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干旱与西北的暴雨,正在影响我们的餐

2022/12/21 来源:不详

北京皮炎医院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几日前,网络上,四川南充一位博主发视频称自己种植的30亩葡萄在连日高温下已经被晒成了葡萄干。后续有人了解到,该果园有三十多亩葡萄因高温被晒伤晒干,整体有30万元左右的损失。

有四川本地的采购朋友告诉作者,这段时间的高温确实对当地的农产品种植和采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叶菜类受高温影响缺货较严重,外地货源的商品受运输和各类成本增长也带来了价格上涨。水果品类中因四川的本地水果上市多集中在6-7月份,一定程度上躲过了8月份的旱情,不过对部分单品比如阿坝脆红李、羌脆李、葡提类水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往北走,在距离四川多公里的甘肃,也有一些正在整理损失的瓜农。

“他倾尽了所有心血,却不得不面对疫情、自然灾害接二连三的打击。不论是种植户,供应商,经销商,还是新老朋友,请多担待!”8月初,正在住院的民勤一蜜瓜基地负责人陶哥托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而他半个月前的朋友圈还透着第一批瓜初采摘下来的喜悦,连续的暴雨过后,基地的采收还没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气候变化正发生在不同的地方,背后促成的纵然是不同的原因,但却已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农民的耕种与人们的餐桌。

久旱逢甘霖,但瓜农没有准备好

甘肃民勤县近几年以种植蜜瓜出名。

传统的民勤蜜瓜是通体金黄的黄河蜜,不过陶哥种的却是另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本身甜度更甜,成熟的瓜肉更加软糯,抗病性也更好,更适合天然、有机的种植方式。新品种还没有进行过更大的规模化种植,正是处在市场培育过程中,陶哥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他一直强调,对自己和农户来说,今年都是最重要的一年。

经过去年的试种植,新品种蜜瓜在市场上反响极好,所以今年陶哥扩大了种植规模到接近亩。“今年很关键,要让农户们真正挣到钱,让大家知道种好的瓜是更有市场的,明年才会有更多人加入,他们也才会接受你的理念,改变传统的种植思路,配合我们既定的天然种植标准来种。”他说,“这样消费者能吃到更健康的瓜,农户也愿意好好种,这才是个健康的产业。”

人们能用稳定的价格吃到一个品质稳定的水果并不容易,很多好品种都逃不过这样一个过程:初上市被认可——大量种植方涌入——追求产量,市场加大供应——果实品质下降、价格跌落。因此陶哥今年还选择了产销协同的方式:在种植前就签好某生鲜电商平台的需求订单,从种苗到用肥都统一发放给种植户,按照生鲜平台和自己的标准要求,坚决不让农户使用化肥和膨大剂这些常规瓜类难以避免的农资。

因为标准统一,且有着前置的市场订单,陶哥不必像传统流通商那样去田间地头收百家果,压农户的价格,而是在种植前就定好采收价,农户不用再担心种出来的瓜没人收、被压价,也不用因为想要挣更多钱而去盲目增产。

在这个产销协同的链条里,包括农户在内的各方的收入都更加稳定,消费者也能吃到好瓜。

朝着这样的预期,整个种植过程在不断突发的事件中也算顺利地推进着。四五月,刚移栽完瓜苗时遇到了两次沙尘暴,当地人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及时补苗挺了过去;7月,临近采摘,兰州和民勤隔壁某县的突发疫情,让运输车辆对民勤望而却步,运输费用直线增加。这都不算致命。

最没想到的是,从7月15号开始,民勤县几次突降暴雨。

按当地人的说法:“近十年没见这么大的雨了”,雨势汹汹,短时间内,地上出现大片积水,电闪雷鸣,基地四个生产大棚的帐幔被风刮得没有了形状,包材和一部分瓜泡在积水里。

在因为下雨已经延迟采摘之后,31日下午,突然又风雨大作。根据当晚的气象记录:民勤县迎来雷暴大风天气,辖区突降暴雨,雨势大、持续时间长,辖区多路段出现积水、树枝断裂等险情。民勤县气象台还在年07月31日22时44分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预计未来3小时我县三雷、西渠、东湖、收成等镇降水量将达50毫米以上,请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城乡积涝、山洪等次生灾害。”

陆陆续续,8月2号,又一场大雨和几场小雨接踵而至。这期间,除了正常的采收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之外,地里不断的积水最终让陶哥放弃了这批瓜——抢救的速度比不上暴雨的力度,高温和积水会让本不易生病的果实烂掉或者感染病菌,而这不再符合陶哥和生鲜电商平台的采收标准。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疫情和几场多年未见的大雨全都招呼到我这里了。欲哭无泪啊。”大雨后,陶哥无奈地向作者发来一条信息。

当常识和经验开始被挑战

基地的一侧,其实陶哥也尝试了约几十亩地的大棚,至于为什么不将全部基地改成大棚,一是设施成本问题;二是“没必要”。要知道在这一西北沙漠腹地,这样的暴雨实在是不常见。

陶哥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在长大之前,他一直以为这个世界就是眼前这个样子:风、沙、缺水。

民勤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处在两个沙漠之间的民勤,就像一只横亘在沙漠里的楔子,阻止着两者进行最后的交汇。似乎稍有不慎,这个县城的轮廓就会默不作声地消失在地图上,然后将任由密不透风的两大沙漠对整个河西走廊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带来巨大的恶化压力。

经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即使现在已经有了相对充足的饮用供水,民勤人还是那样惯性地谨慎和珍惜:

民勤的民房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土墙挑高矮但墙壁厚实,抗风保暖;民勤的土地依赖的多是小麦、葵花、蜜瓜这样喜干旱、喜日晒的作物;另外在公园里、马路上以及各个建筑墙上,被重复地最多的一句标语是“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另一句就是“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7月中旬,作者一行在基地探访途中,被种植户朱大爷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两位接近70岁的老人热切地张罗着“杀瓜”给我们吃,吃完被问及有没有洗手的地方,朱大娘掀开厨房的帘子,在厨房的水缸里用塑料瓢舀出一勺水到脸盆里,端出来习惯地放在地上,招呼我们洗手。

我们洗完,朱大爷和大妈会接着用,最后,朱大爷端着脸盆拿到后院去饮羊。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水更是珍贵的东西。陶哥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早起家里打上一盆井水上来,要供一家五口人来洗脸,父亲先洗,接着是母亲洗,其次是陶哥和两位姐姐,所有用过的水都不舍得扔掉,最终和朱大爷家的水一样,成为后院羊羔子们的饮用水。

干旱的常态,也已经在日久天长中成为民勤人赖以生存的要素。说到底,陶哥今年的损失也是基于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这片土地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不过,有着十几年采购经验的Robin告诉作者,这一异常天气的背后,其实也存在一种当地生态改变带来的必然。

Robin留意到,近几年,西北产区的苹果一到采摘期会频繁遇到下雨或者冰雹的情况导致基地减产,于是他简单梳理了西北地区最近3-5年的绿化面积和降水量,发现正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往,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都是极度干旱少雨的地区,但今年整个夏季,甘肃、青海、宁夏这些西北重镇大省区都陆续出现了暴雨甚至是洪水现象。据兰州晚报报道,7月份甘肃省平均气温达21.7℃,较常年同期偏高1℃,为近5年来次高(年7月平均气温为22℃);7月,甘肃省平均降水量达9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3%,为近9年次多(年7月平均降水量为.1毫米)。

一些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逐渐变暖导致降雨带向北、向西偏移,西北降水量也开始增多;其次是因为西北的沙漠改造、植树造林改善了绿化面积,也助推了降水增多。

在此之前,四川作为特色的盆地特征一样地仰赖过往的经验。

四川盆地,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天府之国,一直有着丰饶的水系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一直都是资源丰饶,从未感受到过什么异常与危险,直到今年夏天。

公开报道中,今年夏天四川全省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降水为历史同期最少、26县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大值、全省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多、高温最长持续时间排同期历史第一。除了四川,全国除了东北的多个省市都已经在史上最高温中月余了。

气象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撰文分析称,今年的极端高温源自一系列异常气候因子——“包括但不限于北极圈附近陆面海面异常及其诱发的西风急流紊乱、拉尼娜反季节异常发展、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创纪录强负位相的共同作用,从而让异常强大的西风带暖脊、副热带高压、受极强南亚高压支持的加强版副热带高压无缝衔接,接力持续控制我国所致”。而这“既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又是全球变暖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不管是西北的暴雨还是四川的干旱,都印证了:在对抗或顺应之间,人们对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常态认知正在被打破。

该如何适应?

暴雨过后,农户的瓜交由他们各自卖出,损失尚能控制,当地政府也会视受损情况进行一些产业补贴。但对陶哥而言,半年的种苗投入和精力还是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自己预想的第一次产销协同尝试就这样折戟了。

Robin直言,其实如果参照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这样的成本损失很大程度是可以避免的,不过我们的农业生产尤其是水果产业,现在还是较为分散,且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需要时间发展,现在很少有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愿意为此兜底。因此陶哥的合作方往往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承担各自的风险,

那么面对这样逐渐常态化、复杂化的天气变化,农业生产还能做些什么?生鲜零售还能做些什么?

“不知名食品研究院”认为,悄然变化的气候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作经验,农业生产或许需要一个更加具有规划性和灵活性的生产准备,以及自然灾害后的减损、补救措施,这需要政府或农业部门对当地的气候与生态变化更加敏感,便于对农业产业进行及时的技术指导和资助。

而对种植户来说,一方面,在自身规模和资金与保险措施不宽裕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增产,不要高估管理能力而盲目扩产;另一方面,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设施农业投入,通过技术和更好的种植条件来抵御天灾带来的风险。

Robin也认为,对单个家庭或小型合作社模式而言,最合适的种植面积在亩到千亩,面积过大时,既会影响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也会增加面对天灾人祸时所要付出的代价。“当下大部分人对土地种植效益的追求还是短期利益最大化,对品种的保护、对土壤和生态的保护、真正的精细化管理等等这些长期价值,都是容易忽略的。”他说。

业内已经有一些新兴的生鲜零售在尝试带领供应商做出改变,比如Robin就开始严格控制自家平台订单种植基地的种植面积。而如果没有天灾,陶哥和电商平台的订单合作本也是一次良好的尝试,会比传统生鲜流通确定性更强、收益更稳定。

其实,在如今新型的农业交易模式中,倾向于大规模直采的零售商尤其生鲜电商平台的作用越发重要,因为他们是如今最有希望整合育种、农资、技术、资金等各方资源的角色。

毕竟生鲜电商是最靠近消费者的一端,掌握着最准确的消费趋势习惯,反馈到种植端,可以通过订单农业来重新梳理标准、输出技术,帮助前端减少种植与交易的不确定性。

因此对生鲜电商来说,一方面,当下要加强供应的弹性,将供应链做深、做宽、做地更专业,多产区、多品种、多基地去做订单种植,加强面对天灾人祸的供应链灵活性,也给消费者稳定的购买体验;另一方面,在未来理想化的条件下,尽可能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保险保障进入到种植链路中,将每个环节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在气候带来的不确定背后,农业产业稳定转型和发展,还要靠包括当地政府、第三方保险单位等各链路的努力,各方做好最擅长、最优势的事情。

眼下,“看天吃饭”还是人们一直以来对农业的共识,种植者一年挣到钱、一年亏进去血本都是常见的情况。陶哥已经决定,休整之后明年再战,哪怕恶劣的天气或许还躲在哪股气流后面等待给他们一击。

没办法,靠着天吃饭的人,也总得和天搏上一搏。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爱好者|今年为什么热成这样?超强高温的底层逻辑

中国甘肃网|我省7月平均降水量创近9年来次多

(转载不知名食品研究所文章,已获授权,作者猫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