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海洋文化,是如何衍生出自己的特
2022/8/25 来源:不详地理差异导致文化差异
马来人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始终与河口、海岛和海洋密不可分。与海洋的亲近,造就了马来人的海洋个性和海岛个性,也浸染了马来文化性格的海洋特质,这与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陆地聚居、重农轻商、崇尚大一统的内陆文化大异其趣。
东南亚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周边地区的大量移民带来了多元文化,包括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交汇。
不同角度看待海洋文化
从文化溯源上来看,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的话,海洋文化是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现象,可以说,海洋文化属于一种泛文化现象,海洋文化的表现极其复杂。
一般来说,海洋文化有以下的几种特征: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则体现了开放性,外向性和商业性,从对外的文化角度来看,海洋文化则体现出多元性和兼容性,从人们探索海洋的文明史角度来看的话,海洋文化则主要体现开放性,原创性以及进取精神,我们探索海洋文化的本质,可以看到,海洋文化的运作机制具有对外辐射与交流性,或者说是异域文化之间的跨海互动性。
马来文化体系
马来文化则处于海洋文化体系之中,体现出了开放性以及兼容性的特点,海岛文化是太平洋海洋文化的重要特色,在广阔的海洋中,众多的岛屿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经过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在人种,语言,宗教,文化等活动方面,各有特色,马来文化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海岛文化具有安居,自力更生的特色,与海洋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相对应,海岛文化又呈现出自给自足、分割、保守的特色,这成为马来文化中矛盾的统一体。
河流和海洋不仅是马来人获取鱼类和海产的地方,更是他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根据历史记载,与现今马来民族表现为温和、内省的性格形象不同,古代马来民族并非个性内向的人群,恰恰相反,他们曾经一度具有一种海洋文化所特有的勇敢、外向的民族性格。
他们具有很强的航海知识和能力,能够跨海远航,足迹遍布西达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节岛,北到中国的台湾岛,南及新几内亚的广阔海洋。
马来西亚海洋文化起始
根据史料记载,从7世纪开始,海上交通的扩展和马来群岛产品价值的日益上升,创造了新的经济机遇。
、婆罗洲西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港口,如位于柔佛的罗越、彭亨对面海中的潮满岛、婆罗洲西部的毗诸耶补罗等。
当地马来居民凭借这些港口,与外部世界如中国、印度进行着大量的海上贸易活动。
在室利佛逝时期,马来群岛地区的“海人”成为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强大到室利佛逝王国必须与之相互依存才能维持其统治。
“海人”实际上就是当时生活在马来群岛的海洋民族。这些“海人”非常熟悉浅滩和沙洲的位置,了解当地季风的特点,他们保护室利佛逝海路交通线路不受其他劫掠者袭扰,因此提高了室利佛逝对外国商人的吸引力。
“海人”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武装力量,高超的划桨技术理所当然地使他们被选择充任舰队水手,构成室利佛逝海军的中坚力量。“海人”生活在巨港和占卑外部的群岛和海岸地带,乐于在危急关头听从统治者的召唤。
据说,“当面对敌人和殊死战斗时,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同他们相比肩”。当室利佛逝的王公自称为“海洋国土之王”时,这并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美誉。
到十七八世纪时,“海人”的后裔成为马来柔佛王国的酋长,支配着整个新加坡周围水域的海上居民。
实际上,在马来民族休养生息的整个马来群岛地区,其地理特征就决定了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是真正远离海洋和河流,这种情况与印度和中国大不一样,因而造就了独树一帜的马来民族文化。
千百年来马来人就是依靠海洋和河流来生活,这使得农业和渔业成为整个马来群岛地区马来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