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大教授证明郑和下西洋精确利用季风海流
2023/5/5 来源:不详南报网讯(通讯员林雯余洋记者谈洁)郑和下西洋时航线是如何选择的?受到哪些区域性海洋状况的影响?航线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不同于以往从人文历史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董昌明教授日前出版专著《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从学术层面重演了郑和航行的风貌海况,分析并验证了郑和对航线与航行计划的精准把握。这是世界首部从海洋学角度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著。
董昌明团队研究发现,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的变化,为航行提供了动力。
为了验证郑和下西洋对海况风貌的准确把握,团队选取了历史资料较为充实、航线较为绵长的第六次航行进行史实重建,将途经的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区域、非洲沿海区域等分为23个框区,逐一分析论证了框区内的海气状况,原创性地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海上经历。
郑和船队航行往返的时间一般为1年半,而他航行所利用的4种季风之间的转换也刚好是一年半。“所以郑和船队早就对季风的规律了然于心,年船队于3月初从江苏太仓出发,就是在等东北季风助力南下福建,风速能达4—5米/秒。”董昌明说。
在比较遥远的阿拉伯海区域,郑和也能精确测算季风。研究发现,郑和船队于夏季自南向北在该区域行驶,此时西南季风盛行,且在七八月份达到最强风力,西印度洋沿岸的北向流速为一年最大值,非常适合船舶向北航行;冬季船队自北向南航行,该区域的海流也不会对回航造成明显阻碍。
除了季风推动郑和船队前行外,海流和波浪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在第六次航行时,郑和选择春季出发,此时长江冲淡水向东南方向延展,同时江苏沿岸的表层流由北转向东,有利于船舶自北向南起航。
研究中,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复原明朝的海洋状况是一个难题。仅是气温这块,研究人员就调出了过去年间的数据,做出了全球异常气温变化情况图。图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年前后有一个明显的温度降低的变化。“说明在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段里,气候条件确实较差,航行条件十分艰苦。”董昌明解释,同时郑和选择沿岸航行而非穿越大洋,除受政治文化因素等因素影响外,也可能和海温较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