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米长300公斤湄公河巨型黄貂鱼被捕,
2023/9/23 来源:不详提起鱼类我们都比较熟悉,比如:鲤鱼、草鱼、鲢鳙、青鱼等,这些鱼类为常见的食用鱼,个体不大,一般不超过20斤重,那么你见过淡水鱼类最大的有多大?
就拿常见的鲢鳙和草鱼来说,20公斤以上的个体已经不多见,虽然它们都能超过百斤潜力,成为“巨型淡水鱼类”,但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我们恰恰没有给它们这个时间。
所以也就很难长大,即使寿命长生长速度快的青鱼个体也不过多斤。那么在你印象中,最大的淡水鱼类有多大?
《环球时报》6月22日报道:公斤!柬埔寨渔民捕获的世界最大淡水鱼,长约4米。柬埔寨上丁省南部的渔民在湄公河中捕获一条长3.98米、宽2.2米的黄貂鱼。经科学家认定,这条重达公斤的黄貂鱼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淡水鱼。
这条巨型黄貂鱼在十几人合力下,被拖上岸后,科学家在它身上装上了追踪装置而后将它放生,将对其在河中的运动和行为进行追踪检测。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之前全球最大淡水鱼是湄公河巨鲶(公斤)。这条黄貂鱼将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淡水鱼。
4米长公斤重,这么大的淡水鱼类不仅在湄公河,甚至在全世界也是比较罕见的,那么我们不禁有个疑问,这到底是什么鱼类,为什么这么大?
巨型黄貂鱼
巨型黄貂鱼属于魟亚目,魟科,沙粒魟属,多鳞沙粒魟种,软骨系列品种,原产于亚洲南部、泰国、婆罗洲等等。
对于巨型淡水黄貂鱼我们对它的了解很少,因为这种鱼类发现得比较晚,科学家对它的研究很少,比如:生命周期,各个生长阶段的进食方式,繁殖方式等等,还不太了解。
在年才首次被观察到,引起科学家的重视,当时发现的个体不是很大。到了年,美国生物学家扎布·霍根,在柬埔寨找到一家渔业公司负责人瑞齐·汉弗莱,当作向导在湄公河捕捞巨型鱼类。
研究的课题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的“巨型鱼类统计项目”的一部分,历时3年始于年的研究计划,一年里在湄公河捕到过40条黄貂鱼,最大的一条重达磅(公斤)。
这种淡水鱼类,虽然行动缓慢,但是有自己的“武器”,那就是长长的尾巴,澳大利亚的野生生物专家史欧文,在年被一条黄貂鱼的倒钩刺穿胸膛后去世。所以捕捞或者研究这种淡水巨型鱼类,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
黄貂鱼身体颜色为棕色至灰色,形状宽且扁平,拥有一条长长的、类似鞭子的尾巴,常常将自己埋藏在沙子里或淤泥河底,通过身体顶部的洞或者喷水孔呼吸的巨型淡水鱼类,至此走进人们的视野。
研究表明:巨型黄貂鱼拥有检测动物电场的传感器,可以提前感知猎物的动态,它们把自己的身躯埋藏在沙子内,或者埋藏在淤泥内,或者障碍物内,如果有猎物靠近,它会提前做出准备并发动攻击,为肉食性,主要靠潜伏捕食,可以抓到满足其巨大体型所需的食物。
其扁状宽形的身体和长鞭状尾巴,起码在湄公河内生长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再次说明它们的猎食策略十分有效,那么湄公河到底是什么样的河流?
湄公河
湄公河发源于我国的青海省唐古拉山的东北坡,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由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境,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个国家。
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我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下游境外段称为湄公河,全长千米,流域总面积81万平方千米。
澜沧江流域基本属我国境内,长千米(含中缅边界河段31千米),流域面积19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为16.74万平方千米,下游称为湄公河。
湄公河干流河谷较宽,多弯道,并且受到旱季和雨季的影响,水位落差极大,当雨季来临时水位暴涨,水面宽阔处一眼望不到边,当旱季来临水位降低,只有主河道有水流。
这种旱季和雨季交替的气候,造就湄公河内鱼类众多,因为随着雨季的到来,岸边大量的植物被淹没,食物众多,鱼类从深水中进入浅水中觅食,当旱季到来鱼类水位降低,鱼类又回到深水。
之前有位专家说:“生活在湄公河流域内的鱼类,比世界是哪个任何一条河的鱼都多”,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食物的众多,并且温度的适宜,造成鱼类生长速度,繁殖速度很快,并且能够形成巨大个体。
有科学家统计,湄公河内的鱼类大约有多种。其实并不太严谨,因为只是推断,由于湄公河沿岸的国家属于欠发达地区,对于环境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保护,以及渔业资源种类的统计,并没有放在心上。
对于湄公河沿岸的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在湄公河内捕鱼,能够填饱肚子并且养家糊口,已经很不错了,很少当地人会去保护鱼类。那么为何捕捞严重,还有巨型黄貂鱼,巨型鲶鱼这么多大型鱼类?
巨型鱼类如何生存?
澜沧江下游的湄公河沿岸城市众多,人口密度大,渔民以及靠水吃水的从业人员多达数百万,并且不注重保护水环境。
大家都知道,鱼类想要成长为巨型个体有3个主要原因,一是水面大,并且深度足够,只有大水面的鱼类才有一定的几率一次次地躲过人类的抓捕。
二是食物多,鱼类想要成长为巨型个体,需要大量的食物,特别是肉食性鱼类,一天的进食量甚至能够达到体重的10-20%,如果食物短缺,它们的生长速度就大大放缓。
三是温度适宜,鱼类自身不产生体温,它的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当水温过低的时候鱼类的生长速度很慢,虽然也能成长为巨型鱼类,但是几率太小了。那么湄公河的环境能够达到这3个要求吗?
首先水面,湄公河年径流量亿立方米,而我国长江的年径流量也不过接近1万亿立方米,流量大证明水资源丰富。
而湄公河平均宽度为-米,在接近老挝、柬埔寨边境的地方,有50公里长的河道,雨季到来时,宽度达到14千米,并且河道弯道比较多,集水区比较多,为鱼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先天条件。
其次是食物,上面提到湄公河分为旱季和雨季,并不缺少食物,暴雨涨水除了能带来大量的食物外,还能让河水变得浑浊,浑浊的河水能为鱼类提供保护色,让它们不至于被灭绝性捕捞,虽然捕捞量大,但是渔业资源下降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
最后是温度,湄公河从我国流出后,流经的地区大多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平均温度也在18℃以上,温度高鱼类生长速度快。
冬季盛行源于大陆的东北季风,降水稀少,夏季盛行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充沛的降雨为鱼类的生活生长,提供了可持续性。
水面面积广,食物的众多,温度的适宜,为湄公河巨型鱼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那么鱼类都有洄游,溺水游动的特性,巨型黄貂鱼能否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来到澜沧江?
我国澜沧江内有吗?
不管什么鱼类都有逆游的特征,也就是逆水游动,有些是生殖洄游,有些是为了寻找栖息地,有些是为了食物,而黄貂鱼也不例外,湄公河属于澜沧江的下游,它们会顺着水流来到澜沧江我境内?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3点。
一是高山峡谷的阻挡、湄公河发源于我国的青海省唐古拉山的东北坡,源头海拔高达米地势较高,流域内地形复杂,上游属于高海拔地区,中游属于高山峡谷,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山高谷深。
而到了下游海拔一般在米以下地势平缓,特别在老挝境内出现孔恩瀑布,瀑布落差达到14米,宽度达到10几公里。
受到高山峡谷的阻挡,澜沧江在我国境内水流湍急,流经国外的时候由于海拔急剧下降,并且巨型瀑布的阻挡,这么大的落差很多鱼类根本难以逆游,这也是我国境内澜沧江和湄公河鱼类,不管是品种或者个体有极大不同的一个原因。
二是气候的变化、黄貂鱼生活在湄公河的下游,这些地方属于热带,冬季最低平均温度也有18°,而我国只有和越南交界处属于热带,这里有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
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大部分地方属于高海拔气候,温度比较低,即使除去高山、峡谷、瀑布的阻挡,黄貂鱼也很难在这些地方生存,毕竟生物的进化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
三是食物的稀少、任何鱼类的生长都离不开食物,湄公河中游和下游属于热带,降雨量充沛,不管鱼类的品种,还是密度都比较多,并且随着雨季的来临,水位暴涨,水质浑浊,利于这种游动速度偏慢的鱼类潜伏捕食。
而湄公河的上游由于天气的寒冷,不管鱼类的品种,还是密度都比较少,食物的稀少也就不太适合大型鱼类的生长。澜沧江内有巨型鱼类,比如:面瓜鱼学名巨魾,只是如今密度越来越少。
从高山、峡谷、瀑布的阻挡,气候的变化,以及食物的稀少,这3个方面可以看出,生活在湄公河的巨型黄貂鱼,想要逆流而上来到澜沧江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虽然湄公河巨型鱼类的品种比较多,但是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随着捕捞量的一年一年减少,很多当地人开始在河里养殖鱼类,据说湄公河的养殖鱼类,捕捞量已经超过野生鱼类。
而这次捕获4米长,重达公斤的巨型黄貂鱼,是否意味着湄公河鱼类的生长环境已经得到改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鱼类的种群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增加的,也不是靠增殖放流短时间就能实现的。虽然湄公河生物种类丰富,但过度捕捞和污染仍然威胁着其脆弱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