的,很适合人类繁衍居住。
它的北部是宽阔肥沃的恒河平原,有着一望无际的沃土。印度因此获益良多,哪怕它的国土面积排名并不靠前,但也贡献了世界排名第二的耕地面积。
印度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优越,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印度每年的夏天都会有充沛的降雨。加上整个区域纬度很低,绝大部分疆土位于亚热带地区,种植稻米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三熟。
综合来看,南亚次大陆是堪称完美的天选之地,古代印度理应是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可事实并非如此,从很早开始,这里就是一个不断被其他民族征服和统治的区域。
印度看似固若金汤的地形其实有一个很容易被人掌握的“命门”,它就是中亚和南亚的联通枢纽——开伯尔山口。
开伯尔山口印度的地理之恶《易经》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直被人广为传颂,它就是“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遁去其一”。
这句话最浅显的解释就是大道孕育万物不会做尽,总会留下一丝余地。很多时候,这不起眼的“一”,会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力量。
古代印度的地理也是如此,它几乎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为海的封闭局面,但坏就坏在这个几乎上。这里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在它和中亚相交的巍莽群山中,偏偏留下了一条通天大道。
而这条大道就是开伯尔山口,它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西面是古代中亚的天然牧场——喀布尔河谷,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河大平原。
这个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山口蜿蜒于群山之间,是在两条河流长年累月地冲刷下形成的。
印度河大平原开伯尔山口的全长为53公里,最窄处宽度也有米,从这里进入印度并不困难。
而且开伯尔山口常年都可以通行,不存在因雨雪堵塞的情况。
因为它的四面被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脉包围,没有寒流可以进入,所以山口内几乎不会结冰。中亚的游牧民族从这里可以轻松劫掠印度。
从古至今,中亚就是四战之地,这里是欧亚大陆的中心,不仅会被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影响,也常常被西亚和欧洲的强国征伐。但是中亚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因此每个统一中亚的民族都会把目光外移,他们的扩张野心是无法遏制的。
开伯尔山口只是向东入侵几乎不可能,因为这里的领袖很多都是被中原王朝驱逐的手下败将,很难打回去。但他们的卧榻之处,就有一个实力虚弱但是富裕丰饶的软柿子,它就是古代印度。
因此,每次中亚地区完成了短暂统一后,其统治者都会沿着赫尔曼德河的河谷行军,通过开尔伯山口攻入印度河大平原。
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帝国打开了古印度的门户,后者从此就不再安生。
卧莫尔帝国、贵霜帝国、伽色尼王国、恺加王朝和杜兰尼王朝都是从这里一路南下入侵印度。甚至蒙古人还曾经在印度建立了长久的统治,即很多人熟悉的帖木儿帝国。
可以这么说,开伯尔山口见证了太多入侵者的铁蹄,它的存在一直是印度的地理之恶。
开伯尔山口守住开伯尔的关键看到这里,想必不少人会有疑问了,既然开伯尔山口如此重要,古代印度为什么不派重兵去把守,而是任由侵略者来去自如?
事实上,类似于开伯尔山口这样的关隘有不少,在中国就有嘉峪关和玉门关这样的类似案例。
这里首先要纠正一点,开伯尔山口虽然易守难攻,但它也不是潼关或者温泉关这样的狭隘山口。后者可以通过布置一定军队就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而开伯尔山口其实更像河西走廊,它的最窄处也有米,要修建防御设施也并非易事。因此,它实际上是一条环境恶劣的宽阔通道,想要彻底守住并非易事。
开伯尔山口这里可以做个简单的类比,古印度要守住开伯尔山口,有点像汉朝对河西走廊的运营。后者能被牢牢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营造和建设。
首先,汉朝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为核心节点,建立了好几个大型城池,夯实了在这个区域的防守能力。其次修建了玉门关、阳关、嘉峪关等要塞,再加上千里长城的辅助,才能够有效御敌。
而且这片区域只有军队是不够的,还需要把生地做熟,因此汉朝一共向河西走廊外迁了几十万关内百姓。
经过这些人几十年的繁衍生息,汉朝对河西走廊的掌控才算完成了七八成。
河西走廊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够,朝廷还需要设置安西都护府,联合西域大国来震慑宵小,防备其他大国。可以这么说,为了守住河西走廊,汉朝不仅牺牲了一代人,还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开伯尔山口要想彻底守住,难度比河西走廊还高不少。因为它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想要在这个地方移民百姓,让他们开垦良田然后繁衍生息,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这里要修建防御工事,就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那么,古代印度有这样的能力吗?
开伯尔山口分裂无序的古印度综合全世界几千年的古代史,能够在两千年前经营好开伯尔山口这样困难据点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东方的统治者汉帝国,另一个是西方的统治者罗马帝国。
而古代印度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它只能放任中亚的统治者轻松掌控开伯尔山口。
其实古代的印度和如今的那个南亚强国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是大一统王朝,而是分散的部落联盟。
古印度各个部落之间在民俗、文化、语言和宗教上都千差万别,客观上很难糅合在一起。
而且这里又没有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来完成“车同轨,书同文”,天然就缺乏大一统的基础。因此即使是它的历史巅峰——孔雀王朝,距离统一印度都差很远。
古印度政权的分散直接导致古印度实力孱弱,看似富饶实则不堪一击,自然成了中亚统治者的“补血包”。
其次,印度因为宗教和种姓制度的原因,导致它的普通民众具备了非常强的忍耐力,无论统治者采取怎样横征暴敛的手段,他们都能非常和顺地接受,不会生出一丝反抗之心。对这些人而言,是不是异族统治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而权贵阶级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哪个游牧民族来入侵,他们只要愿意卑躬屈膝,都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因此,无论换谁来统治,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既然由上到下都不在乎被外族统治,那古印度人又怎么可能会费时费力地经营开伯尔山口呢?
孔雀王朝结语上天是公平的,它给了南亚次大陆近乎完美地理条件,却没有给它和平安宁的历史。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开伯尔山口,成了古印度的“阿克琉斯之踵”,一旦被人掌控,国家便摇摇欲坠。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只有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地经营和管理,才能让天选之地真正地邦安国定,否则即便是古印度这样的梦幻开局也很有可能沦为泡影。
要守住开伯尔山口这样的咽喉之地从来就不能只靠天时地利,更需要家国人心。
参考资料《古代印度自然条件与经济、政治关系考》——隋竹丽
《印度河文明兴衰和地理环境变迁》——班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