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伟大的壮举,还是华丽的闹剧

2023/5/26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victroncapital.com/
郑和

对于郑和下西洋,今天的学界多有溢美之词,认为其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然而,自明代以来,对于郑和下西洋就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比如在明代官方档案中,对于这种“壮举”非但没有大书特书,还疑似销毁了有关资料,给后世研究增添了许多困扰。翻开史书,时人谈起此事,也多持一种鄙薄的态度,比如名臣刘大夏就评价:“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他还认为下西洋就是为了搜罗“奇珍宝玩”,于国计民生无益。

当然,我们可以说古人的眼光有“局限”,有些事情也确实不能单从“钱”的角度去衡量。那么,综合历史与现实,经过种种分析、对比、思考,抛开某些“权威”观点的干扰,我们是否还能对郑和下西洋给出“伟大壮举”的评价呢?

先看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一切要从明朝的那场皇室内战说起。

明建文四年(年),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夺得皇帝宝座,侄子建文帝下落不明。虽说如愿以偿,朱棣却从此患上两大心病:一是自己“得位不正”,恐被天下士人唾骂;二是建文帝生死不明,且传闻已出逃海外。

为消除这两大心病,朱棣大肆残杀建文旧臣,并篡改史料,以图堵住悠悠众口。同时他又想出一个奇招——派船队出海,一方面宣扬大明“威德”,让沿海那些小国都向大明进贡,造成“万国来朝”的表象,从国际层面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一方面又可以暗访建文帝下落,让自己睡得更安稳。当然,若能带些海外的奇珍异宝回来,那就更完美了。

明成祖朱棣

这个重任,落在了太监郑和的肩上。他是朱棣的亲信,“靖难”的功臣,又有出海的经验,担当此任再合适不过。

既然要宣扬“国威”,就要不惜血本。为打造一支壮观的船队,朱棣“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仅耗费银子即达万两,这还不包括对几万出海官兵的赏赐,而因风浪、海盗、疾病、战争等引起的“军民死者万计”,也并非虚言。

七下西洋(—年),历时如此之长,代价如此之大,收效几何呢?

首先,寻找建文帝,这个肯定没完成。倒是朱棣在国内的密探查访到一些消息。

至于“宣扬国威”之类,似乎收到了一定效果,但这种效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郑和下的“西洋”,并不是今天所指的欧美各国,而是指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途经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今天读这些地名,几乎每个都陌生又拗口,其实就是现在的泰国、印尼、印度等国的某些地区。

郑和在这些地方都做了什么?据现存史料看,他进行了访问,宣扬了大明“威德”,采办了大量香料、黄金、宝石等奢侈品,帮助一些王室平定了内乱,敕封了满剌加(马六甲)国王,擒杀过一些对船队图谋不轨的海盗,还向当地佛寺布施过金银……这些活动,确实抬高了明朝在当地的威望,他们纷纷愿意向明朝“输诚纳贡”,以示臣服。

然而,那又如何?这些地区,本来就没有对中国的海洋安全构成过威胁,在当时更是典型的“化外之邦”“蕞尔小国”,让他们拜服大明的国威,向大明称臣,他们自然乐意,因为这是稳赚不赔的好买卖:哪怕向这个“天朝”进贡一头长颈鹿,也会得到成百上千倍的赏赐。

朱棣与郑和不知道,比起没什么威胁的“西洋”,“东洋”更值得他们去走走看看。

郑和下西洋壁画

除了花费天价买来的“万国来朝”,郑和下西洋是否还有更多的正面意义?这个问题已被现代学者回答过多次,比如“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平理念”之类。然而即便这些意义也往往经不住推敲。

郑和下西洋,没有建立正常的中外贸易关系。明朝初年,朱元璋颁布“禁海令”,中外海上贸易基本中断。而郑和下西洋本来是重开海外贸易的良机。但既然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并非平等贸易,郑和也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目前鲜有史料提及郑和的“宝船”上到底装了中原的什么物产,据说主要是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装载了一些供出口的货物,这种贸易也是零星的、次要的,而且可以肯定是赔钱的。郑和与西洋的所谓贸易,更像是单向的赏赐和采购,采购的东西又多是供皇家消费的香料和“奇珍宝玩”,于国计民生无益。对于民间正常的海外贸易,明王朝则始终“严禁绝之”。

而在这之后发展的所谓“朝贡贸易”,其实根本就不算贸易,因为按照“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番邦”进贡的物品,明朝要给予高出多倍的回报,以不负“远来之意”。这种畸形的赔本买卖,从明到清做了几百年。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玛

相比之下,葡萄牙的达.伽玛一次远航就赚了60倍的利润。正是商业利益的刺激,召唤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世界也由此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郑和下西洋,没有为中国开拓真正的海外势力范围。那些西洋小国虽然纷纷向明朝纳贡称臣,甚至接受明朝的册封,但也仅此而已。由于地理等原因,明朝和它们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宗主关系,无法从它们那里得到“纳贡”之外的实际利益,也无力为它们提供真正的保护。比如,等到葡萄牙人占领了满剌加,明王朝也只能发一纸诏书,让暹罗去帮满剌加“复国”,这自然毫无效果。类似事件后来发生了多次,让明王朝大丢脸面。

另一方面,在郑和下西洋前后,这些地区已有大量的华人经商、定居,甚至成为当地的官长。如果因势利导,培植当地的华人势力,这些地方完全可能成为中国的领地。何况郑和的船队是军事化的,拥有众多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要实现这种目的绝非难事。

郑和船队

可是郑和没有这么做。首先,这不是皇帝给他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对于海外的华人,明王朝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厌恶和仇视。他们认为中原大地无所不有,国泰民安,而这些人还要背井离乡,去“蛮夷之邦”讨生活,简直就是大明的耻辱。这种思想不仅让明王朝对海外的土地不感兴趣,也让海外的华人长期处于尴尬境地:祖国厌弃他们,而他们在当地又被视为外来者,甚至还屡次被后来的西方殖民者迫害、屠杀。

我们今天常说,我们爱好和平,历史上就不喜欢侵略别人。但是,这种基于傲慢与偏见的“和平”理念,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最令人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没有改变中国的海洋观和世界观。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八十多年,不少中国人对此津津乐道。然而,这种“政治挂帅”、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又劳民伤财的航行,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有民间海商的船队。郑和死后,明朝再没有派人远航,中国重新回到了闭关锁国的保守状态,并在“万国来朝”的幻象中陶醉不已。统治者眼中的海外世界,依然都是“蛮夷之邦”;浩瀚的海洋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他们不知道,在“西洋”之外,还有一片更大的“西洋”。等他们明白过来,已是年的事了。

就这样,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国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此后,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玛绕过好望角,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的时候,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在海外开疆拓土、攫取暴利的时候,中国依然在四书五经的道德迷宫里不能自拔,依然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自得其乐。

中国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

鸦片战争

总是有人会问:如果郑和不死,如果这样的航行再来几次,中国人会否像西方人那样开辟新航线、发展海外贸易,甚至提前近代化?

其实,在郑和去世二十多年后,曾有太监几次向明英宗反映宫中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请求再次派官员下西洋采购,均为明英宗拒绝。可见在当时看来,下西洋仅是为了采购奢侈品,这较当初的“宣扬国威”又退了一层,更别谈什么开展贸易、开辟航路了。

在这种观念之下,纵然再下十次西洋,又有什么意义?

由此说来,郑和下西洋,从动机、过程和结果来看,与西方的航海活动都有天壤之别,也注定只能昙花一现。它由一个“得位不正”又急于证明自己的皇帝发起,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它耗费巨大,历时漫长,让数以万计的军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得到的不过是一众蕞尔小国的“臣服”和“天朝上国”的虚荣。它没有为中国带来一寸海外领地,没带来任何先进技术,也没有获得实质的经济利益;他没有改变中国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格局,甚至没让中国变得更安全——东洋的倭寇和真正的“西洋人”将会证明这一点。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似乎只是为中国人“爱好和平”增添了一个绝佳的注脚,或是让我们在听西方人谈起哥伦布、迪亚士、麦哲伦时,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有郑和。”

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明史》、《客座赘语》、白寿彝《中国通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