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地理环境角度,了解古代福建海商的
2023/2/23 来源:不详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205/4573521.html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闽在海中”,意思就是福建地处在大海之中。这一句意思就是说福建这个华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与海上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福建由于山多地少,人们一直都是在海外经商和从事贸易活动。发达的海上贸易,也就造就了福建海商。福建海商兴盛在唐末五代,在清代中期达到了顶峰,之后也衰落了。近代英国人也认为,说闽南话的福建海商占据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本文就从历史和地理环境角度,考察古代福建海商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一古代福建海商兴起与衰落的历史过程
1福建海商的发源
福建的土著居民,在古时候也叫做“七闽”,学者认为就是古越族一个分支。这些古代的福建土著居民,由于靠近江河和海洋,一直都是“习于水斗,便于用舟”[1],也就是善于凭借着船只来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秦汉之后,中原王朝就在福建一带设置郡县,中原的汉族文化也随之传播到福建。
福建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福建的海运业、造船业和海洋贸易也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在《后汉书·郑弘传》中记载
“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今福州)泛海而至”[2]。
“旧交趾郡”就是指今天的广西广东两广南部和越南北部一带。这句话是指当时“旧交趾七郡”一带进贡到朝廷的贡品,如砒帽、珠现等,都是从海上运到东治(今天福建的福州),然后再从海上运输到江苏的沛县或者山东省的登莱,之后又陆路运输到京都。可以看到,当时福建是中国海上贸易一个主要途径。当时,福建船队可以横渡台湾海峡,最远抵达东南亚一带国家,最北可以抵达辽东、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
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福建也能制造远去南海各个国家的大船。当时,东起新罗,中途经过南洋群岛、最西的阿拉伯地区都与福建建立了初步的贸易关系。但是,由于唐朝以前福建都是地广人稀,商业活动形式都是朝贡贸易,规模和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2唐宋时候,福建海商的崛起
唐宋时候,福建经济的发展,也刺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唐朝末期,在太平洋西岸一带和印度洋沿岸兴起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也是中世纪时候东方世界的海洋贸易圈。在唐末五代时候,当时福建的闽国王审知开发了福建的甘棠港,组织船舶前往新罗、南海、日本一带贸易,这样使福建海上贸易活动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
海上贸易的兴盛,也推动了福建海商的崛起。宋朝时候鼓励发展商业,“通洋裕国”也就是向海外发展贸易被看作一项基本国策。当时,朝廷也鼓励福建一带发展对外贸易,这也推动了福建海商的兴起。当时,活跃在东西洋上都是福建的闽船和闽商。泉州就因为设置有市舶司,成为当时宋朝著名的国际贸易港,与世界上三十六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关系。当时史书上记载我国海上贸易远至北非、阿拉伯、印度、东南亚诸国的航程,都是从泉州港出发的。当时福建海商活动的海外区域,在宋朝时候从东亚海域扩展到东南亚,贸易国家以占城、朝鲜、交趾是最多的。元代时候福建商人贸易活跃地带,主要是印度洋,最西抵达东非海岸,成为强大的海上贸易集团。
3明清时候,福建海商的兴盛
明朝时候,朝廷历行实施“海禁”政策有两百年。但是,官方海运的衰落,并没有打压福建商业经济的发展,却也刺激沿海一带走私和私人海外贸易活动的兴盛。如在《明洪武实录》记载,在洪武二年()年,朱元璋谕令福建参政蔡哲也这么说过:
“福建地濒大海,民物富庶,番船往来,私交者众”[3],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描绘是明初福建民间海外贸易的频繁和繁盛。在明朝中期,当时官方朝贡贸易体系衰落,西方殖民者没有入侵到东方,福建海商由附属于官方朝贡贸易的“散商”,逐渐也发展壮大,成为活跃在海上贸易的自由商人。
当时,对于朝廷官府的“海禁”政策,福建海商一直采取抵抗的政策,并且垄断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活动,由此也形成漳州的海商集团、泉州商人的海商集团、闽江流域的海商集团这三大海商集团。这些海商不仅是本地方对外贸易的中介商和牙商,甚至也经常远赴广东获得对外贸易的特权,与海外的夷商开展贸易活动。明朝中后期福建的大海商都拥有雄厚的资本,拥有私家造的大海船,经常与其他国家开展私人贸易活动。如当时的著名大海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拥有百余艘大海船。
明朝中后期,福建海商活动的根据地不仅在福建沿海各个港湾,在各地也有着贸易活动的聚集地。这些聚集地分布最北是浙江,最南是广东,最东是台湾的鸡笼和淡水。在隆庆元年(年),福建漳州的月港(今天属于龙海市)被开放为唯一可向东西洋贸易的合法港口。所以,当时福建海商建立一个广泛的商业网络体系,最东抵达今天的日本、最西抵达缅甸、最南抵达小粪他群岛、最北抵达满洲的海口。拥有如此实力,证明福建海商也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海上贸易的主力军。
在清朝初期,福建沿海一带经历过许多浩劫,又重新开海经商。这也是福建海商发展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福建海商在控制中国海上贸易时候,也主控着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当时,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在东南亚一带建立了殖民地,福建海商的对外贸易对象也变成这些西欧殖民国家。虽然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之后的对外开放政策,贸易活动地域中心由福建的厦门转移到了广州,但是厦门却是占据着商人去南洋一带贸易的特权。福建海商在东南亚一带建立的商业网体系,这也使清朝活跃在中国各个口岸的海商,籍贯都是福建人为主。
4近代以后,福建海商的衰落
十九世纪后期,就是晚清末年,伴随着江浙商帮、广东商帮的迅速崛起,福建商人在国内贸易和通商口岸占据优势也逐渐下降。在福建本土,福建海商地位也逐渐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明朝的朝廷只允许海澄,清朝的朝廷只允许厦门一带的商人去东南亚一带经商和贸易,这使福建商人在东南亚市场上一直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在清朝中期,朝廷也允许广东的商民去国外贸易。这样,也促使粤帮商人势力的增长,也间接造成了福建海商势力的衰退。
第二,清朝中后期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中,福建的厦门和福州就占据其中。当时福建与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展茶叶、瓷器、白糖等商品的贸易活动。伴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在东南亚一带和中国沿海势力的渗透和扩张,尤其是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殖民地大力发展烟草、蔗糖、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这也使福建原本占据优势的出口贸易荡然无存。再加上西方殖民者对中国输入的粮食,以及棉布、纸烟、金属制品等一类的工业制成品等洋货的增加,出现了贸易逆转,中国由贸易出口变为了贸易进口。这样,在西方商品冲击下和资本操控下,福建海商集团在丧失了在东南亚海域一带的优势。伴随着福建海商传统的海洋贸易规定和地位下降,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品,最后也衰落下去。
二从地理环境,分析福建海商兴衰的原因
福建海商的兴起,是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是福建海商兴起的重要因素和基础。
福建省境内山峦叠嶂、山多地少,背山靠海。如全省山地丘陵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一直有“东南山国”的称谓。我国东南一带海拔米-米的高峰都集中在福建的境内,与周边省份的联系都被崇山峻岭阻拦,是一个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的单元。这一种地理特征造成福建耕地资源的缺乏,发展种植业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在人口增长过程中,从南宋开始福建也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古代福建解决粮荒,主要依靠从北浙江的温州和台州,从南依靠广东的惠州和潮州,从西依靠江西和湖广进口粮食。在明末从台湾、东南亚进口粮食也是一个主要渠道。这些地理特征,决定了福建人不能如中原内陆省份从事农业生产,只能去海外经商谋生。海洋贸易成为福建沿海一带解决粮荒问题主要途径,也是福建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福建地势在汉唐之后航运技术的发展,海洋也变为闽粤和闽浙一带居民进行海外交往和贸易活动一个有利条件。尤其是福建绵长的海岸线(南北海岸线的直线距离只有km,大陆海岸线最长达3.km)造就了繁多和避风条件优良的港湾。如泉州湾、东山湾、罗源湾、厦门湾等就这样而来,这一切自然条件使福建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航海基地。
福建山区众多,森林资源也很丰富,拥有最适宜造船的建材,如樟木、杉木、松木、梨木等,这也是福建造船业发展的先天性条件。福建沿海一带海潮落差是比较大,最高达到7m,这也是满足大多数木帆船安全行驶一个深度。海船能够在福建众多港湾进退自如,乘着海潮进港,顺着海潮出港,这是发展航海业的有利条件。
福建山川众多在贸易地理位置分析,福建也是我国大陆地区通往台湾、日本、西亚、东北、东南亚、大洋洲等地方最便利出海口之一。在古代流行木帆船海运的时代,福建众多港口正处在中国大陆沿海弓形海岸一个弧顶上,这也使船只充分利用南北风讯的优势航海。如在盛行北风的时候,福建的船只可以向南航行到今天东南亚国家一带。在南风盛行时候,福建的船只也可以航行在今天东北亚朝鲜、日本一带。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福建具有成为东亚海上贸易中心的巨大潜力。
最为重要的,就是福建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心的边缘,山川阻隔的特征造成了文化的边缘性,也使福建地方文化缺乏古代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封闭性和盲目自大的自负感。受着航海生活环境影响,福建人也比较有创新变革的活力与反叛精神。在明末月港的兴起,也就是由于位置的荒凉与偏僻,以及地形上的隐蔽,成为朝廷统治最薄弱的地方,使得福建海外走私贸易兴盛。
三从历史环境分析,福建海商的兴起与衰落
福建海商的兴起与衰落,也是时代和社会因素等历史环境变化的结果。
1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福建海商兴盛的决定性因素
福建复杂的地貌组合方式,以及丰富的水热资源,这也为福建物质生产多元化和商品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福建生产甘蔗、烟草、茶叶等经济类农作物,宋朝以来福建人就很注重发展商业性农业与手工业,从而推动本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古代,福建也形成了甘蔗、纺织、制茶、烟草、制糖、果树生产、造纸等行业发展,在宋朝到清代也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小商品经济结构体系。这一种小商品经济结构与中原内地自给自足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比较依赖于市场的繁荣。尤其是福建的陆路交通比较闭塞,海洋运输比较便利,只有开拓海外市场,才能推动小商品市场蓬勃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福建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很多福建人都不以经营农田为生产方式,都是从事手工业与商业的贸易,由此也促使了福建海商集团的兴盛与繁荣。实际上,我们分析在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小商品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之下,也彰显了自身的脆弱性与落后性。如福建海商的商业经营模式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方式,经营理念大多数是“和气生财”,很多自由贸易思想,缺乏垄断市场的经营理念。在商品交易主要是手工业制品和农产品。在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强大垄断资本面前,福建海商产品竞争力也减弱了,难以维持生存,以至最后被西方资本主义挤出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2政府的经济政策也是影响福建海商兴衰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中原的封建王朝在发展海洋经济上不稳定,这也是影响福建海商兴衰的重要因素。在汉代到宋元时期,中央政府对工商业发展一直采取积极地态度,也就是鼓励发展对外贸易,这使得福建海外贸易发展比较顺利,福建海商在国内与国际占据主动性地位。尤其在了两宋的时候,支持“商贾惫迁,以助国用”[4],就是以对外贸易发展为基本国策,用海外贸易的赋税来填充国库。这一种比较开放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的海洋政策,有利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和福建海商的兴起。
明清时候,封建王朝为了维持自身统治,采取了闭关锁关的政策。经济上是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这样严重破坏了福建以海洋贸易之支出的经济结构形式,阻碍了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福建面临形势就是离开了海外贸易,许多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也难以生存,整个经济就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在明清政府“海禁”政策实施下,商品经济却如洪水一样不可阻挡之势由官方向民间转移,这样也使政府对于福建民间海外贸易采取一种半开放和暖昧的态度。
所以,在明末尤其在清初闭关锁国政策下,福建民间的海商和海商集团却非常活跃。明初的走私贸易中心的漳州月港,由一个偏僻的小镇也发展为全国唯一允许民众去海外经商的繁华市镇,也获得了朝廷政府允许海外贸易之特权。当时,福建漳州海商富甲一方,拥有者百余只海船,实力强大,掌控中国对外贸易市场。而且,清初朝廷政策规定
“粤省澳门定例,准蕃船人口贸易,厦门准内地之船,往南洋贸易。”[5]
这就是说当时朝廷只允许厦门和澳门的船只前往南洋贸易,这就为福建海商发展创造优势的条件。
可是,在清朝中期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逐渐改变了东南亚海域只允许福建海商对外贸易一枝独秀的局面,外贸中心的迁移也使福建海商地位受到了动摇。
3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是影响福建海商兴衰一个重要原因
福建偏居我国东南一带,唐宋以前经济发展是比较落后。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一带南迁到长江流域,江南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在世界产业格局来看,古代世界经济重心趋向于太平洋航线一带,这也使福建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地理优势。在沿海商路活跃和海上贸易扩大过程中,福建海商也蓬勃兴起。
可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展了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差距也就这样逐渐拉大。世界经济重心由古代东方转移到了西方的大西洋沿岸地区,福建与世界经济贸易主航道偏离了。再加上在古代依赖木帆船为主的海洋运输方式,由于蒸汽船等海商交通工具运输的革命和主要商道变化失去了优势,使得福建海商失去了发展的土壤,直接也导致了福建海商的衰落。
四福建海商兴起的意义
福建海商几百年来的发展,以及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形成的对外贸易商业网络,促进福建独特的海洋文化形成。在福建海商发展海外贸易过程中,许多闽人在海外迁移,形成了独特的福建移民社区。当地福建华侨和华人分布主要区域,就是古代福建海商的传统贸易区域。这些华侨和华人不仅是福建海洋文化的传播者,也促进当地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海外福建华侨与故乡都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资金、技术和人才回报故乡,这也丰富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内涵。在二十一世纪,海洋的发展也是世界发展一项重要主题,福建海洋文化的特质无疑为福建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与优势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维干.福建史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5-20.
[2]林开明.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8
[3]陈古平.福律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
[5](清)周凯:道光《厦门志·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