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纤夫i自然全媒体
2023/1/21 来源:不详有一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却是海洋科考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连日来,在自然资源部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生态研究(JAMES)计划冬季调查航次中,记者在“向阳红06”船昼夜不休的科考作业现场,就发现了这一“神器”。
它就是——绳子。
每一件科考仪器要想布放到海里,都离不开绳子。有些调查设备重达几百公斤,必须使用船上的绞车或吊车,才能将设备吊放到海面。而连接设备与绞车的,就是一种特殊的绳子——钢缆。
温盐深仪可以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等基本特征,使用的是一种通信钢缆,可将测得的数据实时传回船载实验室,人们坐在电脑前就能看到温盐深仪到了水下多少米,看到温度、盐度、叶绿素等要素的变化曲线。通信钢缆堪称船上“最会说话的绳子”。
如果需要从海底挖一点泥巴(沉积物)上来,就要用到箱式采泥器(一种长得像箱子的抓斗)。连接采泥器的是万米地质绞车钢缆。这种钢缆顾名思义,可以长达一万米,并且采用了特殊工艺,可以防锈、防腐蚀。万米地质绞车钢缆无疑是船上最结实的“绳子”。
除了钢缆,船上还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缆绳。有红色的、白色的、麻色的,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指头,有的用来止荡,有的用来脱钩,还有的用来串联仪器。
特别是在布放锚系时,绳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锚系,是长时期观测海洋环境变化的仪器串的简称,它如同建在海底的“气象站”,由浮球、观测仪器、声学释放器和水泥重块组成,分为潜标和浮标两种。仪器串用绳索连接,根据布放海域水深,绳索可长达几公里。
因此在布放锚系时,队员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向海中输送绳索,而在回收锚系时,则需要喊着号子从海里拉回绳子。队员们手拉、肩扛绳索的样子,就像是印度洋上的“纤夫”。在海洋科考中,放绳子、拉绳子、打绳结,既是一项平凡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又是取得珍贵科学数据的基石。这群在大洋上挥汗如雨的“纤夫”们,就在一声声劳动号子中,将自己对海洋的热爱揉进了长长的绳索中……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王自堃
编辑: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