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外地震,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荔枝时
2023/2/13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作者黄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
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观察一下近年地震灾害发生后的舆论场,会发现理性的声音越来越能占据上风。一来,偏激的言论、借机炒作的噱头愈发少见;二来,除了在言论里呈现鼓舞和慰问的情怀,对防灾赈灾的科学探讨,也在不断加强。
比如,在四川九寨沟地震后,这样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地震刚刚发生时,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电视台提前40多秒弹出预警画面,正在播放的电视节目变成一段蓝底白字的地震预警画面,从40多秒开始进行倒计时。
据了解,这是近两三年启动的一套地震报警系统,一旦发生地震,电视信号会自动切断,发出警报,提醒市民撤离。
虽然不能精准预测地震,但提前40多秒的地震预警,也为很多人争取了逃生的黄金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员伤亡数量。先进而有效的技术,是减少烈性地震损害的最佳手段。
犹记得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后,超高的震级曾引起全世界的惊呼,但最后证明地震遇难者为几百人。
智利堪称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年大地震伤亡者少,与该国注重防灾减灾有关。事实上,智利在年发生的9.5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2万人遇难。此后,智利修改了建筑规范,要求新建筑必须能抗强震,尤其是高层建筑里必须留有足够充足的逃生通道,至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老建筑,则会修整或拆除。
就在同一年,年1月12日海地的7.3级地震,却让人看到了反面教训。因为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陈旧,国家经济落后,政府组织能力较弱,防震意识和震后救援能力不强,自我修复能力不足等因素,竟造成二十多万人罹难。
当落后的基础设施遭遇了特大地震,悲剧就在所难免。发生在年的尼泊尔8.1级地震,造成近万人遇难。在国际救援物资纷纷运抵尼泊尔之际,当地机场却因跑道不堪重负而告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有一个国际机场,已使用了半个世纪,因为设施陈旧,且面临飞机跑道损坏的风险,竟然不得不禁止重量超过吨的飞机在当地起降。对尼泊尔而言,外国的救援物资不能及时运到,自己又不能给灾民提供足够的物资和庇护,这也是地震发生后“次生灾害”频发的原因。
作为后发国家,没有发达国家强大的防震和赈灾能力,或许与本国国情有关,但社会防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仍是十分必要的。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啸与地震造成了20多万人遇难,此后,印度洋沿岸有28个国家装置了先进的海啸预警系统,系统可在地震发生后的10分钟内发出海啸预报。
无疑,政府防震和赈灾能力强,是减少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日本在这方面,有足够多的经验供我们参考。首先是在全民的防灾教育上。地震演习从中小学生抓起,大多家庭里都有防震应急包;日本国民可以从各种渠道,长期接受到防震减灾的宣传。
另一方面,日本建筑多符合抗震标准设计。这个规定非常严格,并且以法规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比如,《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更重要的是,这个规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日本曾在、、和年四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及其精准度。
日本抗震房屋
或许,对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彻底消除大地震给国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在技术上还很难实现。但如何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将相关部门的预警工作做到位,加强对国民防震抗震知识的教育等等,仍然是各个国家政府应该为之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因为在灾难发生时,有效的措施能将危害降到最低。
作者:黄帅
来源:荔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