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曾经崩塌过,崩塌前高度1200
2023/5/2 来源:不详大家敢相信,如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曾经发生过崩塌吗?而且在崩塌之前,它的高度甚至已经突破了千米。
根据科学家们在年的勘测与计量,屹立于亚欧大陆中部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被精确到了.86米。虽然略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测量数据,但世界第一高峰的地位始终没有撼动。而且,它的海拔还存在继续增长的趋势。
那么,珠穆朗玛峰究竟经历过什么样的沧海桑田?那次跌落数千米的崩塌又是怎么回事?
入云万丈的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我国西南边陲界山——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分隔开了中土华夏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也是青藏高原的屏障。自从现代文明普及以来,全世界的探险者们对于这座山峰的追逐热情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安全保障措施和知识储备的升级,以及国际交流的加深,直到疫情肆虐之前,每年几乎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位勇士登上世界最高峰。
即便到不了峰顶,只要加以相关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而珠穆朗玛峰也不仅是如今的攀登圣地,它过去的故事,同样值得学习了解。
虽然现在的珠穆朗玛峰已经可谓高耸入云,但是亿万年前的它,其实还只是海平面下的几块礁石而已。曾经有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勘测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洞穴岩壁里发现过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也就足以说明,它的前世和汪洋大海有着不解之缘。随着进一步的研究,珠穆朗玛峰的具体形成过程逐渐浮出水面。
在距今大概3亿年前,也就是恐龙文明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里,原本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由于地壳运动发生解体,其中一部分转移到了赤道以北,组成了如今亚欧大陆的中部区域。
与此同时,受到外来陆地的影响,海下的板块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在大陆断裂与漂移发生两亿四千年后,承载新旧两块大陆以及海洋的地壳之间巨大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导致了地球上两条火山地震带的形成,也就是环太平洋和延地中海到喜马拉雅一线的特殊区域。不过,板块运动带来的影响也不止地质灾害,还有山脉和海洋的面积变化。
比如著名的地中海和红海,就是由于受到不同的地壳板块运动影响,前者就在不断地缩小,而后者则是在一直扩张。另外,大陆的相对距离也会随之增减,亚非欧三大洲交界的苏伊士运河将会越来越宽广。
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也是这个道理,它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交集地带。只要地壳之间的相互运动规律不变,那么作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还会继续增高。
那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不能持续增高呢?
珠穆朗玛峰上的崩塌
如果大家去过海边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沙滩上垒沙堡的时候,虽然越垒越高,但是实际上越往上就越难保证高度的稳定性,大多数情况下沙子都会分散到四周。城市里的摩天大楼无论起建于多么稳固的地基,在如今人类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也很难在高度上取得突破。
而珠穆朗玛峰和所有巍峨的山峰也是如此,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使得它们不断抬升,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它们距离崩塌也越来越近。尤其是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已经突破了米时,危机也暗藏在其中。
对于珠穆朗玛峰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它的崩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事件,而是受到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其中,位于地壳碰撞地带的地震灾害就是不得不提到的因素。虽然我们国家的沿海地区都在东南部,可是从更深一层的地球板块角度讲,我国实际上的地理分界带在西南部。尤其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当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仅仅持续了不到2分钟的天崩地裂,就导致了将近7万人丧生,大约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夷为平地,至今都牢记在每一个同胞的心中。
发生在盆地和平原的地震尚且如此,如果是在山顶上,破坏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即便是在平地上,了解过防震常识的大家也都清楚,地震发生时最需要远离的就是高楼建筑。在经受剧烈摇晃时,越高的物体越缺少支撑,进而也就最先倒塌。海拔万米的珠穆朗玛峰更是难逃此劫,自从汪洋之下抬升到陆地上开始,到后来不断受到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在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历史上,这座屹立于群山之巅的世界最高峰不知经历过多少次地震的影响。
而由于地震的时常发生,还有很多附带的地质灾害也随之而来。比如大家最为熟知的山体滑坡,珠穆朗玛峰顶部的石块坍塌,并且沿着山麓翻滚到海拔较低的地域。久而久之,这些石块甚至在珠峰周围累积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上新的山峰。
除此之外,地球上最核心的引力作用也对珠峰的崩塌产生着影响。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将地球类比为一种带有软刺的塑料玩具球,当它转动起来的时候,用肉眼就可以看出刺尖慢慢指向球心。而地球上的山峰就像这些软刺,其最终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天外,而是地面。
这就是在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中,球体向心力的作用原理。如果这些软刺越长,也就是山峰越高的话,受到的作用力自然也就更强。
正如前文所说,天与地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对抗的关系,珠穆朗玛峰的崩塌也不仅是地质作用的影响,天时轮转也与其有着不可脱离的原因。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气候规律带来的改变。珠穆朗玛峰所处的喜马拉雅山脉,属于我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气候区。总体上虽然是常年低温少雨,可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年北半球春季到来时,珠峰峰顶的积雪还是会出现大量融化的现象。
这些积雪与冰川沿着山坡谷地,慢慢流淌到山麓之下形成季节性河流,这是全世界很多山脉地区的地质生态特征。然而,顺流而下的冰雪融水却也在一路侵蚀着珠穆朗玛峰的地表,导致这里的山脊和山谷地带出现土壤流失。这就好比在一个人的人体中间,失去了支撑他的腰腹部分肌肉,那这个人就再也难以站稳。
同样的道理,当半山腰和山麓的土壤被河流刮走,头重脚轻的珠穆朗玛峰就无法逃脱崩塌的后果。而且,这些跌落的碎石也会成为青藏高原新的屏障。
而不仅是水力侵蚀的威胁,来自印度洋海面的季风,也是珠穆朗玛峰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每年一到五月份,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状况就会发生反转,受高压控制的海洋气流开始占据上峰并且吹向陆地。
强大的海洋风力袭过印度半岛到达喜马拉雅山脉,“高处不胜寒”的珠穆朗玛峰被呼啸的西南季风侵扰。当然,风的力量要远比流水要潺弱很多,它不会轻易地卷走山地沙石,却可以在长年累月的不断作用下,松动山峰上的土质,进而造成珠穆朗玛峰的顶部崩塌。
望远山,层峦叠嶂,接天连地;看脚下,道阻且长,荆棘丛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攀登高山的活动,就有着诗意与哲理共存的特殊理解。这是我们的浪漫情怀,更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尊重。尤其是叹为观止的珠穆朗玛峰,代表了传统观念里为人做事的崇高德行,以及很多附近民族的信仰图腾。如今的它,见证过奥林匹克圣火等诸多现代因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木下易人校稿编辑: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