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浪花礁一座新建筑悄然出现未来中国还将
2025/1/17 来源:不详北京看白癜风那家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11月20日发布了最新南海卫星图,显示中国西沙群岛的浪花礁(美国称之为BombayReef)北侧出现了一座新建筑。CSIS称,这座新建筑矗立在浪花礁北部边缘,鉴于浪花礁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新的开发项目大有深意。易评君在指出这座新设建设实为年起中国建造的五座南海环境监测站之一后,美智库专家于12月10日再次对浪花礁人工建筑重新进行了分析。作者J.MichaelDahm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APL)高级研究员,曾担任过25年的美国海军情报官,至年,曾作为美国海军联络员助理被派驻北京。易评君原文翻译,以供参考:浪花礁位于中国西沙群岛的东南边缘,与其他岛礁一样,自年西沙海战后一直由中国实际管控。浪花礁位于西沙群岛的东南角,濒临国际航道,战略位置重要。浪花礁堪称中国西沙群岛的东南门户卫星图显示,浪花礁北部新出现的“岛礁信息系统”是在今年7月7日前后的某天才出现的。此前CSIS认为它可能被用作通讯和监视平台。经过核实后,岛礁信息系统是一座海洋监测站,是中国正在研发的庞大的“蓝海信息网”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使用平台上的信息技术勘探,开发和影响海洋环境。根据中电科(CETC)和中国海事局的通报,中国已在南海部署了五个同类型的海上平台。中电科开发了至少两种类型的海洋平台,旨在建立并扩展中国南海诸岛和前沿哨所的通信网络与信息收集能力。中电科从年公开了其研发的“岛礁信息系统”(Island-ReefInformationSystem),几乎可以肯定浪花礁出现的无人固定平台就是该系统。这座海上平台被固定在水10米深的无人珊瑚礁上。浪花礁出现的海上平台是中国在南海部署的第一个海洋电子监测站。未来中国还将部署更多的此类平台。“锚泊浮动平台信息系统”(AnchoredFloatingPlatformInformationSystem)是具有相同能力的另一种海洋平台。前者主要在浅水区域部署,而后者可以部署在60至米水深的海域。中电科提供的外贸产品手册表明,海洋监测平台可进行电子监视,海上通信,搜索和救援,以及监测海洋环境。平台还可以充当信息节点,为各种车载或水下系统提供电力支持,例如海底环境监测系统,水声声纳阵列等。浪花礁北部的这座监测平台长26米,宽17米,平台顶部圆柱形的天线罩直径18米(与11月20日发布的数据出入较大)。监测站有一半位于水下以保证稳定性。该平台安装了覆盖面积超过平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太阳能和风力涡轮机发电。在各种直流和交流电压下提供一致的4千瓦电力输出,峰值功率高达10千瓦。大型天线罩配有卫星天线和雷达,平台周边安装有传感器和摄像机。中电科提供的外贸产品手册显示,这种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为20年,需要不定期进行日常维护。浅水和深水两种监测平台可提供包括Ku或Ka波段的卫星通信,数据传输能力大于每秒2兆比特(2Mbps),支持S波段的卫星通信和短波无线电。这些平台都能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短信服务。如果这些平台位于对流层散射通信站公里范围内,那么它还能提供对流层散射通信。监视系统包括空中和地面搜索雷达以及电子信号监测器。中电科宣传手册表明该系统可以监测1千兆赫兹(GHz)和18GHz之间的频率,也能够监测分布式跳频信号,特别是美军数据链JTIDS(Link-16)。这些平台可以分别监测船舶和飞机发送的自动识别系统(AIS)和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覆盖可见光和红外光谱的相机提供光电监视。水上和水下也安装有许多传感器,用于水文和气象监测。这两种类型的海洋监测站是中电科搭建的庞大海上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海洋环境“信息化”努力的一部分。“信息化”(Informationize)在英语中是一个较为尴尬的术语,但用中文表述就是“用信息转化”。作为海洋环境“信息化”倡议的一部分,中电科成立了“海信研究所”,旨在加强对海洋的了解,开发海洋,并通过信息技术对海洋进行开发。海洋监测站及其提供的通信和监视具有民用和军用双重功能。中国在海洋信息化方面的行动举措传达了一个隐含目标,即加强监视和连通性可降低中国海洋利益风险,并有可能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管理。一系列“无人哨兵”的持续监视可能取代渔船,海警船或海军舰艇的定期巡逻。虽然中国刚刚开始在南海设立海洋监测站,但这些信息节点未来可能会扩散到其他中国海域甚至是太平洋或印度洋。这些无人监测系统的法律地位尚不完全清楚,它们是否应与天气或航行浮标属于同一类别?另外,由于它们是大型,固定或锚定的平台,更类似于海上钻井平台。当然也可以被视为是一艘悬挂中国国旗的无人驾驶船只?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对此类无人监测系统的海洋法地位进行论证。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在南海行动的计划性和前瞻性远超其他周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