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一强标准,一战后大英帝国的海军战

2023/5/21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手足癣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自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因素以及英国战略家对英国战略目标的定位,海军一直在英国大战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皇家海军象征着大英帝国的荣誉。历史上的英国海军一直坚持着“两强标准”,即皇家海军的规模至少应等同于最可能与英国为敌的两个国家的海军规模之和,一战前夕,为了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实施优势海军战略,然而在“十年规则”时期,英国政府被迫公开宣布放弃了“两强标准”,以“一强标准”为皇家海军的建设目标。

一、战前的英国海军战略

英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支常备海军创建于年,此后由了长足的发展,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启了英国海军崛起的道路。随后的英国海军在同荷兰、法国的争夺中愈发壮大,随着帝国的建立,英国的海上霸权也逐渐建立。拿破仑战后后,英国海军成为了“海上霸主”,从-年间,英国海军实力相当于“其他三个或四个海军强国的总和”,年,英国正式提出了“两强标准”,明确表示英国海军力量将保持不低于仅次于它的两支海军强国总和的规模。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海军的崛起以及法俄协定的威胁,“两强标准”呈现出难以满足整个大英帝国防御的需求。在保守党的推动下,海军预算迅速增加,由年的万英镑增加到年的万英镑。然而随着年自由党的上台,将重点放在了社会改革上,海军预算头三年比-年度下降了15%,而用于建造战列舰与一级巡洋舰的费用也由-年度的万下降到了-年度的万镑。“两强标准”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这遭到了海军部、外交部以及殖民部的不满和抗议,这种状况随着丘吉尔就任海军大臣而逐渐改变。

年9月丘吉尔成为海军大臣,丘吉尔十分清楚皇家海军在大英帝国中的地位与责任,“如果我们的海军霸主地位受到损害,那么我们民族和帝国的前途以及多少世纪来由生命和成功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就会不复存在,一扫而光;”因此“要像德国明天就要进攻那样做好准备。”在丘吉尔的计划中,将德国作为英国的唯一对手,年12月建议接受海军部于年4月提出的“一强标准”,即在主力舰上超过德国主力舰的60%,并于年3月18日正式宣布这一标准。

丘吉尔

在丘吉尔的努力下,海军预算由“-年的万英镑增加到-年的万英镑,到-年已超过万英镑,达到历史的最高点”。海军预算在整个军队预算中的比例也远远超过其他军种,“-年间,整个军队预算的净增额为万英镑,海军占了万英镑”。预算的增加确保了海军扩建计划的实施与技术的改造。-年间用于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费用为万英镑,-年间则上升到万英镑,增幅达到23%,主力舰的订购数目也由12艘增加到24艘,增幅达一倍。经过丘吉尔的努力,海军发展扭转了当初的不利局面,优先发展海军、确保海上优势成为自由党执政后期的行动纲领。到一战爆发时,英国已有各式战舰艘,其中现代主力舰31艘(另有16艘在建造中),前无畏舰39艘,大大超过德国的艘,实现了对德主力舰60%优势的“一强标准”。

针对可能的对德战争,年英国海军部制定了“决战战略”:“主要目标是将德国主力舰队引入决战,所有其他的军事行动都附属于该目的;”而“英国舰队必须做的唯一事情,在于搜寻敌方舰队并将其毁灭。”到了年,英国将海军战略定为旨在控制本土水域,封锁敌方进入世界大洋的路线,并且在德国远洋舰队离开基地的情况下,为舰队总决战抢占最有利的位置。“封锁战略”也成为一战前期英国海军的基本战略,但由于中立国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封锁战略在短时间内效果有限。到年秋,由于实现海上决战的可能性降低,英国海军开始从实现两项基本目标出发来规定其海上战略:“其一,对敌方民众施压,以便迫使他们的政府就范;其二,抵抗住敌人施加的压力,以便可以不受干扰地坚持战争。”随着美国的参战与封锁战略效果的逐渐显现,一次大战最终以协约国胜利而结束,这也标志着英国海军取得了对德海军的胜利。

二、战后初期的英国海军战略

随着同盟国的战败,英国皇家海军失去了战前的最大对手德国海军,重新确立了霸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进一步拉开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在战争的推动下,英国海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战争结束时,“就兵力而言,英国海军几乎扩大了2倍,从不到15万增加到44万左右,42艘第一线主力舰只……拥有门12英寸、门13.5英寸和96门15英寸舰炮”;再次恢复到了“两强标准”的既定水平。

英国皇家海军

相比较英国海军的巨大优势,第二海军强国美国则拥有16艘主力舰,80门12英寸、88门14英寸的舰炮,尽管其50万海军人数超过了英国的44万,但其物质器材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英国。因此当威尔逊在抵达欧洲之前,英国就表示“大不列颠将以它的全部才智保持一支优于美国或任何其他强国的海军。”对此美国方面也以强硬的表示: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屈服于大不列颠完全控制海洋的野心,就像不会屈服于德国控制陆地的野心一样。英国越快承认这一事实,就对它越好。”“如果需要,美国能够而且决心超过英国的海上力量或者地面力量,或者在这两个方面都超过英国。”

年3月,英美在巴黎进行了关于两国海军问题的谈判,由于双方斗争激烈,被称为“巴黎海战”。英国利用威尔逊的国联计划必须需要英国支持的心理,迫使威尔逊继年后再次放弃了赶超英国海军的机会。4月9月,双方代表签订了海军协定,“英国支持威尔逊政府的国联计划,作为回报,威尔逊将考虑中止年的造舰计划。”至此,英国成功的通过外交手段压制了美国追赶英国海军的计划。

为了维持自身的海军优势,英国政府在淘汰老旧军舰的同时,又在不顾财力的建造新的军舰。从年11月到到年4月,英国皇家海军总共拆毁了万吨的旧军舰,包括了“38艘战列舰、2艘战斗巡洋舰、87艘轻巡洋舰、艘驱逐舰和鱼雷艇以及艘潜艇”。为了建造新的军舰,在-年度的财政支出中,英国政府为海军拨款1.88亿英镑,比-年度增加了3倍。但现实的压力使得这成为英国海军最后的疯狂,“十年规则”关于削减军费的决定让海军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冲击。年的经济危机又迫使英国政府进一步削减海军军费,规定海军部-年的预算最多不得超过万英镑,年又减少了万英镑。

一战后的欧洲大陆

与此同时,年11月,美国参议院正式否决《凡尔赛条约》,威尔逊政府的国联计划宣告失败,这样,英美海军协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美国重新启动了新的造舰计划。年12月,美国海军部公布了下一个财政年度的造舰计划。“要求授权建造2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25艘辅助舰只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美国海军在一线海域作战的能力,并且要能保护美国在两大洋的国家利益”。年9月,美国海军综合委员会再次重申:美国要建造“独一无二”的海军,并提出在—财政年度的造舰计划。该计划“共要求建造88艘舰艇,包括3艘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30艘轻型巡洋舰和一定数量的小型舰只”。

除了美国以外,日本在战后也掀起了造舰的高潮。年7月,日本国会批准了早已于年就已提出的“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各8艘,每8年更换一次。到年,除主力舰之外,已建造、正在建造或准备建造的其他舰只还有轻型巡洋舰25艘、驱逐舰艘、潜水艇艘;海军军费从年的0.85亿美元增加到年的2.45亿美元。而海军较弱的法意两国在年底也各有33艘和24艘军舰在建造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再想维持一直坚持的“两强标准”已力不从心,而按照美国的造舰计划,即使英国想保持战前对德国的60%“一强标准”也难以为继。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年3月英国宣布打算放弃一直坚持的“两强标准”,而采用“一强标准”,将目标定在防止美国海军超过英国。年3月,英国政府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提出建造4个战列舰后,还计划建造历史上最强大的吨的战斗巡洋舰4艘,作为对美国和日本扩建海军的回应。但随后又感到力不从心,派人赴美国建议召开裁军会议,并正式通知与美国通过维持海军均势,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时代正式结束。

从年正式宣布实行“两强标准”的海军政策,到年正式宣布放弃这一标准,英国的“两强标准”海军政策断断续续的维持了35年。实际上,从标准建立之初就受到了新崛起大国的严重挑战,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这一挑战,因此维持这一标准就需要庞大的军费支出,这又是以经济实力与财政收入为支撑的。在一战的推动下,英国勉强延长了“两强标准”,然而,在“十年规则”之下,在客观经济条件的压力下,“两强标准”的放弃也是一个必然,此后,英国海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华盛顿会议与英国海军战略的调整

年3月,当英国赴美国正式宣布放弃“两强标准”时,还试探性的向美国建议召开裁军会议。与此同时,美国参议员博拉也发起了裁军运动,要求总统授权召集“一个旨在迅速达成某种谅解或协议的会议”,结束日趋激烈的军备竞赛运动。3月4日,哈定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表示愿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起研讨和磋商,提出裁减军备和减轻陆军和海军部门难以承受的负担的方法”。年5月和6月,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了博拉所提的修正案,要求政府同英日两国进行裁军谈判。而在日本,财政状况也无力支撑庞大的军备计划,“有识之士也强烈要求裁军,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实现裁军和维持日英同盟这一历来的基本方法,因此便答应出席这次会议。”

年11月12日,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13日,英、美、法、日四国签署了《英美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条约生效后,“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次年2月6日,英、美、日、法、意五国又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五国在主力舰上确立了5:5:3:1.75:1.75的吨位比例。

华盛顿会议

通过华盛顿会议,英国确立了与美国海军同等的“一强标准”,同时保持了对日本的海军优势地位,因此“受到英国报刊的好评”。从实际成果上来看,英国依然保持了对美国之外的其他海军大国的“两强标准”,并且保持了对美国海军的微弱优势地位,因此,“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或多或少地是英国有意识的要求,希望在管理世界事务中与美国享有同等的伙伴地位。”

华盛顿会议后,英国政府将重点转向了战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解决失业问题上来。在海军战略上,英国根据华盛顿会议上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将主力舰只撤往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海域;将新加坡建设成皇家海军第三舰队的基地,用以警戒印度至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线安全与维护在中国的利益。此外,在军舰制造上,英国将重点转向了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等辅助舰只的建造上,特别是机动性很强的巡洋舰的建造,它能极大地满足大英帝国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络和保护海运的畅通。“年,英国建成5艘万吨级重的巡洋舰龙骨成果下水,年又通过计划建造9艘万吨和7艘吨的巡洋舰,同时订购了4艘4吨的战列巡洋舰。到年,英国已经建成巡洋舰54万吨、驱逐舰万吨以及45万吨的潜艇,而在建的巡洋舰为33.2万吨、驱逐舰为22.8万吨以及4.96万吨的潜艇”。

20世纪20年代的大英帝国

英国的造舰行动在无形之中又使得军备竞争死灰复燃,在英国大规模建造巡洋舰的同时,美日两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出台一系列的造舰计划。年,日本通过了“辅助舰充实计划”;年12月美国国会也授权总统在年7月1日之前建造8艘万吨巡洋舰;这样又形成了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的局面。为了防止失控局面的出现,在美国的积极筹划下,年6月20日到8月4日美英日三国在日内瓦进行了谈判,英国坚持要根据“实际需要”保有自己辅助舰只的艘数,特别是在轻巡洋舰的保有量上;最后,会议因英美未能在限制轻巡洋舰上达成一致而无果而终。

但是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迫使各国重新坐上了谈判席,年1月21日,经英国发起,五国在伦敦召开了海军会议,最终美英日三国达成《伦敦条约》,三国同意将华盛顿会议上规定的主力舰替换期限由年推辞到年,美、英、日各处理3艘、5艘与1艘主力舰;航母的吨数则依然维持华盛顿会议上的规定,但限制范围扩大到万吨以下航母;新建潜艇则不能超过0吨,舰炮的口径不得超过5.1英寸;英美与日本在大型巡洋舰上的比例为5:3,小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比例则为5:3.5。

伦敦海军会议是华盛顿会议之后又一次成功的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它成功的解决了华盛顿会议上所遗留的辅助舰只的限制问题,并达成协议。通过条约的规定,英国尽管仍然保持着与美国同等的海军地位,但两国海军军备已经达到完全相等,英国海军的微弱优势地位丧失。英国企图重新恢复海上霸权的努力遭到了失败,英国的海军优势地位完全丧失。

在整个20年代,英国虽极力维护其海军地位,然而受限于“十年规则”原则的制约以及经费上的限制,其海军的相对优势在不断的丧失,甚至连“一强标准”的最低目标也难以维持,英国海军在度过发展最受限制的十几年后迎来了“希特勒时代”的严重挑战。

参考资料

《大国的兴衰》

《InDefenceofNavalSupremacy:Finance,TechnologyandBritishNavalPolicy-》

《石油金钱权力(上册)》

《20年危机(-):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

《驶向阳光灿烂的大海——美国海军史-》

《国际条约集》

《英国现代史-》

《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