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要开辟印度洋远洋航路印度洋远洋航
2022/9/15 来源:不详印度洋,水域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地球上第三大洋,是古代世界上航海活动的中心区城,也是我国古代远洋航海业的主要舞台。
ー、古代印度洋远洋航路开辟的原因
我国南海地区的海上贸易活动起步很早,擅于航海的百越民族与东南亚进行沿岸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商、周时代。秦始皇经略岭南,凿灵渠,建郡县,使番禺地区成为珠矶、犀、玳瑁、果、布之凑的海外贸易中心。汉时南越王赵佗贡献给中央政府的白璧一双、翠鸟千羽、犀角十枚、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等。均为海外珍奇,非陆梁土产,足见其时有可能已与东南亚、甚或南亚地区建立了航海贸易关系。
到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商业活跃,“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行”。与之同时,国际间的外交与贸易活动也空前开展起来。为扩大汉王朝的声威并寻找与西方国家的交通线路,汉武帝遣举世闻名的探险家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跨亚洲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并带回了有关身毒(今印度)、安息(今伊朗)、条枝(今伊拉克)、黎轩(即大秦,古罗马帝国东部)、奄蔡(一作阗苏,约在今咸海至里海一带)等中亚与西亚国家的消息。
但由于这条沟通东、西亚之间联系的漫长商路,沿途地形复杂,政局动荡关卡众多,故而使这种联系显得颇费周折。公元前年,汉武帝曾一度采纳张骞建议,试图开辟一条由四川经云南、缅甸而至印度的“蜀身毒道”,但因受西南昆明地区少数民族部落之阻挡与骚扰而终未成功。
为了改善陆路交通被动的格局,汉武帝在统一东南沿海,扫清沿海航路后,即利用雄厚的航海实力大力开拓南海对外的交通与贸易活动,以扩大汉王朝与海外各国的政府、经济与文化联系。这样,就导致了中国历史记载上第一条印度洋远洋航路的产生。由于当时中国对海外的航运货种以“杂缯”——各种丝绸织物为主,因此,这条远洋航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又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二、古代印度洋远洋航行的路线
据班固所探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載,该航路情况如下: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上述航程中,有若干距今二千余年的远古地名或国名,除日南(今越南广治省)、徐闻(今广东省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等的地望考订基本一致外,其他尚众说纷纭。但据近代学者们的研究,再考虑到汉使航程的时间以及在航行中利用季风驱动的客观规律,似可列释如下:
都元国,约在马来半岛东南部近新加坡海峡之处,似为唐贾耽所称罗越国的同名异译,有一条名叫“Dungun”的河流在其附近入海。汉船从南海启航,正好乘东北季风沿岸南航,在风向转换之时,再由此处穿马六甲海峡,顺西南季风北上。
邑卢没国,约在今缅甸南部锡唐河入海口附近的勃固,《唐书·南蛮传》中称为拘蒌密;中世纪时,阿拉伯人称之为“Ru-hmi”、“Rahma”、“Rahman”等。汉船从新加坡海映西北行4个月,一路基本上顺风或侧顺风。
夫甘都卢国,约在今缅甸之太公城,即旧蒲甘城。从位置分析,似应濒近孟加拉湾为宜,从邑卢没国向西北步行十余日可至。
黄支国,约为今印度半岛东岸马德拉斯附近的康契普腊姆,即唐代高僧玄奘所称的建志补罗,它是达罗毗荼人的国都。“建志”音同“黄支”,“补罗”意为都城。汉船从黄支国滨海地区(约在洞鸽附近一带沿岸)续航,稍北行即达孟加拉湾北端,然后再乘换向而来的东北季风,顺印度半岛东岸南下,航行2月余即可达。
已程不国,约为今斯里兰卡,即古代所谓的“狮子国”。该处盛产珍珠、宝石,又是南亚、西亚海上贸易中心地区。汉使既以“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为旨,故该处是非去不可的。船舶离黄支国南航,亠路顺风,非常方便。
皮宗,约在今马六甲海峡东头水域中的香蕉岛(Pisang),为扼海峡口的要冲地区。汉使完成采办交易任务后,从已程不国返航,先沿印度半岛东岸乘西南季风北上,然后乘东北季风沿孟加拉湾东岸南下,而至马六甲海峡的皮宗岛。最后在下一个西南季风期内,北上航行2个月,回到日南象林界。
显然,这条往返南亚地区的汉使航程,尚属一条沿岸渐进的印度洋远洋航路。当时因缺乏全天候的导航仪器与定位手段,还无法横越开阔的孟加拉湾口。同时,该记载还表明,当时的航海已有朝廷遣黄门(即皇帝的近侍内臣——太监)亲自执掌,并招募富有远洋航行经验的民间海员一起出航,这也充分反映了民间的远洋活动必早于汉武帝时期。
三、古代印度洋远洋航行的实质
张骞初通西域时,在大夏国所见之邛竹杖和蜀布等中国货物,很可能即系这些民间航海者从水路运往的。这类沿岸的长途航行,很可能自始至终乘的是中国海船,因当时汉船无疑是南海水城中最先进的航海工具,加上船货满是珍贵物品,如到处过驳倒载,非但易于损坏,而且也会招致海盗劫掠。至于在异域航途中,“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说明受到热情接待,还时有外国航海者或使节参加进来,结伴同行;“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表明在逐段航行中,外国海船还可能沿途护送,务使安全到达下个目的港。
从上述记载也可看出,这时的航海是相当危险的,既有海盗扰掠,又有风浪侵袭,即使幸免于难,往返航期也要数年之久。再者,从上述记载看,当时的这种海外航行,其性质主要是封建朝廷“欲耀威德”,故而“赍黄金杂缯”去“厚遗”海外国家,而招诱或贸易进来的货物,则大都是专供朝廷帝王贵族享用的珍玩奇物而已。这一起自西汉王朝的官方航海特点,基本上为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官方航海活动所继承,它与后来西方世界的海盗掠夺式航行形成的鲜明对照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主义航海的重大的时代与社会本质。
四、结语:
汉代的这条印度洋航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路之一。而另一条长距离的远洋航路,则是由西方航海者开拓的。大约在公元47年,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的船长希帕勒斯,在前人航海的基础上,从埃及红海沿岸启航,出曼德海峡,横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西海岸。
在这次著名的航行中,他总结并记载了北印度洋西部水域的季风规律,即每年三月至九月盛行西南季风,十月至次年二月则盛行东北季风。这样一来,不仅使红海、波斯湾地区与印度半岛之间的航行变得既迅速又安全,而且在东、西方航海者之间建立了一条以南亚为中介的世界性海上大动脉。这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是极其光辉的一页。
主要参考资料:
1、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2、《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
4、冯承钩《中国南洋交通史》
5、琴仲勉《中外史地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