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爆冷他凭什么是那个获奖者

2024/8/30 来源:不详

得白癜风去哪里治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552376715502314&wfr=spider&for=pc

米粒妈

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揭晓,这次的获奖者真是大爆冷,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Gurnah),一个对中国读者来说完全陌生的名字。

记得咱们国家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还是年,一转眼的功夫都年了。

那时候看到莫言获奖,米粒妈还着实兴奋了一下,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看他写的《檀香刑》,那本书初读的时候就深深震撼了我,当时我还把它借给了好几个我的同学看。

但是莫言获奖的作品并不是我最喜欢的《檀香刑》,而是《蛙》。

这本书当时我也看了,它讲的是中国60年波澜起伏中的农村生育史。以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中国农村的计划生育。

可以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故事都发生在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所以这种融合着质朴而具象的个人经历,又反映着不可复制的、特殊的时代面貌的文学作品,总是格外受到诺奖的青睐。

今年这位获奖者古尔纳是一位坦桑尼亚的作家,作品反应的是殖民主义的内容,他的获奖理由是:

“对难民在不同文化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洞察。”

米粒妈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古尔纳本身就曾是难民,一生的漂泊中,他经历了英国殖民。

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讲述的是后殖民时期非洲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现状,和在宗主国英国寻找归属感的夹缝经历。

获奖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古尔纳获奖可以说是诺奖史上爆冷中的爆冷了,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在中国发行单行本中文译本,对于阅读中文的中国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位作家。

米粒妈特意找了一些资料介绍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方便大家讲给孩子听。

在年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收录了他的几篇短篇小说,网上是可以阅读到的。

古尔纳出生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抵达英国,此后居住在英国,并用英语写作。

他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围绕着他人生的经历而展开。

后来,故乡桑给巴尔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又经历了一场革命,古尔纳作为受害者,在完成学业后被迫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

18岁的古尔纳离开家乡,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漂泊,直到年,才回到桑给巴尔,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了最后一面。

此间,古尔纳在尼日利亚巴耶罗大学卡诺分校任教,后求学于英国肯特大学,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他是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

流亡和漂泊的生活,让古尔纳的内心经历着岁月的蹉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充分感受着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等社会问题。

作为非洲来到英国的殖民地人,他的身份就像是“夹心人”,那种新旧身份无法平衡的挣扎,或许只有非洲人民本身才能体会。

但古尔纳的作品细腻、温柔,虽然在描述着痛苦,但却并不显得痛苦。

米粒妈看了他的中文译本短篇《囚笼》、《博西》,里面真实的移民和双重种族人的平凡生活经历,真的是不多见。

他在年获得英联邦作家奖的《遗弃》,米粒妈也翻阅了一下。这部长篇就没有中文版了。

《遗弃》讲述的是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东非发生的两段禁忌爱情故事。

其一是一位英国白人与一位肯尼亚妇女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另一段讲述的是肯尼亚妇女的外孙女与桑给巴尔岛年轻小伙被强烈反对的爱情故事。

(桑给巴尔就是古尔纳的故乡,这很像莫言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有没有?)

这两对情侣的爱情以宏大的殖民历史为背景,以黑人女性的智慧为线索,对帝国主义历史进行肃清,是黑人女性对自我身份主体性建构做出努力的展现。

就像米粒妈之前写过的文章《这部纪录片美到我心里,面对至暗时刻,女孩仍能崛起!》一样,第三世界国家中地位低下的女性们,在追求自我身份的道路上经历过许多磨难,但她们依然像沙漠里的花朵一样绽放得美丽动人。

这种苦难中的挣扎和勇敢,确实需要世人看见。

用生命的温度揭开隐秘地域的创痛

诺奖揭晓的那天,米粒妈有好几个朋友都给我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