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高发条件下如何提升农业抗旱能力云南农
2023/4/3 来源:不详连日来,云南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据气象部门统计,滇中以南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30%、局部偏少50%以上,滇中的西部、滇西北的东部较常年偏少20%-50%。今年云南的旱情对农作物影响有多大?如何提升云南农业产业的抗旱能力?对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召集院内的产业专家服务团,就有关问题接受了人民网云南频道的采访。
问:云南干旱发生的区域特征是什么?
答:云南主要是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春少雨干旱,夏秋多雨湿润,干湿季节分明,其中5~10月的雨季,集中了85%的降雨量,11月至4月的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季节性缺水情况比较突出。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历史上云南旱灾尤为常见,有史料记载,云南从元代以来(年到年),总共出现大旱75年,小旱年。平均每3年就是一个旱年,9年就是一个大旱年。
问:今年旱情对云南农业生产的整体影响有哪些?
答:本次旱情对云南农业产业影响的总体情况是:对于多年生春季采收的茶叶、甘蔗、蚕桑、咖啡、中药材等作物影响较大。
水果方面,对春季开花及移栽的水果也有较大影响,目前正值芒果、李子、桃、梨、苹果等水果盛花期及末花期,部分水果开始进入坐果期,由于春季干旱,缺乏灌溉条件的果园已经出现了落花落果现象,新定植的水果幼苗出现叶片萎蔫,树干开裂,植株干枯等缺水症状。
蔬菜方面,受春旱的影响,旱地种植为主的蔬菜作物无法正常耕种,春播蔬菜如辣椒、西兰花、春甘蓝、春白菜、甜玉米等作物面积有所减少。
粮油作物方面,麦类主要面临田间杂草、蚜虫、条锈病等问题;蚕豆、豌豆因干旱使得总干物质产量减少;玉米、马铃薯等小春多种植于水利条件较好的田块,大春处于备耕及育苗期,影响不明显;油菜正值收获期,影响相对较小。
特色作物方面,花卉、草莓、猕猴桃、葡萄、魔芋等作物多具有较好设施条件或未到萌发期,影响相对较小。
问:针对云南的气候特点,云南该如何增强农业产业的抗旱能力?
答:针对云南干旱频发的实际,云南农业生产要树立抗旱农业生产的思维,有旱抗旱、无旱备旱,逐步形成高原特色的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产业生产体系。
首先,改善农业水利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云南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工程性缺水严重,要充分利用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元江、伊洛瓦底江、南盘江等6大水系的优势,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改变“山下河水流,山上渴死牛”的状况。加大“五小水利”建设力度,有计划地新建水利工程,做到有水可用,有水能用,努力扩大耕地灌溉面积。
其次,建设设施农业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发展温室花卉,温室蔬菜、温室水果等,采用数字化农业技术,做到精确高效灌溉。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先进的节水管理经验,加大管灌、微灌、膜下滴灌等农业抗旱设施的推广应用,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抗旱剂等科技抗旱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顺天时应地利,进行秋季农业开发。云南冬春干旱,但夏秋多雨,在做好大春农业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多、土壤墒情好、光照强、日照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秋季农业生产,将冬季农业开发的经验用于秋季农业开发上,充分发挥云南“高原凉棚”的优势,以蔬菜产业为重点,打造新的农业产业增长极。
第四,科学布局生产,实行生态农业规划。云南地形地貌特殊,以横断山脉为主的高黎贡山、无量山以及哀牢山等,把云南分成了两个大的气候区,滇西南地区年降雨量大,湿度大,适宜布局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滇中特别是滇东南地区降雨量小,空气湿度小,病虫害发生危害相对相少,适宜布局高附加值的作物。在高海拔地区,充分发挥“高原凉棚”优势,布局发展夏秋蔬菜产业。在低海拔干旱地区,病虫害难于发生,要大力推进周年有机农业生产,建立规模化的有机高效农业产业区。
第五,改变生产观念,实行“进一退二”战略。云南有余万农村人口,耕地统计面积万亩,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实际耕种面积远大于在册面积,广种薄收情况突出,“种地一山坡,收到一萝萝”,不仅耗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还造成生态资源环境的破坏。为此,改变生产观念,实行“进一退二”的农业生产思路,争取人均建成一亩旱涝保收的高效农田,退下两亩旱坡地还林还草还牧,推进农业的高效化发展。
云南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全国乃至全球少有的具有周年(四季)生产的地区,也是全国乃至全球少有的从热带、温带到寒带都具备的农业气候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调控范围大,只要我们科学谋划,精确施策,就一定能克服干旱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随着近年云南现代农业设施技术和数字化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效节水生产技术体系的建成,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完全可以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云南的干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