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元帅曾要求武力剿灭叶利钦敢对祖国不忠

2023/3/7 来源:不详

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21727.html

年8月22日凌晨,被解救的戈尔巴乔夫乘专机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当机门开启时,他忍不住感叹道:“我似乎回到了另一个国家。”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乌压压的人群夹道相迎,这些人要么是同情他,要么是希望这位苏联总统可以拯救国家。眼看转危为安并重新掌权,戈尔巴乔夫倒是长舒了口气,但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 变失败不久,功勋卓著的苏 元帅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身穿制服佩戴勋章,在办公室里举枪 了。

西方在质疑亚佐夫元帅“禁止开火”命令的同时把阿赫罗梅耶夫称为“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对后者的评价极高。实际上,阿赫罗梅耶夫是一名典型的苏 鹰派人物,他向来主张用暴力来维护秩序。如今,当年苏 官兵拒绝向民众开枪,这已然成为人类历史上极具光辉的一笔,阿赫罗梅耶夫却不这么认为。站在对立面的他获得的赞誉是否又有些言过其实呢?在此之前,笔者曾两次提到这位元帅,今天不妨专门讲一讲。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会儿,像阿赫罗梅耶夫这种经历过二战的老兵已经算得上是苏 中的“活化石”了。实际上,他在二战中的功绩并不算显赫但 英勇。他先后参加了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重要战役,直到二战结束时,他也只是在一个坦克团中担任营长。然而,阿赫罗梅耶夫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比那些想要建功立业的 人似乎还要单纯——他的追求很简单,就是要拿起枪保卫祖国。

提起苏 ,许多朋友大概对它存在一个偏见,那就是“ 委”的真正作用。有这样一种说法:苏 中的 委喜欢在部队冲锋时站在后方“督战”,随时准备枪毙逃兵,然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苏 委是二战中阵亡率 的一批人。在二战末期的占守岛之战中,日 掌握地利,躲在坚固工事中对开阔沙滩上的苏 扫射,后者攻势一度受挫。关键时刻,正是苏 中的 委和 员举着旗喊着口号带头猛冲,苏 才以雷霆之势突破了日 防线。

由此可见,在苏联 队中想要当 委,可真不是升官发财那么简单,然而年于列宁格勒担任连长时,年仅19岁的阿赫罗梅耶夫就请求入 ,还想当 委。他说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逃离前线,跑到司令部找工作,相反,他正是为了留在前线,让身旁的战友们充满信心。

如此单纯的阿赫罗梅耶夫似乎一点儿也不会钻营,然而上天偏偏垂青这种人。二战结束后,他积极接受深造,先后就读于装甲机械化部队 校和总参 事学院。从年开始,阿赫罗梅耶夫的职位不断攀升, 衔几乎是每5年涨一级,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会儿,作为上将的他在苏 中已经拥有相当的影响力了。

在这个时间点上,阿赫罗梅耶夫遇到了一位好上司,此人便是号称当时苏 中最睿智、最富预见性的战略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尔加科夫元帅。奥尔加科夫正是看中了对方的执着与果断,提拔阿赫罗梅耶夫做自己的副手,让他负责研究敌人并构想苏 的未来。在此期间,阿赫罗梅耶夫祭出了漂亮的一笔:年底,他亲自制定了入侵入侵阿富汗的方案,苏 以迅雷之势摧垮阿明 权,占据了阿富汗所有的重要城市和战略据点。

鲜为人知的是,苏 这场仗其实才打了一半:原本按照阿赫罗梅耶夫的战略企图,苏 应当借道巴基斯坦,直接打通通往印度洋的通道。此举可谓一举两得:苏联不但如愿获得出海口,这样一来,后来将苏 拖入战争泥潭的阿富汗游击队也失去了立足之地。当时的苏联正值鼎盛时期,西方国家根本不敢插手,连老帅崔可夫都大力支持;然而,好大喜功的勃列日涅夫却偏偏在这时退缩了。

年,阿赫罗梅耶夫获得了元帅 衔,同时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他在这个位置上展现出最多的特点便是俩字——强硬。当美国人问他,苏联究竟在美国安插了多少特工时,阿赫罗梅耶夫微微一笑回答说:跟五角大楼里的工作人员一样多。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抨击老一代领导人“穷兵黩武”,就说70年代造的坦克太多了,阿赫罗梅耶夫当场就怼道:“难道你打算下次战争爆发后,让我的士兵们空着手上战场吗?”

并不是每一名 人都具有 治家的视野,但毋庸置疑的是,阿赫罗梅耶夫没有多少心眼,他只是一名纯粹的 人,甚至与80年代的苏联有些格格不入,感觉更像是列宁、斯大林时代穿越过来的人物。当同僚们都试图重新定义“战友”和“敌人”时,阿赫罗梅耶夫的观点很明确:只要对苏维埃联盟不利的人,管他是谁,统统都是敌人;而只要是敌人,那就该拿起枪干。

曾有专家对苏联海 开炮,扬言苏 内部腐败严重,俨然成为国家的 瘤。阿赫罗梅耶夫当面回击,称苏 位将 的别墅都是租用国家的,租金一分不少交;相比这些将 ,那帮所谓的“专家”才是真正的敌人,他们随意诋毁他人,企图制造事端分甚至裂国家。末了,他还甩了句狠话:“我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我拥护我的祖国,若有人企图用武力或者其他违宪行为分裂国家或改变它的社会制度,总统和苏维埃可以决定使用武力来确保我们的祖国的统一和维护它符合宪法的社会制度。”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叶利钦和他的同僚们在 治场上连战连捷时,阿赫罗梅耶夫当面质问:“您对我们的宪法太轻率了,也许对您而言,社会主义只是一句口号,但对我来说,它是全国人民数十年的生活和斗争。”因此,当亚纳耶夫、帕夫洛夫、亚佐夫等人掀起 变时,阿赫罗梅耶夫是非常支持的,然而,他很快便意识到这伙人根本救不了国家。

阿赫罗梅耶夫对亚佐夫不让开火的命令感到费解,他一直主张用武力镇压敌人,而眼下叶利钦和他的支持者们就是国家的 瘤,必须用枪炮来根除。亚佐夫坚持“不对自己人开枪”的原则这一点令人尊重,但阿赫罗梅耶夫对他的祖国与信仰的忠贞也是毋庸置疑的。眼看 变失败,这伙苏联 权势的大人物也不能拯救这个国家,恐怕无人能阻挡叶利钦得逞了。年8月22日,他留下一封遗书后举枪 。

阿赫罗梅耶夫在遗书中提到,他无法亲眼看着祖国消亡,这令他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他感叹自己已经战斗到了生命中的 一秒,当真是尽力了。“迟早要有人对苏联的分裂负责,这并非什么叛乱的逻辑,这是严酷的必然代价。”他的葬礼也举办得相当低调,年轻人大多忙着跑到街头闹事,根本无心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