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只等闲东非蝗群是如何轻松漂洋过海

2022/8/25 来源:不详

也许30公里的海峡可以让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的建设者望而却步,甚至可以让不可一世的纳粹帝国望洋兴叹,但绝不会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脚步。

虽然这些胆怯且反应迟钝的小东西平日里毫不起眼,其成虫也不过几厘米长,体重也仅为两克,但一旦聚拢成灾,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灾难,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亚次大陆的东非蝗群。

从地图上来看,蝗群从东非高原飞越千里来到南亚次大陆,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复杂的陆地地形,还需要跨越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等一系列海域。

那么问题来了,陆地地形虽然复杂多样,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够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么跨越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堑。

不过在静夜史看来,浅浅的海峡根本不足以成为蝗群的阻碍,因为帮助他们漂洋过海到印度吃饭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虫适合远行

作为蝗虫类中最危险的一种,沙漠蝗虫至少威胁了全世界超过1/10的人口,其灾害波及非洲、中东和亚洲数百年,是令人类无比头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虫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长得难看,颜值太低,而是因为他们生存在沙漠等气候干旱的区域,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要远超其他蝗虫种类。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非常能吃,甚至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这导致了沙漠蝗虫过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于长在热带,因此他们极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这又使得它们的灾害规模不仅大,而且持续时间长。

沙漠蝗虫之所以波及范围广,除了能吃能繁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适合远距离迁徙,毕竟长在沙漠中,耐力也相应得更强大。

有了适合远行的特征,沙漠蝗虫飞越红海简直就不叫事。在它们成群迁徙时,平均每天活动8小时,迁移距离平均高达公里,这意味着它们吃顿饭的功夫就能从非洲飞到亚洲。

沙漠蝗虫在历史上最光辉的战绩是~年的“十天蝗害”,这些蝗群从西非横跨大西洋来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震惊世界。

2、蝗灾不止东非一处

虽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灾被冠以“非洲蝗灾”的名号,但蝗灾的爆点,却不仅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于非洲大陆整体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干旱,所以也相应地成为蝗灾爆发最频繁的区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之间的萨赫勒地区。

但本次蝗灾的最初源头,却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就在年5月,来自印度洋的飓风梅库努意外地登陆阿拉伯半岛,为沙漠带来了罕见的降水,随后10月份飓风鲁班再次登陆,阿拉伯半岛及红海两岸南部再度出现降水。

沙漠蝗虫作为蝗虫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环境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小于50%,产卵土壤湿度在10%~20%。当沙漠地区出现大量降水时,羁押已久的植被野蛮生长,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虫繁殖数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结束,气候重新干旱,蝗虫会随着植被的萎缩而逐渐聚集,当后腿的敏感神经被触碰,这些沙漠蝗虫就会迅速变性,再加上相互散发的费洛蒙,导致蝗群的规模越来越大。

而在鲁卜哈利蝗灾爆发后,迅速向东部的伊朗和西部的东非蔓延。

而虽然大家不是同一个地方的虫,相互之间也有口音,但寻找食物的心以及费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点燃了各地的蝗灾尤其是东非。

所以,出现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来自非洲,而是来自沿途几乎所有蝗灾区域,也许跟多蝗虫飞越红海时折戟沉海,但数量不会因此减少。

3、气候因素推波助澜

作为平均体重仅两克的小虫子,跨越红海也好,飞越大西洋也罢,理论上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单靠体力是根本无法完成此类壮举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风飞行。

但问题是当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无论南亚还是西亚都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而东非高原则被东北信风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蝗群想要御风飞行,只能飞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会波及南亚。

虽然逆风有利于飞机起飞,但只能让蝗虫死在路上,所以蝗群借助季风飞到红海对岸的假设根本不成立。

那么,蝗群受到的气候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静夜史认为体现在年超级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候反常,这种反常体现在无论东北季风还是东北信风都不如往年强劲。

这就够了,一般来说,当东北季风或东北信风减弱甚至消失时,垂直方向的空气对流就会特别强烈。而又因为蝗群的活动时间基本都是白天,这意味着蝗群能够借助空气的上升运动达到一个所谓的滑翔高度。

一般来说,沙漠蝗群的最高飞行高度为海拔米,在这个高度,空气阻力明显小于地面,划过红海基本不是问题。

再加上蝗群不算来自于东非,所以即便在飞越海洋时死伤过半都不会影响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