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远征军出兵6万,耗时百天,以5倍
2023/2/28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背景
反攻部队一线兵团
公元年,后金军队在东北松山地区击败明朝军队,大明帝国的关外领土至此丢失。
由此,明帝国的军力、国力也可谓是元气大伤。以至于李自成率军逼近都城时,崇祯帝已经拿不出银子、抽调兵力来进行都城保卫战了,最终自缢于煤山,留下一段悲哀的大明挽歌!
殊不知,余年后,在西南边陲的一座重镇,同样是一个名叫“松山”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山地丛林攻坚战,这便是松山战役。
松山战役(遗址)
这场战斗的惨烈无不令人动容,也势必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所谈及的松山战役,战斗遗址便在云南的龙陵县境内,毗邻腊勐,与之更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滇缅公路”。
这条公路作为援华物资输送的主要国际通道,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发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支持。
年,时任国府交通部次长的王艽生率领工程专家赶到昆明,在与龙云商量后,按照上级命令,着令滇缅公路快速实施。
修建滇缅公路
其实,当时不仅是要修建滇缅公路,更要修建滇缅铁路,但是因为投入金额和国内物资的急缺状况,滇缅铁路也由此暂停,而后大力开展滇缅公路的建设。
按照相关资料来看,所谓的“滇缅公路”,实际就是从昆明东起,经下关、保山、龙陵、德宏,最后由畹町出境,连通缅甸内公路,直达印度洋出海口。
这也就是一条由海运转陆运的物资集散形式!
支援中国的美国陆军补给车队攀爬滇缅公路“二十四道拐”
我们所要讲述的松山战役,便和这条滇缅公路自然有着不小的联系。
从地理环境看,整个松山地区由十余个山头组成,且主峰海拔高达米。
在龙陵的《地方志》中对松山有这样的记载:高山夹菁,地险路狭,马不能并行。
同时,因为松山地区带有热带雨林气候,峡谷地区气候湿热,大雾弥漫,夏季时节常常晴雨无常。
所以说,松山地区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原始森林!
松山战役-血战腊勐寨
年5月,日军将松山地区修建为永久性防御要塞,整个松山主峰阵地依托腊勐寨、阴登山、滚龙坡、大垭口地堡群,构建成一个立体、严密的火力网。
当时,日本缅甸方面军总司令河边正三狂妄说道:松山地区的工事可以抵御任何程度的攻击,并能坚守8个月以上。
河边正三
当然,这句话语似乎也给松山战役的取胜埋下了悲哀的伏笔!
年,按照最高统帅部命令,中国远征军将配合驻扎印度的盟军,再次反攻缅甸,并由此打通被日军切断的滇缅公路,保障国际救援物资入境。
年5月,远征军先后对龙陵、腾冲展开进攻,但由于日军负隅顽抗,加之中国远征军缺少城市攻坚战的经验,导致战争陷入胶着状态,而偏于滇缅公路的松山便成为整个战场的重心。
当时,在松山地区驻扎的日军为第56师团联队,累计兵力为人。但是,因为腾冲日军被围,联队长松井秀治便率领近2个步兵大队支援腾冲,而留守松山的日军不过余人。
虽然说,日军在松山要塞只配置了余人,但是弹药充足,并且还配备了榴弹炮、山炮、战防炮、高射炮等多门重武器。
对了,这里还要着重提一下防守松山要塞的联队。
这批日军均来自日本九州,熟悉山地作战,单兵素质、技术过硬,是山地作战的王牌部队,这也预示着远征军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争风险。
在中国远征军方面,担任进攻松山的主要是第11集团军新28师。
当时,师长刘又吾错误估计驻守松山日军的兵力和武器配备,认为只要军队占据主峰子阵地,就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松山地区。
年6月,松山战役正式打响。
在盟军飞机的前期轰炸下,日军阵地被炸得伤痕累累,远征军随即由山谷向日军阵地冲锋进攻,而第71军军长钟彬也令指挥部前移,欲想战前督战,提升士兵进攻士气,一鼓作气拿下松山。
当远征军突进到接近山地时,那些原本似乎被炸得失去作战寿命的地堡突然焕发火力,无数枪弹从地堡中喷出,远征军战士应对不及,接连到地,尸体铺满了山坡,极为悲壮。
这场初期的小战役有多悲壮,一个完整建制的山地营,最终安全撤离的不过一个排,就连营级指挥官也牺牲在山坡之上。
中国远征军正在进攻
钟彬见到如此情况,决定加大兵力围攻日军地堡火力点。
由此,远征军再次冒着枪林弹雨,继续向前进攻,但最终依然惨败,从山坡到山麓间,都倒下无数的远征军战士,真可谓是“青山处处埋忠骨”。
战斗持续到6月底,凭借空中轰炸,和地面炮兵和优势兵力的迭次进攻,远征军最终以惨痛的代价攻入腊勐寨,由此将日军防守松山外围阵地占领,并迫使日军收缩兵力至松山主阵地。
在争夺腊勐寨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共伤亡余人,击毙日军人,初期战争的伤亡比例已经接近1:3。
随后,第71军军长钟彬随即将松山地区日军守备实情上报,并以此命令远征军大部继续对松山日军进行钳形攻击,确保达到合围歼灭目的。
松山战役-鏖战滚龙坡
随后,中国远征军司令部收到来自钟彬的情报反馈,新28师攻打松山伤亡惨重,松山大部被日军掌握,滇缅公路难以一时打开,这也导致远征军后续反攻缅甸受到极大限制。
“松山必须占领!”卫立煌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道。
紧接着,按照卫立煌的命令,后方担任总预备队的第8军提前进入战场,协同新28师围歼驻松山的日军山地作战联队,并命令第8军军长何绍周担任松山战役前线最高指挥官。
滚龙坡纪念碑
何绍周并没有辜负卫立煌的信任,率军一到战场,当即对兵员和武器配置进行优化,具体兵力配置参考资料得出以下结果。
第82师下属团驻扎滚龙坡,以此切断日军的右翼支撑阵地,保障日军主阵地难以接受支援。荣誉第1师下属荣誉3团驻扎大松山,荣誉2团驻扎阴登山(荣誉第1师由退役复员军人组成,战斗经验充足)第团作为机动兵团,驻扎在腊勐,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保障支援力量其余的炮兵(第8和第5所示炮兵营,以及完整建制的炮兵第10和第7团)分别布置在竹子坡和大山头地区按照中国远征军司令部的最高命令,远征军须在7月5日凌晨,准时对日军滚龙坡和黄土坡发动攻击。
卫立煌和士兵正在吃饭
随后,远征军炮兵先行发起攻击,对日军可以利用的高大阵地建筑进行爆破,远征军步兵随即由山麓向日军滚龙坡阵地发动攻击。
因为炮轰的前期优势,使远征军的战线推进速度迅猛,荣誉3团一部一度冲到日军驻防松山的主峰子阵地。
但是,由于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重武器梯队也没有完成跟进部署,导致远征军士兵在主峰子阵地缺乏攻坚重武器。
随后,日军四面出击,不到半个小时,荣誉3团尖刀连被迫撤下好不容易占领的高地,日军再度完成对高地的占领。
在远征军发起第二轮攻击前,何绍周针对战场形势作出战术改变,集中两个支队肃清日军在黄土坡和滚龙坡设置的防御阵地,进而以黄土坡和滚龙坡作为前沿阵地,再次向日军驻防的松山主峰发动袭击。
日军联队设置的地堡
但是,日军光在滚龙坡阵地就配置有5处高地协同作战,远征军常常在白天拿下高地。
等到晚上,地堡火力点内的日军又发动突袭,阵地时失时得,荣誉2团本想从阴登山发动突然袭击,却依旧被占据高地暗堡的日军击退。
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何绍周急令师驰援作战。
在7月12日下午,整编后的远征军再度对日军滚龙坡阵地发动猛烈攻击,但依然和先前几次一样的战况,除了增加更大的伤亡,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
随后,按照何绍周的指示,集中优势兵力进取高地,并以部分兵力防守夜战,达到收缩包围圈的战略目的。
此次战术一度进展顺利,中国远征军凭借空中和地面优势先后占据了大垭口和滚龙坡的两处高地,并向其余三处高地徐徐突进。
但是,在战争中,不仅有人和,还有天时地利。
因为雨林气候原因,山地雾气弥漫,炮兵无法确定轰炸目标,日军乘机反扑,远征军将士用累累白骨占领的高地再次被日军夺回,实为遗憾和可恨!
步兵联队本部将校
由此,经过一场场激烈的战斗,松山战役逐渐成为一场耗费人力、物力的胶着战。
何绍周等人在指挥所内,面对这一盘盘棋盘死局,也显得格外力不从心了。
说实话,何绍周带兵的本领确实是有,但是山地攻坚作战,他乃至属下士兵都缺少太多经验,他们需要一个熟悉丛林山地作战的将领。
当然,身为远征军总司令的卫立煌也知道何绍周心中所想,便命令在龙陵外围指挥作战的李弥赶赴松山前线,辅助何绍周指挥作战。
松山战役(战壕遗址)
因为李弥本身也是滇西人,从小就在山里长大,对于松山一带的地形乃至气候都十分了解,这便利于远征军后续兵力配置。
李弥在勘察阴登山地形后,指出了先前作战过于看重松山主阵地的错误战术观念,即没有点面结合作战,依靠对于各个地堡的破袭,反而是和日军纠结一山一地之得失,导致远征军损失日益严重。
所以,在李弥接管指挥权后,便命令远征军不单出一个进攻点,而是从大垭口、滚龙坡、松山子高地等多个地理位置发动突袭,并且要依次拔掉日军的明暗火力网,稳扎稳打。
虽然日军依靠严密的防御地堡多次抵御远征军攻击,但是随着日军有生兵源的逐渐减少,防卫力量逐渐被削弱。
在经过几个昼夜的多波次进攻后,远征军终于完成对滚龙坡的绝对占领,并将暗堡依次炸毁,远征军大部队随后向前进军。
但是,接下来的松山主阵地,恐怕会爆发一场更加惨烈的攻坚战,也是收复松山,完成对于滇缅公路连通的一场决战!
松山战役-决战松山
此时,松山的整个阵地已经在远征军的绝对控制下,但是松山主峰阵地依然还在日军手中,必须一鼓作气拿下主峰阵地,保障远征军大部队顺利配合驻印盟军反攻缅甸。
其实,在这个时候,不管是擅长山地作战的联队,还是掌握空中和地面炮火优势的远征军,都已经到了疲劳作战状态。
战壕(松山战役遗址)
当然,身为指挥官的李弥自然也明白部队目前面临的情况,需集中最后的攻击力完成对松山主峰阵地的占领。
第82师师长王伯勋便给李弥提了一项建议,即采用土工作业的形式,从松山山麓下挖地道直接到达松山子高地,然后在缩短距离的情况下,用手榴弹对日军阵地进行爆破。
在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便使用到土工作业的爆破形式,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随后,李弥在与美军顾问协同研究后,同意了这一建议!
对于此项土工作业,我们找到了何绍周的笔记资料:八月三日起,开始对壕作业,十八日完成三十米之坑道,累计装置炸药一百二十箱,置于日军地堡之下......
年8月20日,中国远征军再次向松山主阵地发动攻击,并有意将日军吸引到松山主峰,以此加大在爆破中对于日军有生力量的削弱。
按照指挥部命令,远征军在接近主峰时后撤,并全部退出日军可控的火力圈,埋藏于地堡下的炸药包随即起爆,松山主峰直接被削去一截,甚有地动山摇。
日军的中央主地堡也随之被爆破,远征军得以鏖战在主峰阵地前沿!
四通八达的日军工事网
直到9月1日,日军依然还依靠残余的阵地负隅顽抗,远征军将士进攻屡屡受挫。
但是,日军士兵的作战心理已经到了病态极致,弹药将尽,粮食皆无,甚至有自杀的情况。
正当李弥等人在指挥部商量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时,一份来自重庆的电报递到李弥和何绍周、钟彬等人面前......
按照远征军司令部和统帅部的最高命令,远征军必须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完成对于松山的绝对控制,否则指挥层将依次论罪。
李弥看完电报后,便决定自己亲自率领特务营向日军松山主峰阵地进攻,上下兵将同仇敌忾,终于在9月8日完成对于松山主峰阵地日军的围歼,大部队随即通过滇缅公路,向缅甸战场攻击前进。
由此,盘踞在滇西的日军终于被肃清,国际救援通道重新被打开,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也处于节节败退之势,离投降之日不久。
结语
松山战役,这场历时百余天的丛林攻坚战,以远征军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在整个松山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累计投入4个师以上,近6万人,伤亡高达人,日军被悉数击毙在人以上,伤亡比例达5倍之多。
松山战役(遗址纪念馆)
虽然说,远征军确实付出了惨重的战争代价,却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胜的攻坚战,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局面,并且重新连通了滇缅公路,保障国内抗战有着充足的物资供应,它特殊的战略意义比其悲壮同样令后人敬佩。
当然,松山战役也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山地丛林攻坚战范本,拥有极高的战术、战略研究价值,这对于反攻日军占据的山地堡垒群,乃至城市攻坚作战都有着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