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佑商人旅途平安,古代泉州形成了一整套

2024/9/13 来源:不详

宋元时期,自泉州商人踏上印度洋那一刻起,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虽然印度洋常年有稳定的季风,但人们对远洋贸易还是充满敬畏之感,故商人下海贸易在泉州人看来是一件必须慎重对待的事情。为保佑商人旅途平安,顺风顺水,泉州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海上贸易民间文化风俗。首先,在建造海舶之前,要选择良辰吉日,摆上各种贡品,进行祭祀,然后再请泉州当地专门的造船师傅(称为海木匠)来施工。待开工之时,海木匠先在船底铺设木板,并鸣放鞭炮,宴请工匠,名曰“铺志”;待海舶建造到船面之时,再以红布包裹铜钱,置入船底,以求吉利;最后,在安梁之时,以红布覆盖,并在船上安放“太平钱”,以求太平。建造完毕,待新船下海之前,船主人要选择良辰吉日,为海船“点睛”,赋予海舶生命与灵气;然后,在海舶上悬挂各式彩绸,并鸣放鞭炮,以驱除海洋中的妖魔邪气,确保海舶时刻都能顺利航行,远离灾难。其次,即将出海时,泉州商人要求神灵护佑,并焚香供奉,以保太平。在泉州商人供奉的神灵之中,除了龙王、八仙之外,还要供奉海神妈祖与通远王等当地神灵。泉州人供奉海神妈祖源自于一则民间故事。五代,闽王都巡检之女林默(—),生前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落险的渔民并传为佳话;林默死后,当地人为纪念其善举,立祠祭祀。之后,林默的事迹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广为流传,久而久之演变成为海洋保护之神妈祖,当地人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定为妈祖诞辰,每到此日便进行大规模祭祀。宋元时期,从泉州出海贸易的商人日渐增多,由于对频繁发生的海难束手无策,心存恐惧,所以祈求妈祖护佑渐成风气,泉州市舶司每年也在天后宫祭拜妈祖,以求海上贸易繁荣发展。除妈祖之外,泉州当地人祭拜的海神当属通远王。相传唐代时,泉州人李元溥在永春与南安交界处的乐山隐居。李元溥在此修行20余年,死后被当地人奉为山神,称为乐山王。唐咸通年间(——),泉州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因重修大殿,僧侣四处寻找巨木,便来到乐山。由于路途遥远,这些僧侣无法将巨木运到九日山上。后得李元溥显灵,托梦告知延福寺僧侣,不日将有暴雨将乐山木材吹到九日山处。此梦果然应验,延福寺因此得到重建。延福寺重建完成之后,又特地建造神运殿以祭祀李元溥。李元溥因此被当地奉为“水上运输之神”。北宋徽宗政和四年(),李元溥被尊奉为“通远王”,并赐庙额“昭惠”,其海神地位得以确立。因通远王有求必应,所以泉州商人每次出海都祭拜他。随着印度洋贸易的蓬勃发展,通远王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南宋时期,泉州市舶司在祈风之时,都祭拜通远王,向其祈祝往来海舶能够一帆风顺。直到现在,泉州洛阳桥头的昭惠庙仍旧供奉着通远王,我们可从此感受到泉州市舶司昔日祭拜通远王的盛况。完成对海神祭拜之后,泉州商人接下来则要选择良辰吉日出海贸易。一般而言,海舶出航皆选择在每年正月逢七之日,二月逢八之日则不宜出航。另外,在亲朋好友送行宴会上,如遇全鱼,当鱼的上面吃完时,下面须用箸剔,切不可翻,为忌讳翻船之意;当遇见全鸡之时,则跳过不食,谓其“凤凰飞鸡”,称为“飞鸡”。如此便基本完成了下海之前的一切程序,商人便可满心欢喜地步入海途,竞逐贸易。最后,在归航时,由于商人出海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故泉商从海外长途跋涉归乡之时,需为其“脱草鞋”,洗拂灰尘,让其干干净净踏上故土。进入家门时,父母妻儿不能立即相见,先由嫞姆出面接待,待其坐定食完甜蛋汤之后,方才能够相会,俗称“避冲”。对于来泉贸易的异域蕃商,泉州人也是盛情欢迎,并形成了一套俗制。宋元时期,每当市舶司开港贸易之际,泉州当地人都载歌载舞迎接蕃商、蕃货,俗称“迎蕃货”。这些人装扮成异域蕃商、胡贾的模样,穿着印度洋各地的奇装异服,手持珠宝、犀象等宝物,在迎接栈道上载歌载舞,盛情欢迎异域蕃商前来泉州贸易。当蕃商贸易完毕返航之时,则为其设宴欢送,并以泉州当地特产相赠,祝其一路顺风、平安到达名曰“送顺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