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即将来临一起认识海洋灾
2023/4/25 来源:不详
+++++++++++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由联合国大会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今年10月13日是第33个国际减灾日。
+++++
?一起来了解一下四类海洋灾害吧?
认识风暴潮灾害
当风暴潮与天文潮、近岸浪共同作用时,往往会酿成巨大灾害,称之为风暴潮灾害或潮灾。
风暴潮灾害居海洋灾害之首位,世界上绝大多数因强风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灾害都是由风暴潮造成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印度洋等沿岸国家容易遭受风暴潮影响,例如孟加拉国、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均遭受过特大风暴潮灾害。
我国海岸线绵长,自北向南都可能遭受风暴潮灾害。其中渤海湾、莱州湾、浙江中南部、福建北部、广东珠江口和海南东北部为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区。
风暴潮灾害也是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仅年,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8亿元,占所有海洋灾害的99%。
认识海浪灾害
海浪分为风浪、涌浪、近岸浪。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海面上由刮风引起的浪叫风浪。风浪是海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涌浪是指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力迅速减少、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近岸浪是由外海的风浪或涌浪传到海岸附近,受地形作用而改变波动性质的海浪。
由强风如台风、温带气旋、寒潮、大风等引起的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工程和海岸工程,造成巨大灾害,我们将这种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危害不容小觑:可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海水养殖设施等各类海工建筑物;对沿岸工程设施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可能会破坏整个海港设施;据测量,近岸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
此外,海浪有时还会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港、航道,造成淤塞等灾害。
年8月11日,台风“利奇马”在山东青岛沿海掀起大浪。
(新华社王海滨摄)
认识海啸灾害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到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海啸的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不同于其他海洋灾害,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巨大,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
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不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达到海岸时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这就是海啸,人们发现它时再逃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要马上离开海岸,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图源网络
认识海冰灾害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通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
海冰的形成可以开始于海水的任何一层,甚至于海底。由于深层冰密度比海水密度小,当它们成长至一定的程度时,就将从不同的深度上浮到海面,使海面上的冰不断地增厚。
海冰也是一种海洋灾害,每年冬季,在我国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都会有海冰出现。渤海水深较浅,海冰的形成从海面到海底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受水温、气温、盐度、水深等因素影响。
严重时海冰对沿海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的。海冰灾害会堵塞舰船海底门,造成舰船走锚,冰冻时还会挤压损坏船舶,致使船舶积冰。海冰还可能会破坏海洋工程建筑物和各种海上设施,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带来威胁。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摄于辽宁盘锦二界沟
受冷空气影响,东海南部到南海海域将持续有大浪区,浙江、福建、海南沿岸海域海况也持续恶劣,国家海洋预报台今天(12日)继续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海浪蓝色警报
预计10月12日夜间至13日白天,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将出现2.5到3.8米的大浪区,台湾海峡、南海将出现3到5.5米的大浪到巨浪区;浙江南部、福建、海南东部、南部近岸海域将出现2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近岸海域海浪预警级别为蓝色。
国家海洋预报台提醒在上述海域作业的船只注意安全,沿海各有关单位提前采取防浪避浪措施。未来两天,冷空气影响还将持续,浙江、福建、海南的朋友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