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不到的历史儒学对古代中国的作用大到

2023/4/3 来源:不详

图片来自网络

我文章指出许多批评儒学的人经常犯的三种错误,从回复看来还有另一种错误没有提及。有些人开口唯物闭口无神,但他们总是会用主观唯心的看法去分析问题。如他们总是会假设有一种学问可以保证国家万年常盛不衰,只有这样的学问才是好的,而你儒学上台后中国屡遭入侵那儒学肯定废物,这很明显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文明被野蛮征服在古代是全世界都有的现象,这并不是儒家社会的专利,相对于全世界的其他文明,只有儒家文明做到了历经两千年而保持了国家的大致统一,中国大一统的时间也是没有任何文明可以比拟的。仅仅以大家最喜欢嘲讽的“大怂”来说,同样面对蒙古入侵,伊斯兰、基督教、印度教文明的表现比宋朝更好?还是坚持的时间更久?这当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如果你能放下偏见,客观的看待古代儒家社会和世界其他文明,你都会得出儒家社会在大部分时间更好的结论。

许多人之前连儒学是什么都不清楚,拿它和法家、兵家、农家等之类的比较得出儒学无用的结论是很正常的。我之前的文章已经说清楚了儒学①是回答三大哲学问题,这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对人自身有定位,才能以自身为坐标由己及人的分析看待世界。②是制定主观精神对错标准,这是依据前面的回答而制定的个人道德坐标和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准则。这种作用于人自身的学问就会对民族性有巨大影响,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文明更是如此。③是由前面两者推导的“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和儒学为本、百家为用的大杂烩儒学。

以上三种对古代中国的积极影响是什么?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1:制定和统一意识形态

我们很多人都体会过和三观不合的人之间相处有多大困难,但现代的所谓三观不合其实已经是和古代相比差别非常小的结果了。人与人间交往如此,文明与文明间三观不合的话往往是你死我活的冲突,看过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人对此大概会有一点认识。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实在难以想象会有国家长久的统一,特别是在领土范围广大、人口众多、交通通讯困难的古代中国更是如此。现代大家对始皇的功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统一中国领土和文字度量衡的行为是中国能无论如何分裂都最终统一的原因。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仅仅是客观领域上的因素,而另一半的主观意识形态则是由儒学统一的。

儒学为中国制定了一套而且是唯一一套主观精神标准,对中国大一统的贡献儒学占了一半功劳。

图片来自网

2:推动中国从奴隶制的封建时代进步到自耕农经济的中央集权体制。

为什么中国领先世界的时代都是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很多人都看过书上写着奴隶制的瓦解是因为铁器和耕牛的使用而导致生产力大增,私有田地变多,生产力的提升改变了生产关系促成了奴隶制的瓦解。但欧洲、中东、印度在奴隶制瓦解后并没有和中国一样进入中央集权制度,如欧洲的封建制甚至是到公元年法国查理国王颁布的克尔西敕令才确立的,从西罗马时期的奴隶制到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难道中世纪欧洲对铁器的生产和运用还不如战国时期的中国吗?为什么他们实行的还是农奴制而中国却是自由农经济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其中有两大原因。①是始皇帝以武力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单单有①是不够的,如果找不到另一种能适合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组织结构,所谓中央集权就没有骨肉充实,封建制度多半会卷土重来。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原因,在大一统的中国因为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所谓法治没有实行的条件,扁平化的法治需要强大的生产力和通讯交通技术的支撑。原因我之前的文章已经数次解释,就不再重复。有什么办法能降低管理成本维护大一统中国的社会稳定?②儒家的以“仁”的基础“孝”推导出来的家天下结构就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家规到族规到国法,从家长到族长到皇帝这个大族长。君父君父,即是君皇又是族长或万民之父,以“孝”推导出来的儒家伦理为这个结构做合理化解释。所以道德教化必然是古代中国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孝”的推崇,这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又维护了国家的凝聚力。历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便在于此!就是因为儒家的伦理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核心。

欧洲从国王、公爵、侯爵、到农奴的结构就是因为找不到在大领土范围内如何集权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而只能像这样层层分担管理成本。我《你还在骂儒学没用吗?一般骂儒学无用的人都会犯这几种低级错误》就曾经说过儒学推动中国从奴隶制直接走进自由农经济时代,这是大大超前的进步,远远比欧洲印度等文明领先进千年!仅此一个贡献便足以让儒学为万世所敬仰!

3: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

现代许多人往往为了贬低儒学就会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看得十分美好,他们不但有意无意将战国之前中国属于奴隶制时代的现实忽略,更是对频繁战乱死亡遍野的现象视而不见而大肆赞赏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这和现代许多果粉无视民国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的苦难而赞扬民国绅士们生活的精致一样,所谓的民国气质,或者大师遍地的民国却是绝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的时代。

其实不仅仅如此,当时的中国因为交通和管理技术的限制,除了最上层的人还能相互交流,绝大部分底层人民不但因为语言不通而难以沟通,三观更是差距巨大。如《墨子》书中记载的“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生下第一个孩子要分掉大家一起吃掉!当时的中国境内到处都是蛮荒的部落,食人并非是一种违背人伦的事情。因为他们连“人”是什么都没有统一的认识,谈什么人伦?更别谈“人该追求仁或人不管善恶都该是仁的”这样的全民认识!

我们知道全世界古代都有人殉制度,商周先秦时期是中国人殉制度最兴盛的时期。年河南安阳挖掘了一座商朝中型墓,这座墓的周围排满了多个人祭坑,拿来殉葬的绝大多数都是小孩,小孩多是砍头、锯断手脚,惨不忍睹。考古发现的西周贵族王侯墓中,几乎全都有大量被杀死殉葬的骸骨。而人殉制度从什么开始减少的呢?就是从汉朝开始慢慢减少的,不但一次殉葬人数变少,也不再具有以前的强制力度,殉葬的频率也降低。虽然还有孙权强令他的妾殉葬或杜伏威下令将战死的武将妻妾陪葬这样的事情发生。到被大家骂的“大怂”才几乎完全消失,就是因为大宋的文明程度最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宋北边的大辽殉葬制度仍然很多,怪不得大辽皇帝恨不得下辈子为“中国人”,因为这是野蛮对文明的向往,即使文明经常被野蛮侵略!元代蒙古人大肆鼓励殉葬这种行为,事实上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入主中原导致中国的殉葬制度死灰复燃,明朝也继承了许多元朝的野蛮习俗,这也包括殉葬制度。如朱元璋死后便有很多宫人殉葬,朱允炆、朱棣等都是如此,然后明英宗病危时“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和“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此后明朝王室的殉葬不再出现。后金入主中原后把殉葬制度订成法律推广全国,即““二月壬戌,定丧祭例,妻殉夫者听,仍予旌表”。

这仅仅是以人殉制度一个例子来说,其他无数事情都表明了儒学的兴盛才是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以“仁义”为基础的儒学主观精神标准和对哲学三大问题的回答是古代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基。现代的中国人当然无法感受到这些,但因此而无视儒学的这些功劳就不该了。

4:阻止外来宗教入侵保护中国的世俗文明延续

我之前的文章数次说过,古代一切文明的统治意识形态都必然是制定主观精神标准的学问或宗教,而其他文明制定主观精神标准的人最终都成了神。这套标准越完善越严密文明就越兴盛,粗浅的自然崇拜巫术崇拜部落必然会被主观精神标准严密的文明吞并,即使它的武力再强。如蒙古横扫世界,其族人在俄罗斯被东正教吞并,在中东被伊斯兰吞并,蒙古族在东边则融入中国,还有以前波斯拜火教被伊斯兰消灭等等无不是如此。

而在战国时期,所谓的百家争鸣却只有儒学制定了这一套主观精神标准,但佛教早在孔子同期的公元前年就已经创立。此后佛教往南横扫南亚东南亚,往北经中亚河西走廊进入中国,东汉初就被汉明帝请入中国,此后在汉末乱世开始大兴。如果没有儒学的这套主观精神标准,中国必然变成宗教文明!而因为儒家对人死后世界的漠视对鬼神的怀疑论,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对“人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够完善,佛教的轮回说弥补了这一缺陷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快速传播。此后历经三武灭佛仍不断反复,直到宋朝朱熹“理气说”的诞生儒学体系大成中国的世俗文明才稳固下来。否则即使中国不变成佛教文明也会被伊斯兰和基督教攻陷。只有儒学制定主观精神标准的孔子没有成为神,中国也因此没有异化成宗教文明。

5:祖先崇拜加强了中国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文明的延续性

我之前的《中国人的信仰并不是祖先崇拜,而是道德崇拜》里解释了中国人祖宗崇拜的外壳下面是道德崇拜的实质。并介绍了祖宗崇拜是全世界大多数文明都曾经经历过的,但它们和自然崇拜巫术崇拜这样原始粗糙的信仰不敌解释更完善标准更严密的宗教而在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消失或式微,只有在儒家文明圈里越发兴盛。

原因就是儒家的主观标准和祖宗崇拜并不矛盾相反还是互相补充支撑的。如西方宗教里人是神创造的,父母只是“代孕”生下的你,所谓生恩就被削弱了,“孝”的文化自然没有那么重视。基督和伊斯兰等宗教都是反对祖先崇拜的,因为他们只认一个神,一切其他偶像崇拜都是它们反感的。

儒学的核心是“仁”,以“礼法”护之,仁的核心是“孝”。对父母祖宗的不敬是大罪,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和孝道文化的盛行大大增强了中国人对民族文化和血脉的认同感,也是我们对历史和过去特别看重的原因。从炎黄一脉延续至今我们的民族从未断绝,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说“自古以来”?我们为什么喜欢修史?我们的身后是《史记》、《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和祖先的辉煌与殷切的期望,立足于现在和过去,我们便能无惧未来!

6:儒学对知识和教育的看重

儒学自孔子为“万世师表”后对知识和教育的看重推广便不曾断过,我们来看看仅仅只有字的《论语》有多少关于学习的看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简单的一找便能找出一大堆孔子对学习的看法,儒学的这种好为人师和好找人师的行为正是中国两年来都为世界上最包容的文明的原因。我知道会有人说你儒家罢黜百家好意思说这些话?罢黜百家和学习百家并不矛盾,罢黜百家其实就是以儒家为主百家并用,大一统国家必然要一统意识形态。就像今天的中国无神论和党才是根本,佛教、伊斯兰、道教、基督等只能在台下活动而且必须受到政府管理。公务员大多数都必须信仰执政意识形态,党、员更是如此,这和古代儒家社会其实一模一样。

所谓海乃百川,有容乃大。古代中国虽然地理闭塞,但只要能见到看到无不包容并蓄,如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油麻、蚕豆、大蒜、黄瓜等;又比如二胡和扬琴和吸收西域元素的琵琶,又汉明帝的请入佛教,唐朝皇帝对伊斯兰、拜火教等的欢迎。这种对其他宗教或意识形态如此包容的态度是全世界所有文明所独有的,这种把所有其他文明的东西最终变成自己东西的本事也很罕见,就像把百家知识变成儒家的。

图片来自网

儒学对知识对教育的看重是促成科举制的诞生的原因之一,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百姓几乎将知识和权力未来等同。儒家文明圈里全部都实行过科举制,都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其实才是现代日本、韩国、越南、中国教育制度相似,都在奥数比赛前列,都是学生测试比赛的前列,智商都很高的原因。否则人种不同,纬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差距如此巨大的几国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详情请看我的《“高考”是东亚人智商高的原因?》

7:农业发达和人口众多的原因

我们现在经常说我们以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这其实不准确了,因为我们的人口现在只占世界人口的18%。这自然是足以自豪的成就,但相比古代就不算什么了,因为古代中国人口往往占据世界人口的30%以上。

照理说印度的耕地面积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大概为1.2亿公顷,印度为1.7亿公顷。这还是现代的数据,如果在古代,因为玉米土豆等耐寒耐旱作物没有普及之前,中国现在的许多地方是种不了东西的,古代中国可耕地大概只有印度一半。而印度地处热带,有印度洋季风带来的海洋湿气,又有喜马拉雅山阻挡湿气流失,还是三熟的地方。以这样推断,印度粮食产量应该是中国三倍,足以养活的人口也应该如此,但印度却只在部分时间人口超过中国。不仅仅印度,欧洲的地盘如果给中国人去开垦古代欧洲人口起码增长一倍。

这就是因为儒学对农业和农民的看重,所谓“士农工商”,农的地位仅次于统治者的士。孔子推崇“足食富民”的思想,他曾经说过:“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匮其生,饥寒至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孟子也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处于奴隶制时代的他们能有这样的看法是十分难得的,这种在奴隶制时代提出的自由农经济思想正是儒学在春秋战国时代远远超前的表现。一个典型的自由农该是怎么样的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古代以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体量提倡农业压制工商业是必然的。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只有亩产量的提升才是文化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为一切文化和经济活动都不生产粮食,而仅仅是分配消耗粮食。只有在有富余粮食的时候才能养活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员,富余粮食越多,商业和经济越繁荣,文化才会昌盛。有多少富余粮食就能养活多少其他消耗粮食的说书先生、戏子、诗人、手工业、服务业如酒店茶馆等。如果是像欧洲这样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或许还能依靠抢劫或贸易维持粮食消耗,但以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古代中国是绝对做不到的。所以农业必须被当作统治者士下的第一位重视,其次是能推动科技和农业发展的工,最后才是分配粮食的商。

儒家社会这两千年对农业的重视导致中国的农业技术十分发达,古代中国每一次人口的提升几乎都是农业技术大推进的结果。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制到汉朝的自由农经济,人口从万暴增到万。铁器的大规模运用和汉朝施肥技术的全国普及,育种和播种技术的发明是汉朝人口暴增的重要原因;唐朝人口从汉朝的万增长到万是因为对南方的开发和秧移植栽培技术与曲辕犁的推广;北宋人口再次增长到1.2亿是因为占城稻和稻麦两熟制的运用以及各种专门的农业耕具;明朝将中国人口上限从宋朝的1.2亿提高到2亿,泄洪渠和水库综合治理技术将江南水患基本消灭,三季稻在岭南得到普及。

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家族延续的看重导致“多子多福”的观念盛行,如之前所述,古代文明被野蛮征服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只有中华文明未曾断绝一枝独秀,中国的人口众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8:对民族性的影响

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又或者“三岁看到老”都是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对人生的影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金庸射雕英雄传里杨康聪慧非常,而郭靖却被洪七公黄药师等骂为愚蠢。但最终郭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勤奋学习的努力最终成一代大侠,武功比拟五绝,而杨康呢?

我说不恰当是因为个人有时候无论多努力都的确比不过别人的聪慧,但对一个家族或一个民族来说绝不是如此。如果一个家族代代勤奋节俭把收获投入教育,这代可以愚笨不堪,下一代也可能一事无成,但持续下去就绝对会改变家族命运。而对一个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当一个民族具有了对知识的注重和教育的投入、勤奋工作、勤俭持家、锲而不舍的努力等这些性格,这个民族无论如何沉沦都必然再次崛起!

我们可以看看东南亚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掌握在华人手上,华人比例越高越富裕。甚至在美国欧洲的华人都是如此,就是因为第一代华人如牛马一般勤奋工作却舍不得享受一点而是存下来投入子女的教育身上,几代过后又怎么可能不富裕?儒家文化圈其实都有这种相似的民族性。

到这里就基本说完了,其他一些小的旁枝末节我就不多述。儒学对古代中国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它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独尊儒术之后的中国之所以能在经济、文化、技术等等领域领先世界的关键因素,没有之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