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王诗成实施海洋食品工程的建议

2023/6/8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70317/5252031.html

(本文发表于年4月)

一、实施海洋食品工程战略是历史的必然

1.向海要食品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从事粮食生产;但中国又是一个“小国”,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很少。中国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应越来越感到潜伏的危机。中国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中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中国的耕地似乎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了。这期间我们的决策者、科学家、生产者都曾采取了许多办法,以使我们有限的耕地再多负担一些。然而我们在立足于眼下这块土地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把眼光放远一点,放宽一点。要知道我们既有神圣的黄色国土,还有广袤的蓝色疆土——海洋。人类来源于海洋,人类也终将回归海洋。海洋不仅是人类的摇篮,海洋还应分担陆地养育人类的重负。中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多种陆地资源日趋紧缺,因此,向海洋要食品已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

2.海洋有丰富的食物资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据有关专家估计,全球海洋每年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上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也有专家认为,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考古资料亦表明,海产贝类是人类早期食物之一。在海产品中,人类首先利用的是贝类,其次是鱼。鱼肉中含蛋白质和脂肪,不仅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以及碘、钙等,是人类摄取高质量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人类对海洋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物构成正在发生变化。海水产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为20%,大约相当于谷物的2倍,比肉禽蛋高五成,而且脂肪含量低,还具有各种特殊的食疗功能,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我国渔业发展潜力巨大

据调查,中国海域已鉴定的海洋生物种类有2万余种,20米内浅海面积余万公顷,海洋滩涂余万公顷,这些都是发展海洋农牧业的宝贵资源,可以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食品资源基地。我国水产品产量年达多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1/4,水产品产量占全国肉类食品生产总量的1/3,人均年占有量达20余千克,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有的沿海城市水产品消费量已超过肉类消费量。近两年水产品价格相对平稳,涨幅最低,对稳定食品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渔业将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资源,增加水产品产量的潜力巨大,因此发展节粮节地型渔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4.发展海水农业已成为全球战略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上对海水生物农业的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与沙特阿拉伯合作,在阿联西海岸边沙地上种植油料作物用海水灌溉,已获得每亩~千克的产量,其含油量达30%,比大豆含油量高出10%,蛋白质含量占15%。在沙特阿拉伯东部沿海地区海滩上种植的公顷油料植物,用海水浇灌也获成功。埃及通过嫁接技术的应用,培育出一种耐盐杂交水稻新品种,并对水稻实施海水浇灌,为世界粮食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海水农业完全可以成为21世纪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产业。

二、海洋食品工程战略的主要目标

海洋食品工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到年,把全国20米以内的余万公顷浅海全部开发利用起来,建成人工海洋牧场;把余万公顷的滩涂建成鱼、虾、贝养殖基地;把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渔场建成定额捕捞的生产基地,在四大洋建立国际合作生产基地;把渤海建成我国海上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在万吨以上,鲜活比例达80%以上。要通过海洋食品战略,源源不断地将人类所需要的食物和蛋白质从海洋里提取出来,并逐步使海洋成为中国的第二粮仓及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以此来弥补陆地资源的不足。届时,海洋食品提供给中国人的蛋白质将从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左右,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大致形成粮食、肉食和蔬菜、海洋食品各占1/3的格局。

三、组织实施五个子工程

1.远洋外向带动工程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形成海陆结合、捕捞与养殖并举,生产、运输、加工、贸易一体的远洋渔业新格局。国家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集体和个体大功率渔船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拓宽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空间和生产领域。争取到年,国内马力以上机动渔船大部分投入远洋和外海作业。要巩固发展西非、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渔业,拓展东非、南亚渔业区域,积极开辟印度洋和南北美洲水域的渔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好环大西洋、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4个远洋渔业基地。在搞好国际间渔业合作捕捞、加工、养殖的同时,逐步向公海区域进军。争取到年,国家组建起现代化公海捕捞骨干船队,国内马力以上机动渔轮重点转向从事公海大洋水域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长尾鳍科和南极磷虾的捕捞。公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而且不受国际间渔业协定的限制和制约,是今后远洋渔业的重要拓展领域。

2.近海保护增殖工程

鉴于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近海优质经济鱼类产量下降,国家应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逐步实施配额捕捞;坚持禁渔、休渔等保护制度,压缩定置渔具,限制拖网渔船的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保护和恢复资源;积极增殖资源,扩大增殖品种,国家有计划地对重要经济鱼虾越冬场、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创造鱼类繁殖生长的良好环境,人为控制违规拖网的破坏性捕捞;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向近海水域排放,对重要鱼虾产卵场的水质采取严格的监测措施,保护鱼虾类的正常繁殖生长。

3.海洋农牧化工程

21世纪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和主力军是海水增养殖业。初步设想,用30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将我国浅海水域和滩涂建成海洋牧场和滩涂养殖区;要坚持精养高产,加快多品种养殖步伐;因地制宜地发展鱼、虾、贝、藻,适度发展虾类,大力发展贝类和藻类,重点突出鱼类;鱼虾类的增养殖要扩大规模,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效益。届时,海水增养殖业形成牧场化,其产量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上升到70%以上。其中,名、特、优、新、珍、稀高效增养殖品种要形成规模效益,其产量和产值在养殖产品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70%。

4.渤海“菜篮子”工程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性内海,面积约为7.7万平方千米。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众多,主要有辽河、深河、海河、黄河、潍河等,入海径流量相当大,仅黄河年平均径流量就达亿立方米,其水质非常肥沃,给渤海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类。今后渤海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走以增养殖为主的农牧化路子,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未来最大的海上“菜篮子”工程基地。发展重点:一是潮上带对虾与多品种立体养殖;二是浅海、滩涂的贝类养殖和网箱养鱼;三是毛绀和魁绀增养殖;四是岛礁区海珍品的增养殖;五是传统名优品种增养殖。鉴于渤海优质经济鱼类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莱州湾、辽东湾、渤海湾应重点发展对虾、海蚩、梭鱼、鲈鱼、梭子蟹、鲜鳃鱼类等品种的增养殖。近期尤其要加快发展鲈鱼和梭子蟹养殖,把渤海建成我国最大的养鱼基地。实施上述措施后,可以预测,渤海将重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虾腾鱼跃的景象,形成年产万吨优质渔获物的巨大“菜园子”。

5.蓝色食品加工工程

据统计,目前全国海洋水产渔获物中,约有15%因保鲜、加工不当造成腐烂变质而不能食用,损失很大。21世纪,需适应渔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初步规划在全国沿海建成20处较大规模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中上层鱼以及贝藻类大宗产品、低值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营养、卫生和食用方便的新产品。到年,全国95%的海产品经过科学处理后进入消费市场,海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水产品原料产值比例达到3:1。要积极做好消费引导工作,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水产品消费比重,促进食物结构的优化。要在政策上扶持制碘工业和含碘食品生产的发展,彻底消灭中国人的碘缺乏症。要切实抓好海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完善,加强海产品质量监测和检验,建立健全海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优质名牌海产品。要坚持国内、国外两大市场一起开拓,建设好一批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增加仓储设施,改进保鲜保活手段,拓宽陆、海、空直销通道,大规模地组织各类水产品进入消费。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鲜活水产品常年均衡上市,满足供应。

四、抓好四大战略性举措

1.把实施海洋食品工程提高到战略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海洋渔业,实施海洋食品战略,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大粮食的观念,把海洋渔业作为大农业中的一个大产业,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途径,摆到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开发海上“粮仓”,生产海洋“粮食”。要切实加强对海洋渔业工作的领导,在政策以及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要实行规模化、集团化开发,以适应海洋渔业这一大产业的发展需要。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实行合作开发、东西互补、内引外联等多种形式和多个渠道,吸引各种资金。

2.发展海洋渔业,实施海洋食品工程战略,必须以高科技做强大支撑

国家要集中财力和科技力量进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攻关,把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放在海洋开发的头等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强大的水产科技队伍,促进产、学、研三结合。要抓好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养殖、捕捞、加工等各类生产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实施名优新示范基地带动,建立一大批鱼、虾、贝、藻示范基地。要积极扩大国际渔业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力引进适合中国国情的渔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尽快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争取在21世纪中叶科技增产增收因素在新增产增收总量中占70%以上。应当像陆地农业那样,用高新技术武装海洋渔业生产,重视水产种子工程建设,加快选种、育种、抓好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和优良品种的引进、驯化。组织好海洋渔业重大课题的科研攻关,在海水灌溉、海水作物、病害防治等方面要有突破。加快海洋渔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培育一批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留得住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进行有关海洋渔业的前沿实验研究。鼓励和吸引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到沿海就海洋渔业问题深入生产实际,进行课题研究、技术推广,推进海洋渔业的发展和海洋食品战略的顺利实施。

3.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向水域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潜力很大。要充分利用“三荒”(荒芜水面、荒滩、宜渔低洼荒地),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实行家庭(联户)承包,也可以租赁、转让,还可以采取拍卖使用权等方式。要把进一步放开搞活与规范和提高结合起来,推进海水养殖业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要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广优良品种,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要在稳定大宗品种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名优海产品养殖,形成规模化生产。要合理调整海洋捕捞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有计划地组织改善渔场环境。要加强对水域污染的治理,保护渔业野生资源。要按照“积极开拓,强化管理,综合配套,提高素质”的方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渔工贸结合,以捕捞为主,开展加工、养殖、运输多种经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渔业外交,抓好涉外船员的培训,搞好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和信息网络建设。要鼓励扶持骨干企业在国外建立产、运、销配套的远洋渔业基地,对与我国开展渔业合作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可适当考虑将外援项目与远洋渔业结合起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海洋渔业系列化服务水平

21世纪,中国专业化、大规模、高科技的渔业生产,有赖于社会化的渔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渔业服务体系建设要适应现代化渔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系列化、社会化优质服务。要加快名、优、新、珍、稀品种的引进、驯化和繁育,建立健全苗种监测检疫机构,加强产销管理,保证苗种质量,限制和禁止稀有品种的外流。要加强饲料管理,建立饲料生产基地。饲料生产要合理布局,新上一批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为各类养殖品种生产足量的专用优质饲料。养殖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实力量,完善网络,搞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最大限度地扼制养殖病虫害的暴发和蔓延。渔港建设要重点抓好国家级渔港的港池清淤、码头维修扩建和港口服务设施配套,增强整体功能,为远洋渔业提供良好的基地服务。加快渔船技术改造步伐,特别是中、小型渔船玻璃钢化的推广普及,是实现我国渔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持。争取到21世纪30年代,全国1/2以上的渔船实现玻璃钢化。要加强渔业、通信导航管理,建立健全渔业水域安全通信网络,搞好渔业航标建设,为渔业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5.健全渔业法规,强化渔业执法,为海洋食品工程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随着渔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强化法制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渔业生产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增强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渔业执法部门要认真贯彻“以法兴渔,强化管理,公正严明,服务渔业”的工作方针,维护渔民和国家渔业权益,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我国和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都相继批准了这个公约,这就需要我们制订配套的新的海洋管理法律、法规。新的海洋管理制度,将直接涉及我国的海洋渔业生产,特别是外海捕捞布局的调整问题,为此,应加强涉外渔业管理,加快我国海域渔场的资源调查和分析论证。要通过社会综合治理,组织渔业、海洋、公安(边防)等部门集中力量严厉打击电鱼、炸鱼、毒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以促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摘自《海洋生态经济路径研究与实践》作者:王诗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9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