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暴雨对农产品有何影响

2025/7/9 来源:不详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m/36669.html
石丽红“庚子疾病广,虎狼满山川。百钱换升米,河水冲断船”——《孔圣枕中记》如古籍记载,庚子年疫病广发,虫害四起,异象频现。一场山火,一次蝗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一次肆虐全球的疫病,千百万人的死亡,直到最近长江流域的暴雨洪涝,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庚子年,注定不是平凡的一年。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十分复杂。截至7月10日,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毫米,较常年同期(.8毫米)偏多7.1%,但降雨量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6月以来,南方地区降雨持续时间长、雨区重叠度高、点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流域洪水等状况。截至7月12日,本次洪涝灾害已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27省(区、市)3,万人次受灾,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9亿元。然而,这一切仍在继续......那么,这次洪涝灾害究竟为何而发,影响又有几何呢?究其气候因素,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两点:一、“徘徊不前”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季风我国今年洪水多发的秦岭淮河以南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而变化。其位置的变化:南北方向6~8月脊线平均位于北纬24°。东西方向平均位于东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6月以前,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是沿副高脊线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汇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形成大范围阴雨天气,受其影响华南进入雨季;到6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北跳,并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即梅雨;7月上、中旬,副高脊线再次北跳,摆动在北纬25°~30°,这时黄河下游地区进入雨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进入盛夏。由于处于高压脊控制,出现伏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线跨越北纬30°,到达一年中最北位置,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从上述可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特点:夏季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秋季南退时,却时间短,速度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年际变化较大。当其活动出现异常时,常常造成我国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图片源于百度)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风从东部的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多呈东南风,为中国的主要季风,由印度洋吹来的则是西南季风,均是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夏季风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一般5月初盛行于华南,6月中夏季风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夏季风再次北跃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它与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一般在9月份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很快向南推移。东南季风活动从华南推进到东北,约需4个月的时间,而向南撤退一般仅1个月左右。今年受西南季风影响,低空急流活跃,南方地区水汽条件充沛;加之低涡、切变线等降水天气系统活跃,导致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过程频繁出现。(图片源于中央气象台)二、“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之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一般在我国江淮地区,故又称“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胡啸介绍,从7号12点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从我国四川东部、重庆到湖北、安徽南部、浙江一直经东海到日本,有一条白色高亮的雨带。这条雨带就是目前影响我国的梅雨带。云层覆盖之下的区域多阴雨天气,局地雨势很强。(图片源于中央气象台)条云系从4号开始一直维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摆动幅度较小,再加上它处在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强盛,水汽足,因此给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带来了持续性的强降雨。(图片源于中央气象台)出梅进入盛夏数天后,由于冷空气在东亚(局部地区)的势力较强或者东南暖湿气流较弱,迫使冷干和暖湿空气的交锋位置南压,再度停滞在江淮流域,出现持续阴雨,这就是“倒黄梅”,主要是东亚上空大气运动初夏到盛夏的季节转变过程中发生反复所造成的。具体说来,主要是高空西风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第二次北跳以后,重新南退一段时间,就好像两军对阵,战线向前推进以后,阵地没有巩固,又不得不暂时后撤。如果冷空气比较强大,通常每年到小暑(7月7日或8日)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已经结束,是由暖空气团完全控制下的晴好天气了。但如这时还有冷空气向南冲下来,插入到暖空气中,就会强迫潮湿的暖空气向上抬升,引起对流,造成雷雨。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小暑前后听到雷声,下了雷雨,就可以知道北方的冷空气还比较强盛,雨带还可能在长江中下游耽搁一段时间。所以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部的主要降雨带,重新从黄淮流域移到长江中下游。过一段时间以后,高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才真正北移稳定下来,雨带从此北上,倒黄梅结束。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而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者一周左右,长者十天半月。今年的长三角的苏州和上海在七月中旬将会进入倒黄梅。三、洪涝现状及预期根据中国气象局信息:6月2日至9日、11日至14日、15日至17日、20日至25日、6月26日至7月2日、7月4日至10日南方地区先后出现6次较强降雨过程,强降雨覆盖范围广、落区重叠度高、暴雨过程多、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图片源于中央气象台)7月以来,我国雨带基本就稳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降雨强度大。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多地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雨日数有3-5天,累计降雨量普遍有毫米以上,接近甚至超过整个7月的平均降雨量。像是安徽黄山,7月以来累计降雨量已经超过毫米,而当地常年7月整个月的平均降雨量仅有.3毫米。南方26省份受灾,河流水位超预警线。截至7月3日,洪涝灾害已波及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安徽等26省(区、市),截至6月30日,全国平均降水量.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3%。据中央气象台目前统计,与年相比,6月-7月6日长江流域的累计降雨量为近60年以来第2高(第1高为年,第3高为年)。受近期降雨及上游来水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水位持续上涨。6月份以来,全国共计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以江西九江为例,水位达到21.7米,超过警戒水位1.7米,与年洪峰水位21.68米基本持平,与年洪峰水位23.03仅差1.3米。7月11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高达22.74米,漫过年洪水位13cm,突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江西全省防汛工作进入战时状态,鄱阳湖告急。此次洪灾已经致使江西省.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5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64.9亿元。更让人揪心的是,目前鄱阳湖水位还在不断上涨,面积已达平方千米,为10年来最大。据有关专家推断,按照这个上涨速度,鄱阳湖的面积极有可能超越青海湖,由中国第二大湖短暂跃居“中国第一大湖”,而长江下游城市的防汛压力也随着鄱阳湖面积的扩大在不断增大。(图片源于中央气象台)未来一周天气影响及农业生产建议:根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沿江至淮河流域多降雨,四川盆地、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沿江及贵州北部、云南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7月16日之前,长江中下游等地降雨持续,局地雨强大,之后雨势有减弱趋势。强降水将加重上述地区农田湿渍害,造成土壤肥力流失和病虫害多发,对早稻灌浆和成熟收晒、一季稻分蘖和拔节孕穗及旱地作物、蔬菜、水果生长较为不利;雨势减弱后利于各地恢复农业生产。建议:西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9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