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示弱拉拢的国家,交还111块飞地,2
2022/8/9 来源:不详年6月6日-7日,印度新任总理,素有老仙之称的莫迪访问其邻国孟加拉国,双方签署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陆地边界协议》。印度人民党媒体甚至吹嘘为南亚版的“拆毁柏林墙”行动,来为莫迪巩固执政造势。
协议内容主要是两国交换各自国内的飞地,使困扰两国关系多年的边界争端冲突得以基本解决。在介绍其协议的前世今生时,有必要解释一下“飞地”在国际政治上的一般意义。
“飞地”的定义
“飞地”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在某个地理区划内有一块属于另一方主权所有的区域。简单来说就是孟加拉国国内有印度的土地,而印度境内也有孟加拉国的土地。全球比较出名的“飞地”有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位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之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地;法属的圭亚那,远离法国本土,地处南美洲北海岸,因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在此处而闻名于世。
只是对印度和孟加拉国而言,双方的“飞地”太多太杂,甚至还有三级“飞地”。(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你家有一个我的三层俄罗斯套娃,第一层主权在我,第二层主权在你,第三层主权在我,那么第三层就是三级“飞地”。)双方飞地被称作库奇——比哈尔地区,既是世界上地理划分最为复杂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地集群。
以下是两国双方交换”飞地”大小情况(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
由于孟加拉国在“飞地”交换中属于多得的一方,印度获得了被允许使用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和蒙拉港;除此之外,印度和孟加拉同意建造两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公路,以改善印度主体部分和东北地区的道路统一性,印度还将向孟加拉国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用以修建基础设施。
印度和孟加拉“飞地”的历史来源问题
印孟两国之间的“飞地”是有一段历史渊源的。不过说来也是可笑,根据当地流传的传说,在几百年前,这些大大小小的飞地最开始是被当作游戏赌注的筹码,供时任两位国王比哈尔和兰格普尔取乐,导致边界问题纷繁复杂,遗留到现在。
由此可以看出,有时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后果,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了真。如今存在最早的历史古籍记载,土地的争议大概率是在18世纪时,莫卧儿帝国对南亚次大陆的库奇——比哈尔邦地区发动了征服战争。在大获全胜后,为了巩固统治,并未对当地的土地族群的首领赶尽杀绝,而是允许当地居民自治,也并未签订任何的边界协议。
时间之河缓缓流淌,莫卧儿帝国逐渐分裂,库奇——比哈尔地区实际上处于当地总督的个人统治下,随着海外英国人来到印度来开展海外贸易、倾销工业过剩的产品,在争夺霸权的路上,英国采取了分化敌人,各个击破的策略,陆续打败了法国、马尔塔人,完全取得了南亚次大陆的统治权。
其中自然也包含库奇——比哈尔地区,二战以后,世界各地区的民族主义意识和国家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大英帝国落下了最后的余晖,无力统治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年,印巴分治后,朗布尔区划分为东巴基斯坦(也就是后来的孟加拉国)领土,库奇——比哈尔地区则分给了印度,自此“飞地”就这样成为两国的“柏林墙”。
多说一句,之所以有这“飞地”的问题存在,和英国脱不了干系,正是因为英国无力挽回往日的辉煌,才在印巴分治上故意埋雷,从而让整个印度始终处于一个混乱的地区,以便英国继续在印度地区留有自己的势力。前几年美国大热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有一句经典台词:混乱是上升最好的阶梯。再好不过诠释英国的小九九。
“飞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曲折的解决过程
由于“飞地”的存在,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苦不堪言。
一是山高皇帝远,中央政府的行政能力触碰不到“飞地”地区,况且行政成本大大提高,导致居民无法享有正常的教育、卫生、和医疗权利。
二是出行不便,居民还没走几步,就抵达了边境,出国手续复杂,一不小心,就可能涉嫌非法越境,成为非法移民。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贸易交换都十分不便。
三是四周都被邻国包围,国别不同,容易遭到歧视。在边境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印度边境执法力量十分粗暴。随意殴打,采取恐吓、强制劳动等措施压榨当地居民。
其实印度和孟加拉国双方不是没有努力过解决“飞地”问题,都知道问题的现实存在性,都知道对双方人民造成的客观伤害,都知道边界冲突在国际上的恶劣影响。可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进展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用“九曲回环”来表示形容都不过分。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些幺蛾子来阻碍协议的签署。
一是在年,本来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和当时巴基斯坦总理想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双方都已经在谈判中商讨指定细则,但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激起了印度国内激进分子的抗议,过分宣传国家领土一丝一毫不得退让、交换,不考虑两国边界的实际情况。最终协议无果而终。
二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孟加拉国独立建国,两国关系趋缓,进入蜜月期,在加上“飞地”居民的迫切需求上传到中央政府。
年,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和孟加拉国国父谢赫-拉赫曼共同决定就边界问题谈判,可不巧的是孟加拉国发生政变,拉赫曼遇害身亡。两国交换“飞地“的进程再一次被打断。
三是在野党在议会的掣肘。印度是联邦议会制国家,对外签署任何协议都需要议会议员超过三分之二的批准。而在野党为了自身政党利益的需要,往往会故意在议会讨论中投下反对票,不论是莫迪所在的人民党,还是国大党,都曾在在野的时候阻碍过协议的推进。下表是历年来重大时间案列的情况。
注:莫迪之所以能在年6月成功签署协议,一是团结了其他政党的票数,二是许多国大党议员也支持同孟加拉国签署边界协议(估计是实在不想再拖下去了,毕竟边界问题已经持续半个世纪之久了。)
印度积极解决“飞地“的现实战略考量
利国利民,当作政绩,巩固执政地位
实话实说,别看中国网民给莫迪起了一个“老仙“的称号,可是莫迪确实有两把刷子,能从底层发家,当上十几亿人口国家的领袖,整合国家的众多小众党派,都不是傻白甜之流,肯定是有自己的手腕和谋略。
说不定人莫迪想当尼赫鲁第二,甚至是新世纪的”甘地“呢。既然如此,想在历史留下浓厚的一笔,就必须为印度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既利国又不损己,解决边界冲突难度小,可宣传的力度大,何乐而不为呢?
莫迪上任以来已一年有余,印度经济回暖。物价处在低价格区间内,通胀不高,GDP达到7%的增速,可是上台前承诺的改善国内基础设施的目标则没有达成,主要是中央政府能力弱,受制于地方势力的阻挠,征地困难,劳工法和税法体系冗杂等因素,要想落实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
选民的耐心逐渐耗尽,于是想出来转移视线,以外交打内政的方法。与西北部的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界争议太大,一时半会谈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柿子捡软的捏,转而和孟加拉国协商解决边界争议。
加强同孟加拉国的经济联系
从表面上看,印度是失去土地较多的一方,是受损的一方,其实不然。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大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规则,增加国家财富主要是靠工业的制造能力极其产出。“送给“孟加拉国一些土地也无伤大雅,孟加拉国工业能力极其薄弱,根本无法依靠自身,来从得来的土地中获取财富。而印度则能获得两个优良的港口,海外贸易更加便利。建造的公路也能增加印度北方地区的流动性,有了效率,印度就有了财富。
增强在南亚次大陆的话语权
尼赫鲁在其著作《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这样写道:印度要么成为一个与地区影响力,乃至世界性的大国;要么就岌岌无名、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存在的。
足以证明,印度是有雄心壮志的,毕竟是处于东西方中的中心位置,左边是印度洋,右边是太平洋,有这样的宏伟梦想不稀奇。
自莫迪执政后,奉行“邻国优先政策“,就是想缓和和周边小国的关系,重新塑造印度在孟加拉国的固有印象,推进南亚经济一体化,成为南亚的”话事人“,往大印度战略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还有一重因素就是遏制中国,近年来中国在南亚小国的投资与日剧增,影响力不断扩大,印度为防范后院被偷,故意向孟加拉国示弱,签署协议(毕竟现在孟加拉和中国关系越来越好,对印度一直不感冒)。在和中国的竞争中先下一城。
不论怎样,协议的签订总是对当地居民是利好的,结束了无国无家、漂泊一生的历史。至于大国间的斗法尽量不要以平民的代价作为筹码,重现几百年前的往事,就让传说永远归于传说,不要再成为现实。
参考书籍:
《印度的发现》尼赫鲁世界知识出版社
《印孟边界协议看点在哪》蓝建学/宁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