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北冰洋研究
2022/6/4 来源:不详据考古发现,大约在两万年前,人类开始持久地出现在北极圈内的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至晚在一万五千年前,人类迁徙到了白令陆桥的东部,即今天的阿拉斯加。从此之后,人类对于北极的兴趣从未减少。这说明在一万到两万年前,北极就已经吸引了人类大量的注意力,所以,遥不可及也许仅仅是现代人的一个错觉。
ArcticStudiesSSAP
CRGG
一方面,北极治理对于遏制环境恶化,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全球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围绕北极的丰富资源与潜在的航运价值,北极周边国家展开激烈博弈,给北极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北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北冰洋研究》是国内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关于北冰洋研究的学术集刊,
第一辑创刊号主要刊发北冰洋国家或地区的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性文章,同时译介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学术价值重大。
《北冰洋研究》第一辑作者简介曲枫,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分别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于荷兰莱顿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北极考古学和民族志学、北极环境史、宗教人类学等。[德]迈克尔·克努佩尔(MichaelKnüppel),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教授,汉堡大学博士和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民族学、东方语言学、宗教史和阿尔泰学等。
目录环境史与考古学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丹麦帝国捕鱼、捕猎海豹和捕鲸业 ——欧洲方式与丹麦本土方式的冲突与交融 〔爱尔兰〕保尔·霍尔姆/3亚马尔北极和亚北极地区考古研究 〔俄〕Н.В.费奥多洛娃/34西伯利亚研究默克收集的雅库特资料及其历史词典学意义 〔德〕迈克尔·克努佩尔/47博戈拉兹的楚克奇人调查研究 张松/52乌尔奇人的熊崇拜和熊节 〔苏〕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佐洛塔廖夫/74中国近北极研究中国通古斯诸族和韩民族萨满教的历史境遇比较研究 苏杭/89历史上鄂伦春族与外界经济、社会交往中的政治关系色彩 何群/中国近北极民族北方通古斯人及其文化变迁 唐戈/边缘社区与多面认同: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族群及文化认同研究 马惠娟/改革开放40年达斡尔语语言资源的积累与利用 金洁/旅游与地区发展学加拿大北极地区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潘敏 李浩涵/ExperiencingtheArctic:EuropeanandChinesetouristsinGreenland DanielaTommasini,ZhouShenghan/人口较少民族如何发展——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例 刘晓春/学术动态美国斯密森学会北冰洋研究中心走过的风雨30年:~年 〔美〕威廉·费茨休/
北极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它是一个地缘概念,是指北纬66度即北极圈以北的陆地与海洋。它的中心点就是北极点。第二,北极还是一个环境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圈之内的陆地大体为苔原覆盖,而苔原与其南端泰加(taiga)针叶林的交界线基本与北纬66度线相齐。环境意义上的北极既包括以苔原为特征的生态系统,也包括以泰加针叶林为特征的次北极(subarctic)生态区域。北极生态系统还包含永久冻土(permafrost)、低温、冰川(glaciers)、特有的动物群和植物群等。第三,北极民族文化。在上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的迁徙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不断有新的人群进入北极圈中生活。人类在主动适应高纬度地区环境的同时,对环境以及景观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因而,人类文化是构成北极概念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北极民族文化虽然在族源、语言、生存方式、艺术传统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却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极地环境的适应性。这些民族生活在苔原、针叶林以及相邻的草原生态环境中,以狩猎、捕鱼、采集、游牧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极地生存策略。陆地狩猎、海猎以及驯鹿牧养是其重要的文化特征。虽然生存条件恶劣,地处世界的边缘,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节日庆典系统,仪式风俗丰富。所有的民族传统上均信奉萨满教。
第二辑的大部分论文来自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于年3月召开的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论坛。第二辑还包括民族艺术与宗教仪式的论文,反映了中国近北极民族在萨满教信仰以及物质文化创造方面与国际北极民族的相似性。另外,人口与地区发展也是北极与中国近北极文化研究中的热点话题,本辑也收录了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
《北冰洋研究》第二辑作者简介曲枫,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分别于吉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于荷兰莱顿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北极考古学和民族志学、北极环境史、宗教人类学等。[德]迈克尔·克努佩尔,聊城大学北冰洋研究中心教授,汉堡大学博士和哥廷根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民族学、东方语言学、宗教史和阿尔泰学等。王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编审。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世界宗教文化》期刊编辑。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与民间信仰。
目录环境史与生态人类学东北满族生境与族群原生文化探析 江帆/3由敖包看北亚环境问题:草地主位的生态知识、政治表述及仪式实践 〔法〕吴红(马惠娟译)/15“居而不定”和“定而不居”间的选择:敖鲁古雅鄂温克的生态知识体系 和民族文化困境 林航/28关于鄂温克驯鹿人和驯鹿的若干问题 龚宇/39节奏与变迁——一个鄂伦春村庄的民族志研究 张雨男/43文化与艺术浅析鄂温克族桦树皮文化的传承 娜敏/63鄂温克族传统艺术探析 汤洋/78仪式与风俗达斡尔族萨满神灵的类型分析 ——以斡米南仪式及其神歌文本为例 萨敏娜/91神居之所:兼论达斡尔人的信仰体系、时空观念 孟盛彬/奥罗奇人反映在“地图”上的关于宇宙、灵魂迁移和萨满旅行的观念 B.A.阿夫罗林И.И.科兹明斯基记录(张松 时妍译)/旅游与地区发展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人口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吴瑶/现代赫哲族发展研究——以饶河赫哲族为例 相华/达斡尔族人口变迁与民族发展 钱程/学术动态爱德华·萨丕尔《印支语与纳得内语比较词典》的编校 〔德〕迈克尔·克努佩尔(孙厌舒译)/芬兰拉普兰大学北冰洋中心 〔意〕丹妮拉·托马西妮(赵键李娜译)/聊城大学第二届北冰洋研究论坛——中国近北极民族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德〕迈克尔·克努佩尔(齐山德译)/
ArcticStudies—更多详情请保存上图辑数可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