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深蓝,向海图强知识就是力量
2023/4/29 来源:不详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农耕文化著称于世,稻田里凝结着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乡愁。而在远离土地的另一端,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的1.8万公里绵延的海岸线和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又有着承载千千万万中国人精神的另一家园。
从海洋霸主到落后挨打
“海鲸露背横沧溟,海波分作两处生。”
自秦始皇遣徐福率领船队出海寻求不老之术起,到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条东至日本,西到欧亚,南达非洲,联通多个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为东方吹来海洋的气息。
海上丝绸之路(图源:新华报业网)
在这漫长的探索中,古人对于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他们熟练运用洋流流向和季风风向进行航行;利用赤云、晕虹等现象来预测台风;利用太阳、北极星和指南针为航海导航;运用“重差法”来测量陆标,进行早期的航图测绘及航程推算。
然而海洋之梦在封建统治者落后的禁海锁国政策下轰然坍圮,中国的海洋文明从繁荣转为衰落,北洋水师的折戟沉沙成为中国海洋史上一曲悲壮的挽歌。
国力的衰弱导致学科的式微。解放前,海洋学科一直被划归在生物或地理学科之中,既没有专门的学科知识也缺少专业的人才,更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截止到解放初期,全国专门的海洋学人才甚至还不足30人。
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
“我爱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有丰富的宝藏。”
新新的中国,百废待兴。海洋事业也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下逐渐恢复生机——年,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把海洋的综合调查与开发列为核心问题,将海洋事业的建设正式纳入到国防军事体系当中。
随后在年,中国第一艘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投入使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近岸海洋考察。这艘由美国建造的海轮成为了新中国海洋科考的新起点。所有的涉海部门——国家科委海洋小组、中科院、海军、水产部、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等前前后后0多名队员探索了几乎北纬28度以北的全部中国海域。
金星号(图源:中科院地质所资料)
在由木板临时搭凑成的现场实验室中,新中国第一代海洋科学工作者们集中精力调研,对潮间带和近岸的海洋生物、海岛进行测量,对渔业资源做出科学评估,前后制成了7万多幅图表、1万多份样本,并将调查的成果,最终汇集成34册书,完成了浓墨重彩的第一次海洋大点名!
然而我国以考察调研为目的的海洋科考,并不足以应对陡然加剧的海底资源“圈地运动”,即深海的探测与开发——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国际上深海探测的高峰期。吨级的“院士”号(前苏联)、吨级的“海洋学家”号(美国)、0吨级的“先驱”号(英国)先后下水开始对大洋深处进行探测,以期对深海生态、地质结构以及矿物等资源进行抢先占据。
尽管此时我国的科技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但还是相继自主设计建成了“东方红”号、“向阳红”系列科考船等,并在年正式驶往南太平洋海域,开始了中国第一次的远洋科考任务。
年5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国防科工委指挥所观看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向阳红05”为本次试验中的海上测量船。
“向阳红”系列考察船是我国海洋探测领域的功勋“战将”,老一代的“向阳红”号船舶都是经过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亲自批准建造。它们有的是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配套设备全部国产化的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年出厂的“向阳红21”);有的是我国进行第一次洲际弹道导弹试验的海洋科学调查船(年由波兰货船改装的“向阳红05”),而这艘船也成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事业的见证者,它采集到的第一块锰结核使中国获得了向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申请先驱投资者资格,奠定了中国对深海探测与开发的基础。还有年下水的“向阳红9”号历老弥坚,依旧在役,并在年为崭新的大国重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保驾护航,成为其下潜时的保障母船。
向阳红9号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先进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随着党中央带领着中国人民团结拼搏,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海洋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当今中国的海洋事业,正经历着郑和下西洋以来余年不遇的最佳时机,我们的深海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下,“建设海洋强国”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
坚持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前沿科技领域地位。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首篇关于西太平洋海洋与气候研究的综述文章;对“地幔羽”假说、灾难性大地震的发生机理的研究成果相继在《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率先解析了牡蛎、对虾、海马等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组;利用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维护了我国海洋权益。截至年,我国海洋科学SCI论文发表数量居全球第一,被引频次居全球第三!
“地幔羽”假说(图源:科普中国)
坚持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协力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中国南海首钻成功,开启了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超深水时代”;年和年,在南海北部对可燃冰进行两轮成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的世界纪录,而所用的勘察开发、开采监测等多项核心技术,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的成功下水,则标志着我国的疏浚产业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南海可燃冰开采(来源:搜狐)
天鲲号(图源:新湖南)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自主研发海洋装备体系。中国的海洋探索横贯大洋东西、远达南北极地、深入世界最深海沟——“大洋一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历时近天,航程近8万公里,创下了16个大洋科考之最,实现了深海勘探领域零的突破;7颗在轨运行的海洋卫星成为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前站。
大洋一号
南极“有”长城,北极“有”黄河,“两船六站一基地”的基地考察平台使得我国在两极的科考力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星红旗照耀在古老的冰盖之上,华夏子民在为全球海洋问题贡献力量!
五星红旗覆盖在南极(图源:人民日报微博)
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我国科学家突破了多项载人深潜器的核心技术,突破了他国的技术封锁,成功实现了谱系化潜水器系列的万米海底作业目标,创造了米的中国深度!
蛟龙号(图源:深圳商报)
作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一号”实现了4次万米下潜;水下滑翔机“海燕号”和“海翼号”的成功作业,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唯一具备米级深度和半年以上连续自主观测能力的国家!
年,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交付人民海军,我国的国防力量再次充实。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刘华清将军再也不用踮起脚看别人的航母了!
山东舰(图源:人民日报)
刘华清将军调研美国航母(图源:人民日报)
从零起步到跟跑再到领跑,从近岸到远海再到大洋,从军事到经济再到可持续发展。70年的风雨兼程,一代代的海洋志士在深潜、深钻、深网、深耕中探索,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部署。
向海洋进军,向深蓝挺进,向海图强!
作者丨张一帆天津大学海洋学院海洋融媒体中心
审稿丨王洪亮高级工程师
文章由腾讯“全民爱科学”团队推出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
现订购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只需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