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看到什么

2023/3/7 来源:不详

上篇大国崛起终须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修昔底德陷阱”小岩尝试着为一战的爆发做了个人解析,但其实一战前的形势远远比同盟阵营与协约阵营的对抗更为复杂。冷战的逻辑使我们在熟悉的两极对抗中忽视列强政治多极的本质。虽说一战交战国都有充分的理由跟彼此战个你死我活,但盟国间旧有的矛盾,其实也足以支撑起另一场世界大战。

历史总看似必然,但这是因为后人对于历史可以有太多的解读方式,使任何结果都能找到原因。人们总在历史中寻找逻辑,寻找能抚平心灵的解释。因此我们删去冲突的情节,使其成为得以流传的故事。

简化的历史成为寓言,寓言成为政治的工具,悲剧因此而生。无数愤怒的心灵在过于简化的历史因果中找到痛苦之源,点起复仇之火。但历史其实不一定有单一的因果,甚至没有一致的逻辑。为此,我们应该正视那些没有结果的因,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历史带来未来而不是仇恨。

这一篇,小岩准备对一战换个不同的角度,看看在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中,能找出什么样的原因。

千年宿敌

如果说德法是百年宿敌,那英法之间就是千年宿敌了。由于封建与联姻的关系,英国皇室在中世纪一度控制诺曼底、阿基坦、安茹三个公国,英国控制的法国土地比法国皇室所能直接控制的都多。为此,法国皇室一直想要逐出本土的英国势力。

在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绝嗣后,与法国皇室沾亲带故的英国就主张起了继承的权利,法国皇室自然不干。双方因此爆发了惨烈的百年战争。

最后法国获得胜利,将英国逐出欧洲大陆。

不过有趣的是,其实直到十九世纪被拿破仑打败前,英国皇室都保持着“法兰西国王”的称号,并且始终不忘对法国的宣称。

上图:带有法国鸠尾花的英格兰国徽,象征着对法国王位的宣称。

除了惨烈的战事外,对法语曾一度是官方语言的英国来说,英国的认同更是建立在“不是法国人”上。在原本分裂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与爱尔兰中,是“新教的不列颠”与“天主教的法国”之间的对立创造了对联合王国的基本认同。而法国也是在与英格兰的对抗中才逐渐收回对各地区的掌握。

十六世纪后,强大的法国更成为了维持欧陆均势的英国的眼中钉。英法身为两大殖民母国,更是在全球都有利益冲突。因此从年起,双方又保持了百多年的敌对关系,被称之为“第二次百年战争”。直到年拿破仑兵败、英国建立了世界霸权后才稍微停歇。但在埃及、中南半岛、中国等地,双方仍或暗或明的竞逐。

大家都是德国人

分裂了数百年之后,随着浪漫主义兴起,德意志统一运动也逐渐萌芽。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两大强权普鲁士与奥地利,却对统一运动有不同的想法。

奥地利希望一个由哈布斯堡领导的大德意志方案,但普鲁士却想排挤掉奥地利,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小德意志方案。最终普奥战争爆发,由普鲁士获得胜利,排除奥地利的北德意志邦联也随之建立。

德皇加冕图

即使德意志帝国在年建立后,德意志统一运动也未因此停歇。此时的德国疆界并没有包含着整个德语文化圈,而受到普鲁士原有势力的影响。未包含在内但同说德语的奥地利、甚至瑞士都是统一潜在的未竟事业。尤其是奥匈帝国所统治的波西米亚地区,在日耳曼历史跟德语文化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常闹民族分离主义的奥匈帝国来说,一个日耳曼的民族国家也不利其境内的团结。虽说是兄弟之邦,但普奥战争再起也不是痴人说梦。

英俄的亚洲大搏奕

同是列强,英俄双方在各地都有地缘利益的直接冲突。可以将这个冲突简略的理解为俄罗斯帝国为寻找出海口并处处碰壁的过程。在通往地中海的黑海、印度洋的波斯湾、与太平洋的远东三个方向,英俄都发生了冲突。黑海方面有之前提到过的克里米亚战争,在波斯湾双方争夺着阿富汗的控制权,远东英国鞭长莫及,因此在年英国与日本结成了同盟。

上图:大博弈时期的政治漫画,象征着夹在英俄之间的阿富汗。

最终日本与俄罗斯在年爆发了战争,在英国的大力支持下,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这场败仗大幅动摇了俄国的政局,在年俄国爆发了血腥的革命。败战与革命使俄国的元气大伤,暂时放弃了对亚洲的野心,专注稳定国内政局。

同盟与协约,并不是铁板一块

即使由于德国的崛起英法放下了旧有的矛盾、由于法国的威胁德奥还是一致对外、在俄国于日俄战争中落败后英国不再将其视为威胁,同盟与协约也不是铁板一块。

首先,当时列强所签的同盟都是防御同盟,也就是说双方只有在另一方“遭到攻击”时才有支援的义务,如果是主动发起的战争就没有共同作战的必要。例如意大利虽与德奥同盟,但在八月危机爆发时将奥匈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视为攻击行为,没有支援的义务,后来意大利甚至还背刺了德奥一刀。

英国所签订的协约则更弱一层。本意是“善意的谅解”的协约,其实不包含任何军事上的承诺。英国与法俄所签订的条约,目的是结束对殖民地问题的争端,而不完全是针对德国的联盟。签订时的协约比起军事同盟,友善的默契是更为恰当的解读。

“大幻觉”

不过随着两次摩洛哥危机的发生,英法之间的关系还是逐渐从友善的默契转为货真价实的军事同盟。英德海军军备竞赛的加剧,也使英法与德奥的对立之势越显越明。双方的评论家逐渐开始讨论是否将有一场战争来临。

在年英国作家诺曼·安吉尔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幻觉》的著作,宣称在20世纪的政经环境之下,战争是不理性也不太可能的。“在战争的灾难性后果下,战争的成本已经大到没有人能预期在战争中受益”因此战争能使国家获利的想法不过是个大幻觉。

诺曼·安吉尔

《大幻觉》观点新颖,文笔优美,一时间洛阳纸贵,售出了近万册,并被翻译成15种以上的语言。澳大利亚总理称其为“一本光彩夺目的书,怀着对文明人未来的最光明的承诺”;英国防务委员会主席埃舍尔勋爵(LordEsher)看过这本书后也认为,“战争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不可能。”

虽然事后有些讽刺,但诺曼·安吉尔的论点在当时其实蛮有道理的。在20世纪的军事组织与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战争的成本大幅增高,而获益所剩无几。

征兵制使全体国民都是潜在兵力;科技的进步,使弹药与装备的生产成为决胜关键。因此战争的胜负不再由数个战役决定,而在于国家的人力、工业力的总体比拼。在总体战中,双方耗尽一切力量,使战争的成本高得无法想像。

至于获利,国际化使各国经济紧紧连接,经济理论更揭示比起掠夺,贸易会带来更多财富。在古代掠夺奴隶与金银可以使战争成为一个赚钱的事业。但到了现代,该怎么样才能抢走工厂、技术、或是制度?

不过,一战最后还是开打了。但这不代表这些因素就比导致一战开打的因素更不显著,也不代表这些没有结果的因毫无意义。一战的爆发并非毫无转圜的空间。比起历史的必然,偶然与人性扮演着更大的角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