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崛起之路背后,是列强看走眼的故事,清
2023/3/13 来源:不详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引言:
提晚清,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是摇头叹息。
这叹息的背后,有悔恨,有痛惜,有悲鸣,更有难堪。
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中华文明,从世界文明巅峰跌落,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即便巅峰不在,当个区域强国也是妥妥的,为何会被日本欺负成那样?
问题根源其实很好找,大清真就烂泥扶不上墙而已。
(清朝朝堂)一:没落的远东第一大国。
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但相较于无数被征服的殖民地而言,大清朝实力依旧不差。
海量人口的存在,一个虽然问题多多,但依旧稳定的政府,一个财政收入不低,体量巨大的国度,配合洋务运动中致力于改革装备出来的军队,让大清朝,在甲午战争之前,依旧是远东第一大国。
按照西方列强的说法是,大清朝堪比列强。
这列强虽然过得很窝囊,连续输了两次鸦片战争,被俄国割让走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在和法国的交锋中窝囊求和。
但窝囊的遭遇之外,依旧有左宗棠收复新疆,拒绝意大利强租三门湾的硬气事情出现。
大清朝是一个窝囊和奋起并存的时代,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对自己认知并不准确的时代。
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清朝面对的对手,是列强中排名一二的英法。
面对这样的对手,还是联袂出击,清政府打不过是必然,就连豪横无比的俄国,不也在克里米亚惨败吗?
由这个角度看,大清朝虽然孱弱,但在当时的世界上,依旧是排名前十的国度。
当然,那个时代,也没多少国家就是了。
这样的国家实力,让无数列强特别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对于清朝是有期待的。
(英国龙虾兵)二:英国的期待。
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即便实力冠绝全球,依旧不可能掌控所有国家,让所有国家俯首帖耳。
以这个逻辑出发可知,英国也需要帮手。
死敌法国和自己战和不定,是一个变量存在,而且法国实力强大不好控制。
沙皇俄国,是一个嗜血的北极熊,致力于扩张让他吃相很难看,胃口太大的俄国,是当时英国在全世界的主要威胁。
至于还没统一的普鲁士、没落的西班牙、荷兰等国,左右不了世界格局。
对当时的英国而言,能影响英国国策的只有俄国和法国,法国稍许好沟通,但俄国就是个难以沟通的角色。
这不,在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狠狠教训了俄国之后,俄国终于将斗争的矛头,从欧洲转向了远东,他们从清政府手里悍然拿下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举措,让英国和法国目瞪口呆。
(曾经不大的俄国)俄国西边吃奥斯曼土耳其,东边打击大清朝,中间还不忘窥伺印度洋出海口的举动,让英国开始寻思,找谁遏制俄国。
于是,英国在远东和近东找了两个国家合作和扶持,远东大清朝,近东则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这两个国家,都是曾经辉煌的大帝国,也都在工业革命之后没落了。
但他们的体量,足以作为遏制俄国扩张的战略性国家。
英国不愿和俄国开战,扶持区域性大国遏制俄国就成了必然。
这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洋务运动能顺利进行的关键。
(李鸿章和英国外相)三:同光中兴
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之后,痛定思痛终于开始了洋务运动的步伐。
太平天国被平定,也让大清迎来了久违的稳定时期。
认为清朝有利用价值的英国,在洋务运动中给予了清朝很多帮助和便利。
要建厂买设备,卖!
要组建海军舰队,卖!
英国甚至派遣专人赫德,任职清朝海关,防止清朝腐败增加清朝海关税收入。
这可不是我瞎说,当时大清所有政府部门中,工资待遇最高的是海关衙门,最清廉的也是海关衙门,创收最多的依旧是海关衙门。
(赫德)英国虽然别有所图,但洋务运动的成功,英国的敞开供应,倾力帮助功不可没。
英国的举动,也感染了德国,即为了赚钱,又为了遏制对手,德国也卖了不少军舰火炮给清朝。这些帮助都是需要成效的。
这成效就是,大清朝在海防塞防争论中,选择了两防并主,然后左宗棠出征新疆,将沙皇俄国支持的阿古柏给击溃,打压了俄国的扩张势头。
可,左宗棠收复新疆,却成了清政府最后的硬气时刻。
貌似强大之后大清后续表现,让英国认知到了什么叫烂泥扶不上墙。
(左宗棠威武)四:清朝的野望和实力不匹配。
清朝在搞了三十多年洋务运动之后,信心大增,国力刚恢复没一点就开始做天朝上国的梦。
完全不明白砥砺前行的道理,浑然不觉这洋务运动,只不过是样子货,看上去翻天覆地,其实真正的改变并没有多少。
清朝依旧没有遏制俄国的实力,不仅没有遏制俄国的实力,反而喜欢自主外交,跟俄国关系维持得不错。
自主外交当然是对的,但在那个丛林法则的时代,左右逢源往往意味着左右都得罪了干净,夹缝中求生存智慧很重要。
后续的日本,就跟清朝截然不同,一条路走到黑,走到自己能独立行走了,在转换战略思维,让日本变强了。
简言之,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在国家实力增强之后,虽然也有收复新疆遏制俄国的举措出现,可跟俄国关系并没有英法期待中的那样强硬。
这让英法两国意见很多,觉得清朝不听话。
清朝不听话,那么去哪找个听话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五:日本的选择,跟随强者以自强。
觉得日本不听话的英国,急需一个新的合作伙伴!
那时候,日本也在践行明治维新,积极搞近代化,口号是脱亚入欧。
英国一看,这是学习西方的好学生啊,身体诚实,态度恭敬,唯唯诺诺。
体量虽然不大,但人够疯,精神可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和俄国还有矛盾,这个不错,是个适合的备胎打手。
于是英法两国一合计,大清貌似不靠谱,自主性太强,隔壁那日本,听话,省心,要不弄个备份吧。
就这样,日本以积极的态度,成了英法遏制俄国的备胎。
面对这样的机会,一直习惯于学习强者,跟随强者的日本人大喜过望。
日本人清楚地知道,这是改变国运的机会,也是做大做强的机会,被强者利用,强大自己,在自己强大之后,才有独立话语权。
放下面子的日本,开始了自强之路,面子面子,或许这就是老大帝国逃不脱的劫难啊。
(全盘西化的日本)六:甲午战争,错位的战争。
渐渐强大之后的日本,开始将目光从自己本土的一亩三分地上,转移到了周边,看哪里有利可图。在这个时间段,他们不断挑衅大清朝,吞并琉球,图谋台湾、朝鲜,布置了进攻大清的计划。
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大清朝表现一如既往地拉胯,拥有绝对优势的时候,依旧不敢强硬。
年的长崎事件就是明证,当时北洋海军如果硬气一点,按照英国人琅威理的说法是: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
可惜的是,这火就是没开,仗就是没打,反而在事件过程中泄露了清军的电报密码本,弄得甲午战争后,清军所有机密信息、谈判条件,都单方面对日本透明。
失去了这次机会之后,在英法鼓动之下,日本开始兵行险着,密谋战争。
为何说是英法鼓动?原因也很简单,英国需要能打的伙伴,让清朝和日本斗一场,谁赢了谁就是伙伴。
甲午战争何以被称为日本国运之战,这也是原因之一。
对日本而言,打赢了,就将成为英法重点帮扶的对象,只要日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清朝是可以牺牲的对象。
大而不强,就是如此悲哀。
在英法轮番暗示之下,日本知道这是自己崛起的最大契机,随后他们豁出一切,赌上全部身家,发动了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天皇带头一日两餐不说,国民也是踊跃捐款,就连日本风月女子,都拿卖身钱补贴军队,战争期间日本发售的战争债券,更是远远超越日本政府的承受力。
一边全民动员,上到帝王下到妓女,一边内斗不断,战备懈怠。
战争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黄海,大东沟,旅顺,一路败仗之后,清朝输得彻底,输得丢人,输的一点脾气没有。
清朝的彻底失败,让英法看清了大清的底色,转而在战后抛弃了中国,为了帮助日本,他们开始收购日本的战争债务,稳定日本经济的同时,对清朝施压,逼迫清朝接受了苛刻的《马关条约》。
日本人,拿着清朝海量的战争赔款,还完了欠款,进一步武装自己,顺理成章地从大清手中接过了远东第一强国的名号。
自此以后,清日关系逆转,中日攻守之势异也,这逆转直到年后才开始回归正轨。
(甲午战争)尾声:
日本借助一场战争的豪赌,改变了国运,也从一个中等强国,渐渐发展成列强之一。
在英国羽翼之下,日本不断发展,而同时期的清朝,却接连干了不少糊涂事。
外交上弄联俄抗日,最后成引狼入室,反而成全了日本。
日俄战争,是日本给英法交出的投名状,信任我,帮助我,我就帮你打俄国,英法高兴了日本强大了,狂妄了,然后疯了。
而我们,也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了觉醒之路!
当放不下面子的时候,被曾经的弱者狠狠踩一脚,或许是放下面子认清自己的开始。
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抉择时刻,除了勇气之外,更多的是智慧,智慧之外还要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