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漫话沧海桑田
2024/12/4 来源:不详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歌曲: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词/曲:大冰
谁说月亮上不曾有青草,
谁说可可西里没有海。
谁说太平洋底燃不起篝火,
谁说世界尽头没人唱歌。
谁说戈壁滩不曾有灯塔,
谁说可可西里没有海。
谁说拉拇拉措吻不到沙漠,
谁说我的目光流淌不成河。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
不要未来只要你来。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
我去划船你来发呆。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
我一直在你在不在。
陪我到可可西里看一看海,
姑娘我等你来。
十年前曾有一首民谣歌曲《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令人印象深刻。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名及歌词也是极具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可可西里真的有海吗?“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难道真的只是一种想象吗?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似乎难以和大海产生什么联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从地图上看,不论是朝哪个方向延伸,这里和大海都很遥远。但是地质学的研究证明,这里曾经有海,只不过是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换。
为何沧海能变桑田?
“沧海桑田”一词比喻事物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麻姑》中有“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的记载。其实在地球历史中,同一地点发生沧海桑田或桑田沧海的转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远处沧海,近处桑田——未来远处的沧海会可能变成陆地,近处的桑田也可能被海水淹没
发生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四种。第一是气候原因导致的海平面波动——当气候寒冷时,由于很多的水以冰川冰的形式存在,海平面下降,一些曾经被海水淹没的地区出露;当气候温暖时,特别是伴随着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一些陆地被海水淹没。第二是局部地壳升降导致海陆变迁,如部分滨海海底因为构造抬升露出水面或者部分沿岸地区因为构造下降而被海水淹没。第三是自然和人为的沉积作用,例如河流将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地带导致海岸线向海推移,而人为填海也会导致海陆变迁。第四是板块运动导致的海洋的诞生和消亡——这种沧海桑田往往以几亿年为周期,而可可西里发生的沧海桑田变换就属于这一类型。
蛇绿岩套——沧海桑田变换的铁证
沧海桑田的变化,可以被多种地质证据所证实。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大到几十米长的鱼龙,小到只有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海洋微体古生物,都证明了曾经有海洋存在。当然,古海洋存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一套被称为蛇绿岩套的岩石组合体,这种岩石组合体在可可西里就有分布。
蛇绿岩套组成部分——席状熔岩
绿岩套组成部分——枕状熔岩
蛇绿岩套组成部分——方辉橄榄岩
蛇绿岩套(ophiolite)的概念由法国地质学家布隆奈尔特于年提出,字面含义就是“蛇纹状岩石”,主要包括枕状玄武岩、蛇纹石化古洋壳残片、席状熔岩以及深海沉积物。枕状玄武岩,顾名思义,其形态像睡枕,底部平、上面凸起,它是超基性岩或者基性岩浆在海底喷发时,熔岩遇海水快速冷却形成薄壳,与此同时内部被相对软弱的熔岩充填挤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状的喷出岩。蛇纹石化洋壳残片就是组成大洋地壳的硅镁质岩石(如橄榄岩、辉长岩)的残片,其由于流体蚀变作用(主要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变质作用),出现蛇纹石这种新的矿物。深海沉积物是在几千米深的海盆中沉积的深海软泥所形成的沉积岩,这种沉积岩粒度细,代表了安静的深水环境,常含有深海微生物化石。
从蛇绿岩套的组合不难看出,它就是古海洋洋底的岩石,随着板块的俯冲作用,主体大洋地壳不断下沉到地幔中,但还有残余物质未俯冲耗尽。大洋两侧的陆地(有可能是不同的大陆,也有可能是大陆和增生的地体)不断靠近,最终拼合在一起。最后,在逆断层推覆作用下,残留着古海洋的洋底残余物被抬升到地表,也就是我们在造山带看到的蛇绿岩套。故蛇绿岩套就是古海洋曾经存在的铁证。
海洋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海洋也不例外。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家威尔逊基于板块构造学说,系统归纳了海洋“一生”的六阶段,称为威尔逊旋回。
前三个阶段为海洋的形成和扩张阶段,在地幔对流上升区产生的拉张剪薄作用下,形成裂谷,并逐步发育成洋盆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拉张作用下,地壳剪薄,形成陆内裂谷。例如现在的东非大裂谷。有的陆内裂谷最终会发育成洋盆,其过程就是在地壳拉张减薄过程中,地幔物质上涌,岩浆冷凝形成了硅镁质洋壳,同时海水灌入。但是也有的陆内裂谷最终停止发育,形成夭折的低地。
第二阶段,随着洋壳的发育,裂谷两侧大陆分裂,形成海峡,如现在的红海和亚丁湾。
第三阶段,海峡继续扩展,典型洋壳发育,洋中脊形成,洋盆进入扩张阶段,如现在的大西洋。
海洋形成与扩张阶段(据Smith,GaryA,)
当洋盆扩展到一定程度,其边缘出现了俯冲消减带,至此海洋进入到第四、五、六阶段,即收缩消亡阶段。
第四阶段,洋盆的一侧或者两侧出现俯冲带,开始俯冲消减。目前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就处于这个阶段。
第五阶段,随着俯冲消减,两侧大陆不断靠近,只剩下残留的洋盆。现在的地中海就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残留洋盆。
第六阶段,最终洋壳俯冲消减完毕,两侧大陆发生碰撞,形成造山带以及高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在碰撞造山带,由于推覆作用,曾经深埋在大陆地壳下的大洋地壳残片和海洋火山作用形成的熔岩、深海沉积物等被推覆到地表,这就是在野外看到的蛇绿岩套。
海洋收缩与消亡阶段(据Smith,GaryA)
我国曾经存在的古海洋
贯穿可可西里的多条蛇绿岩带,也即蛇绿岩套断续出现的地方,是晚三叠纪古特提斯大洋闭合的遗迹。其中一条蛇绿岩带从龙木措延伸到双湖地区,之后向南折,经过云南昌宁—孟连地区,其所代表的古海洋称为龙木措-双湖-澜沧江洋,为古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大洋。
小贴士:特提斯“特提斯”是海神的名字,地质学家休斯曾用特提斯命名了他认为曾经存在的古地中海。随着研究的深入,地质学家发现特提斯洋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史,在其演化过程中伴随多次板块碰撞和地体的拼合,故又将特提斯洋分成始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大约形成于晚古生代,在中生代三叠纪末完全闭合。
我国南北方分界山——秦岭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除了古特提斯大洋外,在青藏高原的班公湖——怒江一带,雅鲁藏布江一线、在西北的昆仑山、天山地区都发现了蛇绿岩套,证明这些地区在亿万年前都曾经存在古海洋。值得一提的是,秦岭一线也有蛇绿岩套的记录。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不仅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两侧迥异的生态环境,还有地质演化的重要意义。据研究,我国华南华北大陆在三叠纪时期碰撞拼合,之间的秦岭洋消失,而秦岭地区的丹凤蛇绿岩套就是秦岭洋留下的遗迹。
根据这些蛇绿岩套,地质学家推断出我国大陆以北方华北大陆和南方扬子大陆为雏形,经过几亿年多个外来地体(独立与古大陆外的小陆地块,这些小陆块有的随着板块作用拼合到大陆上)的碰撞拼合最终形成。因此我国有着复杂的地质演化史。
未来预期的沧桑变换
未来沧桑变换依旧会不断发生。从较近的地质历史阶段,如几百到几千年的尺度看,随着气候的变化,南北极的冰川会发生增减,这对海平面直接造成影响,海岸线会发生明显的变动。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冰川融化和海水的热胀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会被淹没。
红海是刚刚形成的海洋,而地中海则是即将消失的海洋
从一个长时间尺度,也就是少则几百万年,多则几亿年的角度看,在板块运动作用下,地中海最终闭合消失,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完全拼合,但是东非裂谷会发育成新的大洋,非洲东部地区会与非洲大陆分离,形成一块小的“漂泊”于印度洋中的地体。再往远看,随着太平洋的不断俯冲消减,大西洋的不断扩张,世界第一大洋的宝座最终会由大西洋占据,太平洋在几亿年后会彻底消失。当然在未来几亿年中,是否还有新的裂谷发育,并形成新的海洋还不得而知。
沧海变桑田,桑田再变沧海,这是几十亿年伴随地球演化时常发生的地质现象。当再次聆听《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这首歌曲,我们不应再觉得歌名是不合实际的想象,更不应批判歌词不符合科学事实。当背起行囊,到青藏高原腹地的龙木措-双湖-澜沧江一线去考察蛇绿岩套,就是“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