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落十里,万物重生

2023/5/3 来源:不详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林深遇鹿,海蓝见鲸。

——题记

01

壮美磅礴的鲸鱼,是上天在无边深海里的完美杰作。

鲸有一副王者之象。它是万千生灵的荦荦大者。身处生物链的顶端,天敌寥寥,就连杀戮者大白鲨,都不敢轻掠其锋。

鲸能像人一样沉思默想,是高智商的生灵。它是少数上岸后再选择回到海洋里生活的动物——这是否意味着,鲸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并且具有更为深远的智慧?

鲸头上喷起的水柱,有时会高达数丈,阳光之下,如霓似虹,仿佛是为其无法言传的思想加冕的王冠。

鲸的脂肪很厚,体温被包裹在深层内里。置身在冰封雪冻的海里,它也周身温暖;在烈日炎炎的赤道上,也不会格外燥热。它表皮温度和体温温差,最高达三十摄氏度。

它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非常雄伟,毫无瑕疵。鲸尾的摆动能产生一种令人惊叹的美感。鲸油、鲸脑、鲸肉、鲸骨——俱是珍宝,当然也正因如此,人类对鲸的榨取,一度达到敲骨吸髓的程度。

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它们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很多沿海国家可以看到壮观的鲸群。它们鼓浪成雷,喷沫成雨,出没之地,山海耸动。“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尔雅翼·释鱼三》);在古代,先民常把海潮涨落归因于鲸的出没。

鲸对人与船只偶有攻击行为,通常是受到人类意外惊扰而引起。它极富攻击力的裂尾,过去常使围猎而来的小艇及水手瞬间毙命,死无完尸。如能体察到航海者的善意,它就会放下敌意。鲸豚对人,常有引路、让航、甚至见义勇为驱逐恶鲨、将落难者驮上海岸之善举,古今中外,相关记载不胜枚举。

鲸鱼的鳍状前肢里,实际上有废弃不用的手臂、手腕和手指骨,这是一只小灰鲸的前鳍骨。

02

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深处,它的庞大尸身会一直下沉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用自己的残骸滋养万物,然后在宏大的地质时间中,孕育出一个深海绿洲般的小型生态板块。

盲鳗、睡鲨、深海蟹等大型食腐者的飨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它们在鲸落周围的沉积物中定居下来,眼前的食物残渣,足以延续它们两年的生计。

再接下来,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的鲸骨,吸引大量的厌氧细菌进入,分解脂类,产生硫化氢,形成厚厚的细菌“毛毯”,又可以哺育寄生其中的上百种无脊椎动物,这一阶段,往往长达五十年。

将古代巨齿鲨的上下颚与现代大白鲨进行比较。远古的巨型海兽让人感觉很魔幻。

但这一切依然只是开始。当残余“鲸落”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鲸的遗骸渐渐化作礁岩,成为海底形形色色生物群的宝贵跳板。深海无眠,洋流是它们日夜川流不息的道路,包括鲸诞生之前,那些巨大的海洋鱼类和古爬行动物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星星点点的海底绿洲,一如海洋牧神飘摇的足印,死亡中焕发的新生更令人心生震撼。

03

在某些沿海文明的观念里,这个世界由海神统领,鲸豚是海神的子民,并且化身为海神的信差,向陆地上的人传递讯息。它们每年会季节性随着海潮的涌动靠近海岸,它们播撒的讯息仿若天机,可见、可闻、可感,存在大海里的每一个地方,被万事万物所接收。

海洋与陆地,通过神奇的“鲸灵”连为一体。他们自愿充当信差,担负起了向人类传达海神讯息的使命。然而,陆地上的人显然不能领会鲸豚孜孜不倦融合两个世界的努力,也打乱了某种和谐。

在几千万年间,鲸已经进化出一种稳定高效的沟通技艺。鲸类视力虽弱,但像陆上的蝙蝠一样,有特异的听力功能,其声呐系统能极为精确地辨别方位、识别目标。人类津津乐道的“第六感觉”,即源出“动物声呐”。

然而从19世纪起,鲸被人类对海洋越来越深入的探查深深困扰,轮船的发展给海洋带来了灾难性的噪声污染,再加上海洋战争、石油污染、商业(科学)捕鲸等因素,鲸跨洋通讯的信息不断被扰乱,水准不断下降。

人类文明诞生以前,它们能相隔万里沟通,如今可能已不足百公里。

在这个蓝色星球上,人类已经失去聆听与辨认周围环境的能力,在深海里,又阻碍了其他高智商动物的演化之路。

04

鲸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法则。它们是海洋世界的高阶消费者,是海洋生态最敏感的指示器。

有关鲸鱼、海豚冲上海滩自杀的事件,不断见诸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它们为何会神秘地死亡?科学家发现,一系列鲸鱼集体自杀事件,与海军演习等活动有关。

海军演习以及繁忙航运所发出的噪声,严重干扰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的辨向功能,使之迷失方向,从而酿成集体搁浅的悲剧。

低频声呐信号可传播数百公里,其频率与鲸鱼互相交流时使用的信号频率相同。鲸鱼靠声音交流、喂食、交配及迁移,因此极易受低频声呐信号影响。

低频声呐的高分贝噪音,在水下相当于一架起飞的双引擎F-15战机周边的噪声水平,足以让鲸鱼的耳膜破裂、身心俱损。

因声呐实验导致鲸鱼拼命逃亡、冲向浅滩、大批死亡的事件一再发生。比如年3月,在巴哈马百慕大海域进行的新型声呐实验,就造成16头大鲸鱼的死亡。

很多鱼类颅腔里的内耳,起着保持平衡、感知危险、以及提高敏捷性的作用。和鱼类类似,巨大的噪声,也会导致鲸头部周遭的空气产生剧烈共振,在一瞬间就会撕裂鲸极精细的耳脉和脑组织,鲜血喷薄而出,连附近的海豚和潜水员都难以幸免。

十七世纪的三桅船

05

美国生物学家沃特森,在对鲸所谓集体自杀的研究中发现,鲸有着相互救援的习性。当有鲸因病、伤搁浅,而发出求救信号时,其他鲸会焦躁不安,从不同地点赶来,若无力施救,有时宁肯与病鲸一同搁浅,若病鲸眼见奄奄一息,其他鲸也并不放弃,即使被人们一一拖回深海,亦会去而复返,甘愿一同赴死。

一只重达8吨的虎鲸飞向空中,最后捕捉到它追了两个小时的猎物。

有研究海豚的科学家,在群居的豚类中,也曾观察到类似的场面,百余海豚簇拥着一具同类的尸体,护丧长达十余日,直至豚尸腐烂使其他海兽不再觊觎,才慢慢散去。

曾有日本猎鲸组织便利用鲸豚这种相濡以沫的特性,故意刺伤鲸群中的一两个成员,竟然频频得手,有时竟致整群鲸鱼搁浅。还有捕鲸者潜至深海,用仪器模拟发出临危鲸鱼惶急不安的求救信号,引得鲸群呼啸而至,不意惨遭围猎。

深海同伴间的肝胆相照,最终却成了集体死亡的陷阱,无比残酷却又是铁一样的事实。似乎只有人类的智商,才会做出这样令人无语的举动。

所以启蒙时代的鲁迅才会呼吁人们,“想些互助的方法,收了互害的局面”,最根本的立意也正在于此吧。

06

鲸曾经遭遇长达两个世纪被人类灭绝式的大屠杀。

欧美日的捕鲸船,都曾经横扫七洋,所向披靡,从大西洋、太平洋到印度洋,到处都是他们征服水下巨兽的战场。捕鲸者们在海上相遇,或举行联欢,或分享鲸油,或为争夺大鲸展开竞争。

19世纪前半叶,夏威夷成了世界捕鲸基地。对齿鲸中躯体最大的抹香鲸进行围追堵截,于年达到高峰,年捕万头。与此同时,太平洋中的露脊鲸、灰鲸、座头鲸等鲸类也遭滔天大祸,万劫不复。鲜血有如梦幻般的红潮,从巨大的身躯上喷涌而出,鲸就在自己的鲜血里翻滚。有时它会拖行船只数十里,大海也因此变得一片血红,有如一个血水沸腾的屠宰场。

捕鲸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它还兼有探险与开发的功能。在大航海时代,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捕鲸船的足迹。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亚,就是由捕鲸者带入文明世界。在一个荷兰人偶然发现了澳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来往的船只都认为那是一片传播着瘟疫的大陆,所以都避而远之。唯有捕鲸船靠了岸。

一艘捕鲸船在大海上的捕杀行动,并不是为了一两个人的私利,也不仅仅是一船船员与世隔绝的孤立行动。人对鲸的捕杀,包含着冷漠和无动于衷的事实,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联合行动。陆地上无辜的人们,也是使得大海捕鲸船帆桅林立、随处可见的推动力量。

年,科学家研究海洋生物时的潜水套装。

07

除了有计划有预谋的捕杀,鲸或者被船只撞伤,或者被捕鱼用具缠绕而无法脱身。因外伤而造成的死亡,通常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就在不久前,有一只叫“黑黑”的小抹香鲸,吞进一只垃圾袋,里面装有烟头和一只聚醋薄膜的气球,它的肠子被堵塞,无法进食,科研人员费了很大周折,才帮它把垃圾弄了出来,把它放归大海。

如果鲸在洄游时不知不觉间迁移到了漏油海区,有毒物质流失造成的藻毒素会不断渗透到鱼类之中,而鲸正是以这些鱼为猎物。

德国海洋学家特波尔德,曾在多头海豚的脑中发现了高浓度三丁酯锡毒液,这种毒液来自船上的油漆。

三丁酯锡能破坏鲸的脑神经细胞,鲸一旦中毒,便丧失了辨别方位的能力。鲸有逐船戏波的习惯,时间一长很易中毒。如前所述,鲸有相互救援的“群体意识”,一俟有鲸豚因故搁浅,常引得鲸群上岸冲滩,这便发生了一宗宗“集体自杀”的惨案。

鲸及一切动物一样,不会自杀,更有着求生的欲望。

随着海洋工业的发展,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人类甚至也在参与着具有连锁反应的海洋物种变异。如果说人类在17世纪格陵兰捕鲸时代就拉开了毁灭鲸的悲剧序幕,那么,当今海洋的污染,已经抵近了这幕悲剧的尾声。

08

“蓝色的潮水,正点点滴滴替换着我体内猩红的血液。”在作家廖鸿基的梦里,轮船出航的笛鸣声,低沉绵延,一如周旋的号角。讨海人的生涯,使他在广阔、丰美与深邃之外,也感受到了生命环境的残酷。

他曾经捕获一只母鱼,甩到甲板上时,它的身旁却有一只公鱼陪它一起摔滚,“尤其当我看到那公鱼的眼神,不再是记忆中的倨傲从容,而是无限的悲伤、痛苦或者柔情……母鱼游向左方,公鱼也贴着身向左,那亲密的距离仿佛是在耳边吓呼,在耳边安慰。”

“那眼神说话了,让我来分担你的痛苦,我愿意与你同生共死陪伴你到永远”。鱼类前所未见的情意,让年轻渔人的心变得柔软,意志也逐渐松垮。直到老渔人发出断喝:

“闭起眼吧!如果当做一场争斗,就应该忘掉感情……”

在《鬼头刀》里,渔人们逐渐知晓了鱼群的去向与星辰的名字,熟悉了海流的脾气与灵魂的低语。战斗不可避免,然而,对待海洋,他们开始懂得尊重和信赖。

《鲸生鲸世》涉及到了人与鲸豚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试探慢慢了解渔船的来意,虎鲸表现出的和善态度让作者认识到,曾经用“杀人鲸”来命名这种动物是多么不恰当。“怀抱童心的虎鲸”瓦解了人类的疑惧,“整整两个小时的接触,我感觉到它们握住了我的心,即使它们远远离去,我也感觉和它们之间已经丝线牵连,终生不渝。那黑白分明不会褪色的温润感觉,如一块璞玉埋入心底。”

风浪激荡的海洋,给作家留下了无穷的思索空间。如同“空”否定了“色”,“色”也否定了“空”,生物之间的同根同源、密切关联,同样也在否定着丛林法则、物竞天择和一物克一物,自然世界并不是一个祛魅的、剥夺了精神力量或道德价值的世界,人与海洋动物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情感关联。

09

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之后,在强烈的辐射作用下,野生动物的生存遭受了毁灭性的重挫。

时光静静流淌了三十余年后,在那被辐射笼罩的“恐怖之地”,活跃着欧洲獾、欧亚河狸、欧亚猞猁、灰狼、狸、赤鹿、野牛、赤狐、棕熊、狍以及野猪等动物,还有如黑鹳、金雕和白尾海雕这样的珍稀鸟类。这片没有农耕、没有伐木、没有狩猎的“人类禁区”,似乎成了“动物天堂”。

人类在自然界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当我们从击碎的水浪中抬头望着茫茫苍天,几百万年了,涌自太平洋的涛浪无一日终止、无一刻倦怠。所有地标、疆界、平地、屋舍、速度、方向的认知系统全被粉碎;大海,是唯一的空间与时间,大海是唯一的存在。大洋深处不时显露出深海精灵的黑色脊背,神秘难言,宛如云中的座座山峦。

从地质空间到生态人文,在烟涛迷蒙的大海上,大陆和大海被截然分成两个对立的世界。一边是文明的杀戮或占领,一边是自然的水阔天青;一边是死的领悟,一边是生的救赎。先于人类来到蓝色星球上的鲸,原本与人类天各一方,相安无事,更彰显着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并由此铺陈开有机、连续、动态发展的交往历程。

“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逐和占有越多,灵魂就越是漂泊无依,无家可归”。抛开科学研究探讨自然机制生成运作的默识与概念,其实我们的一切根基,无不源于大海。鲸落十里,万物重生。海水依然清澈,天空有如倒悬。深海中温柔如鲸的孤岛,既是献祭,又是供养。沧溟之中每一个物种的命运,都依照自身的演化规律沉默运行,又与生命世界的一切密切相关。

作者

刘东黎

排版

小球

灯火阑珊,漏断人静。瞬息京华,春明秋景。

且让文化与记忆的一叶轻舟无声滑过。

闲云野鹤,沧浪浮萍,

只载游兴,不载功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