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入海流,南宋船运贸易场景图

2023/5/7 来源:不详

遮之遮盖笔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607.html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孝武皇帝令张骞开拓西域,建立打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那个时期除了从长安出发的传统丝绸之路外,就已经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从唐代开始,繁荣富强的盛唐也带动了周边地缘经济政治的发展。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广州成为了重要的外贸海运港口,唐代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就设在广州。

到了宋代,对外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往来遍及东南亚,远到阿拉伯半岛,乃至非洲地区。因为靖康之变的巨大破坏,宋代海运贸易随着宋室南迁,成为了南宋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浙江乃是南宋朝廷所辖版图中最核心的地区,天子驻陛之京师所在。而流经临安城的钱塘江,是内河与海洋汇通的一条重要航道,沿途散布着各种装卸货物的渡口、港口。

南宋海外贸易商使用的大船,大小不一,大的有五千料,一次可以承载五六百人;中等规模的大概有二千至一千料左右,一次可以载二三百人。“料”是古代木船的计量单位,采用两端截面宽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作为一料。五千料的船,相当于多吨排水量。

除了上述较大的木船,略小一些的船被叫做“钻风”,速度快,一般分八条桨和六条桨的,单船可以载一百多人。钱塘江上还有更小的船,主要是捕鱼卖鱼的驾驶,人称三板船。

本文重点要说的是南宋江海贸易的商船。

从临安城顺钱塘江向东,出了钱塘江口杭州湾,就是大海。南宋年间的杭州湾大喇叭口,已是茫茫汪洋一望无际,能充分感受到大海的气势和凶险了。

古时候由于对大自然缺乏科学探索,所以人们面对广袤深邃的大海充满了敬畏与恐惧,认为传说中的神龙与怪蜃就应该居住在深不可测的波涛中,它们可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依海而居的古人,想要靠海为生,必须驾船出海,所能依靠的就只有指南用的水罗盘了。海船上,一般是由可靠伙计操作这种源自战国时代的导航设备。

驾驭船只辨识方向,必须高度仔细认真。一船人的身家性命操于其中,所以不敢有丝毫谬误!凡是跑海外贸易的大商巨贾,对于掌控水罗盘这个位置的岗位,无不三令五申,警之再警,无非就是安全二字。

南宋的海上贸易之路,使得泉州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起点。满载丝绸、茶叶、宋瓷的商船从泉州出发,顺洋流南下,途径海南岛东北七洲列岛南部海面,宋代把这段洋面称为七洲洋。船员会在途中测量水深,大约有七十多丈,合现在差不多是多米深。

之后,商船要经过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各岛洋面,进入印度洋。这些地方的海面宋代叫作昆仑洋,商船沿途会经过“昆仑”、“沙漠”、“蛇龙”、“乌猪”等海域。之所以会有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一段海况复杂,气候变化剧烈,甚至险象环生。

古人往往会把各种海洋气象变化,看作神明天象的神谕。而昆仑洋这一路上,出现的所谓天象比大海上的暴风雨还要多。比如平静的海面,风乍起,云朵突现,人们就能看到云层之上貌似有金龙现身!那龙的五爪毕现,目光如电,头角峥嵘,清晰可见,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掀起巨浪滔天,那场景好似末日临。

还有更厉害的,这段海域暗礁太多,一旦搁浅必死无疑。这时候,经验丰富的水手都是靠着过硬的罗盘指南技术,才能避免葬身鱼腹的下场。因此,常年跑海船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去怕七洲,回怕昆仑”,就这昆仑洋水深也有五十多丈,合现在多米深。

海船上最牛的当属那些资深的水手了,他们只要每天观测海上日出日落,记录变化,就能准确判断天气变化,从而依据海况调整航行。

这些水手基本上就是工程师级别的海员,可以通过查看云层和水汽的变化,来感知风向风力,结果十拿九稳。看到远处的海浪,他们就知道风一定是从那个方向吹过来的,;看到巨浪拍岸,就能预测明天一定会刮南风;看到闪电就知道随之而来的是夏季暖风和雨水。

水手们另一门绝活儿是通过观察海水的颜色清浊变化,来判断陆地山礁的远近。远洋深海的水一定是暗深蓝色的,靠近山礁陆地的水,相对碧绿清澈,中间过度地带的海水,则色浅而浑浊。还有一个规律,鱼类聚集的地方,必定多有礁石,因为附在礁石上的藻类,是鱼类的最爱。

农历每月的十四、二十八两天,被称作“大等日分”,这两天如果风平浪静,那么就可以肯定,十五日之内必有暴风雨来袭。水手们观测海水变化,一定要提取样本,通过查看沉淀泥沙的形状,就能判断附近岛礁是不是有港口,可以作为停靠补给之地。

不过,商船若只是在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温州、台州等几个港口间往来贸易,不必出外海走七洲洋、昆仑洋,那就简单多了。如果是做远洋贸易的,你就得从泉州到福建晋江附近的代屿门,这相当于南宋对外贸易的一个通关卡口,从这里才能合法出外海,做国际贸易。

说完了南宋出海远洋商船的一些掌故,再回到钱塘江上,最早“浙江”一词指的就是钱塘江,往来这条航道渡口的商船除了出海大船外,当然还有许多内河航运的船只,比如附近严州(杭州建德)、婺州(金华)、衢州(浙江衢县)、徽州(安徽歙县)等地商船也会过来折腾停靠做买卖。

这种状况叫作“长船等只”。像临安城里需要的柴火木炭、竹木材料、柑橘、山核桃糕点等物资,都是由这几个州府出产供应。而产自明州(宁波)、越州(绍兴)、台州(台州临海)的海鲜和鱼鲞干货,是由大海船从沿海通过钱塘江逆流而上运达江浙各地的。说到这里想起一道海边家常菜“鲞烧肉”,差点哈喇子流一地。

然而钱塘江自西向东而流,内河商船,特别是往来严州、婺州、衢州、徽州的船只,因为航道河滩有点高,逆水爬滩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这些商船就都索性扎堆停在了钱塘江岸边渡口。

得益于当时的南宋京师临安城,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富足,对各类物资的需求很大。起初是各类商船、小货艇、小舟,后来乃至海船、大型商船、各种捕捞区的渔获船都汇集到钱塘江渡口,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江边的船运货物集散市场。

这种情况下,还催生了一种新的产业化场景,就是买卖双方找一条渡船,在江面上就地谈起了生意,往来货船与临安城里的摆渡业务也是相当繁忙的。

你能想象这是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杭州钱塘江渡口熙熙攘攘繁忙的景象吗?密集的客人与商贩,还有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在江上聚会。临安城造就的江与海的交汇,有没有给你一种南宋版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感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5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