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浩美国重返亚太,我们的周边外交怎么搞
2022/11/25 来源:不详观察者网:上周日RCEP签订,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东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周边外交成效不错,而且是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下取得的成就,您认为中国突破美国包围政策取得周边外交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苏浩:今年要召开的一系列东盟峰会,包括刚刚签订的RCEP,今后会有的“10+3”(东盟加中日韩三国的领导人会议),以及之后作为东盟加中国这样的“10+1”会议,还有马上要召开的东亚峰会。这种制度性的东亚区域合作的会议,从年以来一直都在举行,是东亚区域周边合作里重要的一种机制。
这些会议的召开应该说体现了中国非常重视周边外交的行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中国周边这种区域合作的关系,稳定地继续向前推进。
你提的这个问题,尤其在目前美国对华施压的一种战略态势之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继续推动这种区域合作,签订了RCEP,和东盟国家这种合作关系还得到进一步具有制度性的提升。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际上相当于西太平洋国家间的自由贸易的基本建构协定,区域合作的一体化进程可以再向前大大推进一步。那么再一个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应该说在疫情以来相对的经贸合作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东盟国家近几年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当中,居于第二位,前三位分别是欧盟、东盟和美国。那么现在来看,疫情之后,东盟与中国双方继续深化,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所以中国东盟建立关系,经济合作关系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特朗普时期的压力下,中国在东部和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还能够进一步的再深化,这些成就,我想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实际上是地缘上的原因所决定的。这些国家都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国家有时候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安全上或者政治上更多倾向美国,事实上由于他们和中国地缘的接近,导致不可避免地需要和中国处理好关系。地缘接近,项目联系在一起,导致这些国家必须要重视和中国的关系,甚至把中国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这使得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处理双边关系有一种客观的地缘基础。
第二,中国和周边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保持着双方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传统。实际上中国与周边国家早在50年代,就与缅甸、印度共同倡导的这项原则,还有同期召开的万隆会议、亚非首脑的会议。实际上发展中国家间合作的原则,现在是深入人心的。形成以后,一直到今天,这些原则都指导着中国和周边国家间外交合作,因为有一个非常好的共通的外交的言行和行为的基础,我们有睦邻友好的外交的传统。
万隆会议(资料图)
第三,现在我们中国所推动的在新时代下的新型外交理念,这些理念有的周边国家也接受,形成了我们共同的外交的认知和方针。那么这里面包括无所替代的,睦邻、富邻、安邻的外交的原则,使得中国周边国家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之下,建立了一个深度的项目间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积极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和这种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是强调在互利共赢的趋势之下,来实现整个周边国家这种合作。
由于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基础,理论上的基础和大家在研究中有指导性地连接。尤其是我们推出了“一带一路”,这么大的区域合作很漂亮,有很多周边国家积极响应,我们中国和周边国家形成了非常好的战略对接的互联互通基础,也证明了高一个层次的这种制度化、系统性的合作。
第四,美国大选结束以后,新的全球化和虚拟化两大趋势下,虽然新时代会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美国的退出或是把利益全球化也好,当然有一些国家像日本,现在也对这战略有一定的保留,但整体地来看,在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亚洲东亚地区,它依然保持向前发展的势头。
马上要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就是个最典型的代表,在这种“10+3”的东亚合作框架之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的经济上的深度融合,或者是现在的话说叫我们新建构的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
所以经济上深度的相互融合,也导致了国家的相互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互利共赢的经济结构,这种现状我个人的概念,把它称为“平轴模式”。在这个模式框架下,横向的、纵向的经济合作,是深度合作、深度融合的,东亚国家间会建立一个非常深度的这种产业的供应链的融合,所以使得东亚合作的这种深度和广度都在大大地提升。
区域合作不仅包括在刚才所谈到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东盟国家,更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做新的经贸关系、产业链的建构、人员的往来和包括金融的甚至于未来的互联网互联互通,或者是全面的互联互通的这种深度的融合。
所以它不单是东盟的,也包括南亚国家、中亚国家,当然还有前不久上海合作组织的领导人峰会。我们“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很深入的融合,中国的周边,应该说中国整体的周边外交都有非常好的开展,但现在虽然面临很多挑战。
36届东盟峰会上越南政府总理讲话(图源:越通社)
合作进展当然就是两个轨道,一个是融合、合作,当然有一些挑战和麻烦并存。在整体来看,周边外交里面,我觉得这个还是货币供应的融合的这种大趋势更加强。亚洲地区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疫情之下,这些国家受到了一些障碍,所以都需要把经济的复苏,那么作为重要的任务,扩大发展的任务,基本上中国确实跟周边国家有更好的连接点。
本来互利共赢产业链在全球模式下是很深的,现在在疫情之下,因为中国是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的复苏国家,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恢复,就更需要依靠中国进行经贸合作,无论是双边经贸项目的深度合作,还是多边制度框架下的经贸合作,都需要和中国相连接。
中国其实和周边国家会有些小矛盾,日本也好,越南也好,会有一些领土、海域争端问题,但是我们经济上的深度融合使得我们完全分不开。比如有一些我们的双边关系,都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尤其是经济上的基础,所以与周边的合作是一种交叉式,才能保持我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稳定的发展。
观察者网:其实刚刚您也提到了美国的参与,目前美国大选进入尾声,此前由于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导致中美战略竞争的压力向中国周边地区传导,使得中国开展周边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重返亚太战略就是民主党奥巴马政府推动的。您认为拜登上台后,会对我国的周边外交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苏浩:对中国的周边外交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然现在还是未来式,这个影响到底怎么样,还是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随着拜登当选后,它的一些政策倾向及支持势力,会逐渐表现出来,那么可能就要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目前来看,可预测的有正反两方面。
首先,中美之间的关系会从过去特朗普时期那种尖锐地对抗的紧张状态,有所缓和。缓和首先体现在特朗普以来进行的这种极限施压,甚至于无序的疯狂打压,由此进行的一些无理的行动或者一些疯狂的行动,有些可能会停止,有些可能收敛,这样的话可能一些特朗普时期的举动就会以特朗普式疯狂的标签特色,来尝试中止。
第二,特朗普非常强调美国第一,所以完全是单方面地,单向地对中国进行打压,他一系列的行动就是以他美国的利益优先。随意地增税,其他一系列举动,对中国进行的单边主义、与中国的对抗,可能也会有一些缓和,美国针对中国一个国家进行的打压行为,可能也会有一些缓解。
多国政要在联大发言抵制单边主义(图源:视频截图)
第三,拜登属于美国民主党,民主党的传统就是比较基于制度性的,可以价值性地进行合作,或者由价值观的基础,推进外交。所以美国可能在周边主义基础之上,更多地强调周边区域,以图在区域方面做一个制度的建构,这样它单边主义的行为会减弱,加上有些国家在多边框架下的影响力,中国受到的单边压制近期来看会稍微有所缓和,更多面临的,可能是整个系统化、结构性的对抗。甚至于可能有部分方面逐渐向好,因为中美在区域间还有更多的一些合作基础。比方说大家可能会强调多边框架下的这种抗疫合作,美国可能会重新回到世界卫生组织。
那么美国肯定也会在刚才所谈到的一个东亚峰会中重新发挥作用,肯定也会进入比较多的框架下和中国处理问题,比如今年月底召开的APEC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这样的多边会议上,过去奥巴马时期还是会制造到公共领域共同合作的一些基础,比方说在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建设方面,中美也有一些共识,所以这样的话可能在周边区域合作方面也有更多的需求。从这里面来看,特朗普时期中美之间相互的对话交流渠道都断了,拜登上台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奥巴马时期中美之间建立了90多个双方合作机制、对话平台。后来特朗普时期,尤其这两年内几乎都已经失效,我想拜登上台以后,可能会逐渐恢复一些中美间一些相互间对话的一些平台和机制。两国之间需要进行对话交流,有些问题在对话交流当中就可以进行相互的增进,所以项目间对抗关系就会有所缓解。
以上都是我通过一些正面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从近期来看,然后进行分析,中美关系会有所缓和。但是你要注意到,可能拜登上台以后,中国也会面临更大的制度性的压力,因为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进行打压,这实际上是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这点上,我想拜登仍然会继续这种工作。
实际上在奥巴马的时候,当时的民主党已经是把中国作为对手来对待,所以它的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和亚太战略相平衡,实际上就是针对中国来进行的,已经在推动一些与盟国的合作,来压制中国。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已经挑起南海仲裁了,以这种国际机制的方式,对中国国家的民族主权问题进行挑战,这些问题在奥巴马的时候就存在,我想拜登也会继续这种传统。
首先,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强军政治的这种逻辑仍然还会再发挥作用,依然会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来进行压制。目前大家已经接受拜登当选新一届总统,日本的首相菅义伟电话里边也表示,钓鱼岛还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的第5块,这些实际上是奥巴马时期就明确做出表示的。现在日本在最开始交流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可见这种强军政治的逻辑。
第二,就是民主党的传统逻辑和他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他重视这种制度工作,特别重视盟友之间的制度化合作。美国以往在亚太地区有5大盟国,那么这5大盟国在特朗普时期,由于特朗普的这种美国第一、美国优先原则,导致特朗普在经济上对这些盟国都进行了压制,从军费等的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打压,这样导致美国和它的盟国都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拜登当选美国第64任总统(图源:纽约时报)
拜登上台以后,应该会更加重视和美国和盟友间的制度性的合作。实际上在奥巴马时候就提到一个他的民主国家的协调体,所以这些这种做法可能会继续再给延续下来,这样的话导致美国和他的盟友、战略伙伴会延续制度性的一种连接。
奥巴马时期提出的所谓的“美、日、澳、印战略领区”,特朗普实际上在前不久已经把它推动起来,所以我想四边机制在拜登时候有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所以就导致中国的制度性的压力增大。
第三,民主党的传统就是重视意识形态,重视所谓的民主价值,重视人权问题,而中美之间人权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的矛盾焦点。特朗普时期反而在意识形态上相对来说比较弱化,更多地是做一种所谓的利益间的对抗,当然后来特朗普也有这种所谓的对香港问题、西藏问题的这些压制,也提出过挑战。
但是我想拜登这方面可能会更加强化,以所谓的民主的价值,对中国的人权问题进行攻击,可能会更加突出,同时通过强调人权问题,美国可能会将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批评,提出香港问题、新疆西藏问题等,所以在这方面中美间的矛盾可能会凸显。
总体来说,在拜登时代,短期内中美间尖锐地对抗性的行动应该会有所缓解,单边主义针对中国的打压也会有所缓和。但是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进行的制度性和价值性的这种压力反而会增大。
所以我们对于中美关系也需要理性地来看待,必须要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不要像现在网络上似乎有点盲目乐观,以为拜登上台就会有改变特朗普的对中国的一个对抗性的行为,好像中美关系会转化恢复,就会稳定、会更好的合作,相对来说我还是比较谨慎。
观察者网:刚刚您也说到美、日、澳、印其实已经形成四边机制了,印度这次也没有参加RCEP的签订。但随着目前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