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纽约东京,它是中国最富潜力的区域之
2023/3/9 来源:不详来源:正和岛标准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是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人才优势,近年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随着在科创、金融、工业制造上的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湾区和科创中心。
本文摘自《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详细分析并对比了三大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优势,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潜力。
作者:张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东省的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与原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合成的“大珠三角”在覆盖范围上一致。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在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数达.43万。
从区位上看,粤港澳大湾区覆盖了内地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貌特征。区域内地形相对平缓,汇聚了珠江、东江、西江及若干河流,水网密布,岛屿众多。
地理条件优越,处于南海这一贯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黄金航道的北部正中,在海南岛与台湾岛之间,有着天然良港的条件。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东亚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与欧洲等地的航运通道的重要节点。
这里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季风上下风口分别为南海与高绿化率的丘陵及高原地带,外来污染源少的同时,区域内重污染产业不多,内生污染源少于其他城市群,且容易排除。
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线湾区。尽管全球存在众多湾区,但在规模上能够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当的仅有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湾区、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
三大湾区分别以金融医药、科技研发、工业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在成长为国际一线湾区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使“金融+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纽约湾区:金融中心
纽约湾区是以纽约为核心的覆盖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和巴尔的摩五大都市与四十多个中小城市的拥有广阔海面水域的区域,陆地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
纽约湾区位于哈德逊河入海口,湾内水域面积宽阔,海岸线长达千米,平均水深30米,有着世界级深水港的天然条件,其中的纽约港和新泽西港也是美国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纽约湾区能够与内陆的五大湖区通过仅次于京杭大运河的全球第二长运河——伊利运河相连,这也使得纽约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交通方面,纽约湾区拥有州际公路、美国国道、州级公路构成的辐射状公路网,纽约都市区内有IRT、BMT和IND三个系统构成的地铁网,湾区内有大都会北方铁路和长岛铁路构成的通勤铁路和城际铁路。
另外,纽约湾区还拥有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区等11个港区与肯尼迪国际机场、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和拉瓜迪亚机场。
按年数据,纽约湾区拥有.9万人,其中纽约市人口数为.7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纽约的曼哈顿岛,密度达到2.58万人/平方公里,由此向外扩散,人口密度递减。
整个纽约湾区年GDP总量1.72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7.26万美元。
纽约湾区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纽约大学等众多全球著名高校,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纽约湾区最负盛名的当属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坐落于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金融区,拥有超过三千家金融机构,其中不乏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著名机构。华尔街也成为美国资本与金融界的代名词。
除了金融行业享誉全球外,纽约湾区的波士顿是全球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拥有近千家生物科技公司,大型制药公司与小型初创企业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医药生态系统。
百健等著名生物医药公司则是波士顿生物医药企业的代表。波士顿拥有哈佛医学院、哈佛商学院等著名学院,麻省理工大学与哈佛大学均位于查尔斯河对岸的剑桥,为波士顿的发展提供了高端人才。
旧金山湾区:创新硅谷
旧金山湾区属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包括旧金山、圣马特奥、圣克拉拉、阿拉梅达、康特拉科斯塔、索拉诺、纳帕、索诺马、马林9个地区,陆地面积达2.9万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为0.4万平方公里。
旧金山湾区位于萨克拉门托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周边,湾内水域宽且深,有着天然良港条件。湾内的旧金山港位列“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另外湾内还有奥克兰港。
旧金山湾区的海岸被群山环绕,通过萨克拉门托河和圣华金河与加州广阔的腹地相连,扩大了旧金山湾区的辐射范围。
交通方面,旧金山湾区的公路是环湾状的,将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连接起来;铁路分为连接半岛和东岸的捷运系统与连接各个城市的半岛通勤列车。湾区内除了拥有旧金山港、奥克兰港外,还有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大国际机场和索诺马县地区机场。
按年数据,旧金山湾区拥有.9万人,其中旧金山市人口数为86.7万、圣何塞市人口为.1万、奥克兰市人口为42.1万,整体地广人稀。
人口密度最高的是旧金山、圣何塞与奥克兰三市。整个旧金山湾区年GDP总量达到亿美元,人均GDP超过9.6万美元。
旧金山湾区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及旧金山大学等全球著名高校,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旧金山湾区最著名的当属全球创新中心硅谷,硅谷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拥有优美的自然气候条件。包括苹果、谷歌、Facebook、甲骨文、英特尔、特斯拉、AMD等巨头在内的众多科技企业云集,造就了全球创新中心硅谷。
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著名高校则提供了科研人才支持。
东京湾区:工业制造
东京湾区位于日本东南海岸,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这里的“县”类似于我国的“省”),分布着埼玉市、千叶市、川崎市、横滨市、相模市、八王子市六个政令指定都市(类似于我国的经济特区),陆地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建成面积为0.5万平方公里。
东京湾区开口狭窄,水域面积广阔,具备天然良港条件。湾内拥有相互连接的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横须贺港六个港口,形成了马蹄形的世界级港口群,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东京湾区河流众多且陆地平坦,拥有天然良好的辐射条件。
交通方面,东京湾区的公路是明显的网状分布,其中西海岸较东海岸更密集,是由高速公路、一般国道、都道府县道构成的系统;铁路分为国有高铁城际网及私营的普通铁路网。湾区内除了拥有世界级港口群外,还有东京成田、羽田两大国际机场。
按年数据,东京湾区拥有.4万人,主要集中于海岸线形成的圈状地带。若以东京都为中心,可将东京湾区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依次递减。其中核心区人口密度达1.4万人/平方公里。整个东京湾区年GDP总量就达到1.5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4.2万美元。东京湾区拥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为东京湾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东京湾区最著名的是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东京出于产业升级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重化工业转移至横滨、千叶等周边区域,形成了京滨、京叶两大产业集聚带。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的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精密制造、电子、印刷等众多产业,贡献了全国40%的工业产值与26%的GDP。
全球著名的日产汽车、丰田汽车、新日本制铁、索尼、佳能、日本电气、软银、资生堂等跨国企业总部均坐落于此。同时,东京湾还汇聚了微软、华为等世界著名企业的研发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东京湾区近年来经济增长疲软,可能与其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另外,东京湾区发展过程中污染排放带来的众多问题也值得警惕。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与金融协同
从占地面积、建成面积、总人口、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机场客/货运量等规模指标看,粤港澳大湾区并不逊色于三大湾区的平均水平,甚至在某些指标上还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规模上,粤港澳大湾区已超过旧金山湾区,紧追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但是在人均GDP上,粤港澳大湾区还远远落后于三大湾区。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增速与纽约湾区相当,仍低于旧金山湾区。
可以发现,三大湾区在人均GDP上有所分化,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旧金山湾区人均GDP遥遥领先,以金融服务与生物医药为特色的纽约湾区位列第二,主攻工业制造的东京湾区排在第三,三者差距有走扩的趋势。可见科技创新与金融在增长潜力上远大于工业制造。
粤港澳湾区与三大湾区相比缺乏明显特色。考虑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端人才来源,且已形成科创企业集聚,加上拥有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或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这不仅会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持续的增长潜力,还有助于维护优美的自然环境。科技创新需要高端人才与设备,但同样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与创新融合发展将成为其区别于全球其他湾区的重要特征。
1.制度优势
珠三角在建立之初就拥有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将珠三角城市群与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合为一个整体,独享了“一国两制”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可以利用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对接国际资本从而获得先发优势,还可以获得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的机会,并通过合作来促进内地与港澳在财税体系、相关法律及行业标准上的融合。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可凭借“一国两制”的优势获得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的领跑机会。
作为最早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可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同时扮演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超级联络人”角色。香港可以利用与国际接轨的各项标准与制度体系来帮助海外产业更好地投资内地,同时可以帮助内地企业更加顺利地走出去。
可以预期的是,无论在对外投资还是管理体系上,粤港澳大湾区都可能率先对标国际。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腾笼换鸟”与“凤凰涅槃”后创新产业的集聚不仅增加了经济发展潜力与社会活力,也将加快对标国际的进程。
除了“一国两制”政策优势与毗邻港澳的地理条件外,珠三角还凭借与港澳文化环境相近的优势而拥有引入港澳人才的便利性,同时广深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将增大珠三角对港人的吸引力。
香港在国际金融与法律上拥有大量人才,香港的众多著名大学也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
在当前扩大开放与产业升级愈加紧迫的背景下,香港高端人才的引入或将显著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力资本,这也将给粤港澳大湾区的扩大开放、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持久助推力。
2.互补融合
不管是在法律地位与经济体制上,还是在资源禀赋上,粤港澳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香港、澳门拥有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其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关制度运行体系相对更加成熟;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拥有规模可观的著名大学与金融管理人才;
珠三角则拥有广大的腹地、创新产业集群与较大的增长潜力。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条件优越,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机场的规模与吞吐量/运量均超过全球三大湾区。在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成后,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加强融合也有利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国际一线湾区。
目前粤港澳融合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三者的法律、税收、财政等体系有较大差别,另外三者在此前的规划与发展中并未进行科学统筹,发展缺乏协同性,也就没有充分促进香港的金融优势与广深的创新能力相融合。
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统一规划下,三者的融合有着绝佳的机遇,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可能再次降临珠三角,助力珠三角在各项制度体系上对标港澳,加速瓦解那些横亘在三者之间影响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制度差异。
同时,统一的规划将充分考虑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广深作为全国创新产业集群中心的特征,通过加强人才、资金与技术专利的流动来充分释放金融与创新融合对经济的推动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港口群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广东省较为健康的财政状况也将显著减轻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粤港澳融合面临的资金压力。
另外,粤港澳的合作还将起到助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作用,也将引领新一轮改革开放进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与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并列的国际一线湾区。
3.产业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融合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也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特征。
考虑到香港与深圳均有证券交易所、金融优势显著,港澳拥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与成熟的市场体系,同时深圳与广州拥有创新产业集群的先发优势。
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将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将成为规模较小的区域核心城市,惠州、肇庆、江门将成为有特色产业的大中城市。
从房价上看,香港、澳门、深圳、广州房价呈明显的递减梯度;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房价也是依次递减;江门与肇庆房价则相当,均低于惠州房价。从未来城市发展空间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中山、佛山、江门与肇庆或将有不错的房地产投资机会。
从产业发展方向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与金融的融合。在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启动与国内结构性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近期制造业企业陆续曝光违约的案例正在增加,部分重资产高负债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综合判断,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或将诞生未来的科技巨头,珠三角上述产业的发展也将显著受益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在双循环格局下,为寻求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富增长潜力的五个经济区域。
本书深入分析这五个经济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政策环境,并将它们对标国际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鉴先进经验,探讨五个区域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及投资机遇,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锻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国大市场。
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扩大投资和消费的必然选择,本书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描绘了我国基于城市群战略的未来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